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2
解答此題時,要能夠從文本中找到原文,然后進行比對,最后才能選出答案。a項的原句在第一段,d句的原文在最后一段,e句屬于整體把握文章結構,原文為每一段的中心句。
⒑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簡直成為了一道墻垣了”,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答:
答案 尺度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評判就不同,因此造成了隔膜、誤解甚至對抗,像墻一樣,阻礙人們的交流。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作答時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然后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是尺度為什么會出現不同,二是為什么說尺度的不同簡直成為一道墻垣,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⒒結合本文,舉例闡述你對“個性決定了尺度的相貌”這句話的理解。
答:
答案 決定“尺度”的關鍵因素是人的個性。個性不同,由此產生的標準(尺度)也不同。維特根斯坦和袁中郎等人的“尺度”異于常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的個性獨特,人生目標與眾不同。
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作者觀點在文中的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作答時要注意題干中的提示語:“結合本文”,是要求學生從文本整體角度出發考慮;“舉例闡述”,是要求考生必須援引文本中的材料加以說明;“對……話的理解”,是要求考生必須先闡述這句話的內涵是 什么。在組織答案時,需要考慮幾個問題:為什么說個性決定了尺度的相貌,文本中哪些事例是證明這一觀點的,為什么你這么認為。
九、(XX年安徽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近年來,“通俗歷史熱”不斷出現于媒體的報道之中。作為一種關涉史學的文化現象,我們有必要從歷史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考察。
“通俗歷史熱”是商品經濟和文化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定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實際上通俗歷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講說形式流傳的歷史已經相當久遠了。它廣泛流行于民間,是民眾了解過去、熟悉歷史、滿足自身歷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徑。一般情況下,這種歷史的口頭講說是以十分平靜的方式存在于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熱”。但是,當商品經濟趨于發達、文化教育發展迅速的時候,人們在從事賴以謀生的職業活動之外,帶有文化色彩的業余需求會隨之增長,對作為文化存在常見形態之一的歷史知識,其“求解”欲望也會趨于強烈。這種社會需求的增長促使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的史學不得不進行必要的適對性調整,從而在隔塵絕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種以滿足公眾意愿為基本出發點的通俗化的歷史敘述——口頭的或文字的,并作為用以“交換”的精神產品出現在市場之上而日益“走熱”。兩宋講史及宋元平話的一度活躍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當今市場經濟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為提高、高等教育開始走向大眾化的時代,人們的業余文化需求顯著增長,久遠的塵封舊事引起了人們日益濃厚的興趣。這使通俗歷史在當下有了“升溫”的沃土,其“歷史的貫性”開始充分顯現出來。客觀地說,對于廣大民眾而言,在古奧難懂的傳統史著和“學術模式”的現代史書皆難“卒讀”的情況下,通俗化的歷史幾乎成為他們“探尋過去”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