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山居》學案
d.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鐵輪輪番敲打,用鋼鐵火花的壯烈節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閱讀下面有刪節的課文文段,完成后面練習。海圍著山,山圍著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轉,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過,我成了山人。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經代我答了。其實山并未回答,是鳥代山答了,是蟲,是松風代山答了。山是禪機深藏的高僧,輕易不開口的。人在樓上倚欄桿,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羅漢疊羅漢,相看兩不厭。山谷是一個愛音樂的村女,最喜歡學舌擬聲,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無論是雞鳴犬吠,或是火車在谷口揚笛路過,她都要學叫一聲,落后半拍,應人的尾聲。從我的樓上望出去,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東方,使朝暾姍姍其來遲。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黃昏早半小時來臨,一個分神,夕陽便落進他的僧袖里去了。白天還如佛如僧,藹然可親,這時竟收起法相,龐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獸,隱然,有一種潛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來勢如壓,誰敢相撼?但是云煙一起,莊重的山態便改了。霧來的日子,山變成一座座的列嶼,在白煙的橫波回瀾里,載浮載沉,八仙嶺果真化作了過海的八仙,時在波上,時在彌漫的云間。有一天早晨,舉目一望,八仙、馬鞍和遠遠近近的大小眾峰,全不見了,偶爾云開一線,當頭的鹿山似從天隙中隱隱相窺,去大埔的車輛出沒在半空。我的陽臺脫離了一切,下臨無地,在洶涌的白濤上自由來去。谷中的雞犬從云下傳來,從夐遠的人間。我走去更高處的聯合書院上課,滿地白云,師生衣袂飄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講壇說道,煙云都穿窗探首來旁聽。
6.“問余何事棲碧山”,“我”不回答,你來回答原因。7.“八仙嶺果真化作了過海的八仙”,“八仙”是指哪八位?怎樣過海知道嗎?8 “山谷是一個愛音樂的村女,最喜歡學舌擬聲”用了什么修辭?在文中具體指什么意思?探究創新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問題。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題。山間小路龍應臺我到長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條小路,也是一條山中小路。在那條小徑上,朱熹、張栻、王陽明、左宗棠、曾國藩……都曾經徘徊。從小徑遠眺,可以望見古長沙郡的城池和波光瀲滟的湘江。
那條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書齋亭臺、老樹池塘之間,覆著青苔或落葉。小路沒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牽引環繞的范圍,叫岳麓書院。
九月的一個下午,陽光穿過重重葉層,將老槐樹的影子閃爍灑在地面,與書齋穩重密實的投影形成動與靜的輝映。小徑上光影錯落,明滅之間時光恍惚,仿佛望得見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40歲的朱熹經過長途跋涉抵達長沙,也是別的都不看,渡過湘江,直奔書院小徑,與張栻會面。他要和張栻面對面地討論《中庸》里關于“中和”的概念。兩個人不僅私下切磋,而且公開講學辯論。開講時,“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張兩人渡湘江來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喚為朱張渡。
一個愛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為追究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輿馬爭飲、座無虛席,只為聽一場關于道德的辯論;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卻記念兩個著書立言的人……什么樣的社會才允許這樣的事情?那必定是一個認識文明、尊重文明的社會,8XX年前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