2016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11
中心。
4.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本文以參觀林則徐紀念館為線索,概括描寫了林則徐坎坷的人生經歷,贊美了林則徐忍辱負重、寵辱不驚的高尚情操,讀來感人至深。
b.文章第四段,作者描寫了林則徐被流放過程的艱辛曲折,是為了更充分地表現林則徐的風雨人生,襯托林則徐獨特的人格魅力,也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c.說到林則徐,人們往往想到虎門,卻很少有人想到伊犁。因為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鑄造了林則徐一生的輝煌,而伊犁則是林則徐人生的低谷和悲劇。
d.第六段作者通過分析林則徐的著名詩句,說明了林則徐無論是仕途通達,身居高位,還是遭到流放,身處逆境,都能鎮定自若,慷慨悲歌,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他的樂觀豁達的性格。
e.文章以交代作者的游蹤開始,接著點明主旨,而后穿插林則徐的流放經歷,最后以議論、抒情作結,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答案 bc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在西域讀李白
夏立君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離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這是最后一次。他舉杯邀月,卻發現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撲進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禮,溺死不祥,何況是醉酒落水。他的親朋對此諱莫如深。可這實在是最詩人的死法。誰像他這樣認真又天真一生?連死都是一首詩。他那天籟似的詩文,他那橫空出世的才華,萌芽于何方?他與我們為何如此不同?他為何如此地獨特與純粹?
從李白幼年上溯約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變故,全家人從隴西成紀流放于遙遠的中亞碎葉,那是大唐的最西緣。歷史記載,他們不得不過著“隱易姓名”的生活。祖先具體犯了什么罪,李白沒有說,他的親朋好友也沒有說。李白五歲那年,在中亞度過了漫長歲月的李白家族又舉家內遷。各種記載提及此事時均說“潛還”“遁還”,看來,對這個家族來說,這又是一次充滿挑戰的大動作。這真是一個漂泊者的家族。他的父親名叫李客,這顯然是一個漂泊者才有的名字。這個漂泊的家族在地廣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為主體的人民中間,頑強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絕異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個胡兒吧?這僅僅是我的猜想。我還進一步推測,李白及親人之所以對此只字不提,或許可以從中原人特有的心態及儒家文化上予以解說吧。
這個漂泊者家族終于孕育了一位偉大的漂泊者。歷史在此與一個偉大天才相遇。
涌動著異族新鮮血液的李淵、李世民和廣大民眾昂然而起,中國歷史上最具光彩的時代到來了,唐朝開朗雍容的氣勢在整個封建社會空前絕后,唐人的心態也是最為健康的。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達的
腳步。
唐詩中向往異域的氣息是強烈的。詩人們紛紛奔赴邊疆,寫下許多境界雄放的詩篇,那些邊塞詩實在是唐詩中的金子。在書房中低聲吟哦的詩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開了喉嚨。但所有的人都沒法與李白相比,因為與他們的方向相反,李白來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胡人第一次以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現在中國文學作品中。讀著這樣的詩句,仿佛感到詩人就是一個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