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考綱解讀復習教案
b.入鄉隨俗是外鄉人與某個鄉民社會進行溝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種方式,但隨著交往的深入,外鄉人都會通過文化認同完全融入當地社會。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樣性,不同空間界域和不同時間代溝的俗相遇時,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鋒。
d.作為多民族一體化的文化習俗既要不斷發展,又要不斷豐富。發展的動力來自于個體的奮發,而豐富的形成則有賴于個體間的相互包容。
答案:b
解析:b項,錯在“外鄉人都會通過文化認同完全融入當地社會”,原文是“也有可能”。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人所講的“王道無非人情”表明,國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鄉民社會的民風世俗,法律的制定也會照顧到百姓的風俗習慣。
b.荀子講的“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表明,約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約法”的指向。
c.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講的就是真正的賢人君子會跳出帶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d.當今時代,我們要發展我們的民族文化,使我國成為文化強國,就應該徹底摒棄具有個體特質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認可的“雅”文化。
答案:d
解析:d項,錯在“應該摒棄具有個體特質的‘俗’文化”,原文是“和而不同”。
(山東省濟南一中XX屆高三階段檢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世界上最早出現律師行當的地方或 許是中國。據《呂氏春秋》一書說,春秋早期,鄭國就有個叫鄧析的人,專門幫人打官司,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條褲子作為報酬,教人“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委托人想打贏官司他就有辦法讓他贏,想讓人罪名成立他也有辦法使人身敗名裂。弄得鄭國“是非無度”,鄭國的執政大夫子產于是就把鄧析殺了。
中國律師出現雖早,可是被禁止的時間也早。儒家以為爭訟是件不值得提倡的事,像鄧析這樣教導人們如何去打官司,為蠅頭小利爭論不休,是毒化人們的善良天性,必須要予以嚴懲。后世的統治者繼續著這一思路,把這一行當稱之為“訟師”,或者叫做“訟棍”,立法嚴禁。秦漢律嚴格規定,凡是訴訟活動都必須當事人自行進行訴訟活動,不得有代理人代為辦理。除了婦女、老幼、現任或退休官員及士大夫,可以由家人代為出庭應訴,其他人一律都要親自出庭。
除了直接替人訴訟外,向人傳授訴訟的知識更被視為大罪,南宋紹興十三年敕規定:凡是聚集生徒教授辭訟文書者,處杖一百。并允許告發。再犯者,不得因大赦減免刑罰,一律要“鄰州編管”。從學者,各處杖八十。明清律撰寫“構訟之書”者,要比照“淫詞小說例,杖一百流三千里”,如果是為人寫作訴狀沒有增減情節,真實反映事實的,才是被允許的。
盡管法律如此嚴禁,可是民間訴訟活動總是需要有人幫助,所以這一行當還是禁止不了的,官府的禁令只不過是把這個行當變成了一種“地下行業”而已。在民間從事訴訟指導的訟師,有不少人是正直的人士,盡力為委托人服務,“受人錢財,與人消災”,為人們提供必要的法律訴訟知識,頗有點近代律師的作用,不能一概都斥為“訟棍”。不過就總體上來說,訟師的素質確實不高。大多數訟師確實是興風作浪,惟恐天下不亂的無賴。很多人不顧事實、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顛倒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