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
⑿南塘的花。樸素,沉靜。我看著。一朵花,一個人。一處風景。
⒀我也是沉靜的了。我也是樸素的了。至少現在。和一朵花一道經過黃昏,我回到了七歲。回到了后園的大茶樹,回到了它的清香與蒼老。我用手摸摸自己的臉,我摸到了秋風的痕跡,摸到了山水的痕跡,摸到了那些遠去了的不可能再回來了的人和事物的痕跡。
⒁而花沉靜著。
⒂黃昏很深了。我已經不太能看清它的葉片和它的花瓣。我只看到它的浮現。
⒃這恰如在這個大而雜亂的人世間,我更多的時候是半明半暗的。如這黃昏中的花,它是懷著對大地的恩情,來用最后的光照亮南塘。而我,是懷著這人世的熱愛,用宿命的筆,來寫秋風的挽辭……
16.“我”兩次看到一朵藍色的花,感觸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 (理解作品主要內容與主旨。能力層級:c)
第一次:“我”七歲,被花的美麗吸引,久久不肯離開,但很快就淡忘了,“我”當時只是欣賞花外表的美麗,還沒有對生命產生深刻的體驗。
第二次:“我”已步入暮年,秋風中的花,引起“我”的傷感,但花朵的樸素、沉靜、美好,使“我”擺脫了傷感,悟出生命的規律,即使在生命的暮年,依然用從容、淡靜,用熱愛,點亮生命最后的時光。
17.怎樣理解“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種經過”在文中的含意?
答案 (體會重要句子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語句的表現力。能力層級:d)
這句話表明了作者對生死的樂觀豁達態度。意思是說生命的誕生、成長與死亡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規律(或所有的生命都是人世間匆匆的過客)。所以,面對生命的終結,以從容而淡定的態度安然走過。
18.作者為什么要“和一朵花一起經過黃昏”?它使作者產生怎樣的聯想與感悟?
答案 (從不同的角度發掘作品的意蘊和人文精神。能力層級:f)
因為這一朵花已和我一樣進入暮年,使“我”產生了共同穿越生命的黃昏相知相惜之感,這一朵花使“我”回想從前的歲月,觸摸了逝去的人和事,感受純真與真實。這一朵花使作者從關注一個渺小的生命進而關注自身的生命,這一朵花使作者悟出生命的真諦,悟出了懷著對人世的熱愛照亮生命的最后時光,才是生命最美麗的綻放。
五、(河南省洛陽市~XX學年高中三年級統一考試)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4~17題。
燒 夢
李 銳
從東京到仙臺只用兩個多小時,時速兩百多公里的新干線子彈頭列車,帶著我們一頭扎進沉沉的夜幕。
現在回想起來,在黑夜進入仙臺是最恰當的。當歷史在歲月的磨蝕下面目全非的時候,只有黑夜是不會褪色的,只有黑夜最符合當時的歷史底色,最符合魯迅先生的心境。離開仙臺二十年后,魯迅在《藤野先生》里回首往事說:“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日暮里”,一個和黑夜銜接的地名,頑固地留在他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