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1
d.古玻璃其實就是“鉛鋇玻璃”,它是古人利用特有的原料獨立制成的。
答案 d
6.下面不屬于對中國古玻璃“身世”的說明的一項是 ( )
a.學術界曾認為中國古玻璃是從古埃及傳入的。
b.中國古玻璃制造技術的起源,對研究我國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重要參考價值。
c.中國古玻璃的起源與古人冶鉛的實踐分不開,煉丹家試煉的“珠玉”就是玻璃。
d.中國古玻璃的發展與陶瓷冶金關系密切,春秋時已有制造玻璃所需的溫度達1 200~1 300攝氏度的高溫技術。
答案 b
7.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出土的刻有中華民族裝飾特點的紋飾及圖案的大量戰國、西漢玻璃器,表明中國最晚在戰國時已有玻璃制造技術。
b.中國古玻璃不全是從古埃及傳入的,因而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不是古埃及人。
c.“鈉鈣玻璃”傳入我國后引起人們的極大驚異,是因為這類外來品在性狀上與“鉛鋇玻璃”有巨大的差異。
d.如果古代煉丹家在煉制“珠玉”時給玻璃以足夠的關注,那么中國的玻璃制造技術也許能早些走上獨立發展
的道路。
答案 b
十三、(06北京市東城區高三教學目標檢測)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17題。
游民文化
儒家認為周代實行的是井田制,在這種制度下,田有常制,民有定居,各安其業。井田制如果被破壞,農民、手工業者或商賈脫離了原來的定居點與相應的職業或勞動對象——土地,這些人便成了游民。但儒家承認社會分工和人們職業的多樣化,有事可干就不是游民。而先秦法家只承認耕戰的作用,認為只有務農為本,老百姓以其他事情謀生都是“游食”,也就是游民。自武帝而起,歷代所實行的都是“外儒內法”,因此把不務農的人們視為游食或游民的看法幾乎支配整個封建社會的主導輿論,直到明太祖朱元璋還說:“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是為游民,則逮捕之。”到了清代,統治者所理解的“游民”實際上是游民中的腐敗分子,他們脫離了正常的勞動,完全以不正當的手段牟取衣食,坑蒙拐騙,欺壓百姓,成為危害一方的敗類,他們不僅為官方所不容,也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厭惡。
如果不從游民的思想傾向、道德品質,或者生活來源、生活狀況(即所謂經濟地位)來確定其身份,而是從這些人在其所處的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出發,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游民”應該指那些脫離了當時社會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們,其重要的特點就在于“游”。他們缺少穩定的謀生手段,居處也不固定,大多數人在城市鄉鎮之間游動。游民意識的最大特點是反社會,缺少執著的理想,沒有固定的價值觀。這種類型的游民雖然在進入文明社會之后就存在,但是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現,形成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群體。流氓地痞不過是游民中的腐敗分子,他們在游民之中也屬于少數。另外,由于天災人禍導致整個家族或宗族作大規模的遷移的脫離自己土地的農民,是流民而不是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