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專題復習:題意作文審題
題意作文審題全國高考作文命題沿著“標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的發展軌跡逐步演變,其開放程度也逐漸遞增。特別是近幾年出現的話題作文,一直被人們看好。不過,從考場作文的實際情況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襲之作也不斷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詞藻不注重內容的作文,開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題,如何既突出開放性,又加強限制性,成為高考作文命題者值得思考的問題。XX年全國高考試題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題方面有了悄然的變化:只給出材料,不規定話題,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這種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可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能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范圍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據材料寫議論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確話題的話題作文,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新的作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后話題作文”或“題意作文”,即必須與材料內容意義的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有聯系。這里姑且叫它“題意作文”。
1.話題作文與題意作文的區別
(1)話題作文有話料,題意作文有材料,話料和材料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二者一致。所不同的是,話題作文的話料已提煉為話題,題意作文的材料沒有提煉為明確的話題,還須自己從中提煉。
(2)話題作文出示有明確的話題,范圍邊界明顯,不可越雷池半步;題意作文沒有出示明確話題,范圍的邊界模糊。
(3)題意作文常是由事(材料)入理的升華(契合),話題作文是由一(話題)到多的發散(相關)。
(4)題意作文以在材料范圍內自主確定角度、立意、文體和標題為特征,讓審題不是從“題目”(話題或標題)出發,而是從“材料”出發,調動學生的發現能力、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2.題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通過轉換比較,可以看出這種題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1)它給定材料,但不給定話題,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樣“過死”,也不像話題作文那樣“過寬”。它既繼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優點,又彌補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寫作范圍對象是與材料的內容或其某個方面的含意有關的,必須具有一定的條件性與情景性,而不失之寬泛,較之純話題作文,其寫作對象范圍相對窄了許多。
(2)給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為考生確定話題提供藍本、規定范圍、提示思維方向,考生的審題、立意、行文必須以此為依據來進行,而不能信馬由韁。這樣考生就很難猜題押題,從而避免了話題作文里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過“寬”的弊端。
(3)增加了考生審視材料與擬定話題的環節,將讀與寫結合起來,通過揭示材料內容某一方面的含義來拓寬寫作范圍,搭建寫作的思維平臺,有利于強化考生的審題意識,培養考生提煉出話題的能力。
考生在難以界定題意作文的寫作對象范圍時,不必著急,因為從思維起點上看,可寫的對象范圍還是比較寬泛的,不像過去的純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對材料主旨(即原材料實際上間接地規定了文章主旨)而不能就材料的某個角度或某個側面去寫,現在的題意作文,只要涉及對所給材料的感悟、體驗的,是都可以寫的。
如XX年北京卷作文題:
根據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體裁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