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11
(3)本文作者對結構的安排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匠心獨運。特別是在結尾部分卒章顯志,借祖父之口道出了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道理,顯得自然妥帖。
二十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跳出手掌心
王小波
c.p.斯諾的《兩種文化》把知識分子分成了科學知識分子和文學(人文)知識分子兩類,而且說,有兩種文化,一種是科學文化,一種是文學(人文)文化。我以為創造了這兩種文化的活動——人類的思索,才真正是人類前途之所系。思索是一道大門,通向現世上沒有的東西,通到現在人類想不到的地方。
科學知識分子很容易把自己的工作看做超越人類的事業,但人文知識分子就很難想到這一點。就以文學藝術為例,我們這里要求它面向社會、面向生活,甚至要求它對現世的人有益,弘揚民族文化等等,這樣就越說越小了。誠然,文學藝術等等,要為現世的人所欣賞,但也不僅限于此。莎士比亞的戲現在還在演,將來也要演。你從莎翁在世時的英國的角度出發,絕想像不到會有這樣的事。
倘若我說,科學知識分子比人文知識分子人品高尚,肯定是不對的。科學知識分子里也有卑鄙之徒,比方說,倘若前蘇聯科學家李森科不值得尊敬,李森科所從事的事業——生物學——依舊值得尊重。在科學上,有錯誤的學說,沒有卑鄙的學說;就是李森科這樣卑鄙的人為生物學所做的工作也不能說是卑鄙的行徑。這樣的道德標準顯然不能適用于現在中國的藝術論壇,不信你就看看別人是怎樣評論賈平凹先生的《廢都》的。賈先生寫了一部《廢都》,就如某位大嫂穿了旗袍出門,我們不但要說衣服不好看,還要想想她的動機是什么,是不是想要勾引誰。當然,假如我說現在中國對文藝只有這樣一種標準,那就是惡毒的誹謗。杜拉斯的《情人》問世不久,一下就出了四種譯本(包括中國臺灣的譯本),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國內尚未見到,好評就不絕于耳。我們說,這些將是傳世之作,那就不是用現世的標準、道德的標準來評判的。這種標準從來不用之于中國人。
在文學藝術及其他人文的領域之內,國人的確是在使用一種雙重標準,那就是對外國人的作品,用藝術或科學的標準來審評;而對中國人的作品,則用道德的標準來審評,因此我們的文化事業最主要的內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種界限為大家所認同,誰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我要說的是,這對文化事業的發展很是
不利。
我認為,當我們認真地評價藝術時,所用的標準和科學上的標準有共通之處,那就是不依據現世的利害得失,只論其對不對(科學)、美不美(藝術)。用這樣的標準來度量,小說家力圖寫出一本前所未有的書,正如科學家力圖做出發現,是值得贊美的事。當然,還有別的標準,那就是念念不忘自己是個人,家住某某胡同某某號,周圍有三姑六婆,應該循規蹈矩地過一生,倘有余力,就該發大財,當大官,讓別人說你好。這后一種標準是個人幸福之所系,自然不可忘記,但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前一種標準也該記住一些。
保存在文化遺產里的智慧讓人尊敬,而活人頭腦里的智慧更讓人抱有無限的期望。智慧永遠指向虛無之境,從虛無中生出知識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現時、現事和現在的人。我認為,把智慧的范圍限定在某個小圈子里,換言之,限定在一時、一地、一些人、一種文化傳統這樣一種界限之內是不對的;因為假如智慧是為了產生、生產或發現現在沒有的東西,那么前述的界限就不應當存在。不幸的是,中國最重大的文化遺產,正是這樣一種界限,就像如來佛的手掌一樣,誰也跳不出來;而現代的主流文化卻誕生在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