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教師)
(二)把握試題的基本特征,及試題對修辭的基本要求。 1.注意形式要求。如寫一個比喻句,語句整體上要構成排比句、對偶句等, 2.注意內容要求。所寫內容要與已經提供的語句相關,或直接根據試題要求的話題內容進行做題。 (三)樹立大修辭觀,克服片面性。 1.在運用常見修辭方法的時候,要理解修辭除修辭方法外,還存在著范圍的廣闊性、內容的全面性。修辭不僅包括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各種辭格的運用,還包括在語音、詞語、句法、篇章等方面的運用。 2.修辭的理解和運用要注意和語法、邏輯結合。語法管話說得通不通,邏輯管話說得對不對,而修辭管話說得好不好。說話、寫文章,先要通順、正確,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動。 ⒊提高聯想、想象等思維能力。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維的結果。因此,近年來高考對修辭運用能力的考查,與其說是考語言運用能力,不如說是考思維能力;要寫得出,寫得對,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對。有些考生寫不出恰當的比喻句,不是因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語言表達能力差,而是思維能力不夠,想不出恰當的喻體。因此,要提高修辭運用能力,關鍵是要提高思維能力,尤其是聯想、想象能力。備考創新訓練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的練習按同“辨識常見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辨識常見的修辭方法”“根據要求運用修辭方法”“分析與評價修辭方法運用的優劣”等四方面的順序歸類編排,以便于教師的指導,更有利于學生通過訓練形成規范的解題意識和實際運用技能。 二、備考創新訓練 1.對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及表達作用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用具體的可以感知的“骨頭”代替實際存在而又不可觸摸的抽象的精神,給人形象而深刻的感受。 b.我們總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總希望所有的機緣都能在同時出現,總希望整條路上都是和風麗日、鳥語花香。卻沒想到,追求完美的我們,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一種極端的不完美。 ——三個“總希望”領起的排比句強調了“我們”對“完美”的希求,以及對完美難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與山綢繆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間,還是山誘俘了海水,只見海把山圍成了一角角的半島,山呢,把海圍成了一汪汪的海灣。 ——擬人手法的運用,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海山渾然一體的優美意境。 d.江上的景色越發奇麗。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蓮花,像海棠葉,像一掛一掛的葡萄,也像仙人騎鶴,樂手吹簫……說不定你忘記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用多個比喻表現漓江兩岸石乳的千姿百態,進而表現了漓江景色的奇麗。 [解析]三個“總希望”領起的排比句強調了“我們”對“完美”的希求,但并沒有表達“對完美難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卻沒想到”后面表達的應是作者對“我們”希求完美的這種思想的否定。 [答案]b 2.對下列句子(詩句)的修辭方法及其表述作用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