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2
a.“文”和“質”這一對概念在評論作家作品、概括時代文學風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必須準確理解它們的含義。
b.在中國古代,“文”是華麗有文采之意,“質”含有質樸、樸素之意,這兩個字從一開始就是用來評論人物的。
c.人們一般認為,“文質彬彬”就是形式和內容互相協調,其中“質”是指內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現。
d.孔子認為,“文”有文華之意,“質”是質樸之意,“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華與質樸相配得當才能成為君子。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這里“文”和“質”是就一個人的文化修養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沒有本末內外的關系。
b.韓非子說“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其中“以質信言”是指以質樸的語言進諫,“鄙”則與孔子話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說《史記》“文質相稱”,這可能是借用了《論語》的意思,從文學角度對《史記》外部風貌作出了高度評價。
d.魏晉以后文論中“文”、“質”二字的含義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數場合可以大體理解為形式和內容。
答案 a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韓非子•難言》指出,如果分別采用“文”或“質”不同風格,就無法達到向國君進諫的目的。這是“文”、“質”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個例子。
b.“文”和“質”這一對概念的含義,不但在古代文論中大致上是一以貫之的,它跟最初評論人物時的意義也是一脈相承的。
c.從古代文論來看,如果人們在文學創作中兼用華美和質樸的語言,那就會使文學作品呈現出一種文質彬彬的動人風貌。
d.當古代批評家不滿于文壇風氣,要求加強“文”或“質”的時候,就意味著當時文壇可能已經過于質樸或過于靡麗了。
答案 c
八、(XX年福建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題。
尺 度
彭 程
對于絕大多數的人物、行為、時間,在絕大多數的情形下,有兩個字是躲避不開的:尺度。幾乎多有的領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參與而存在、運行,自足自立。
尺度具有相對性。在某個人群某種環境中被視為天經地義的尺度,換一種背景來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馳騁于想象王國的作家悲壯的叫喊“不創造毋寧死”,而另一邊,浸潤了實證精神的科學家會奇怪,如此虛幻的勾當何以會讓人付出整個身心。這時,尺度之不同簡直成為一道墻垣了。所以這個世界上才會有那么多的隔膜、誤解乃至對抗,小到一個家庭中長幼之間的代溝,大到亨廷頓所說的“文明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