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考綱解讀復習教案
(摘自中華書局夏承燾、吳熊和《讀詞常識》)
1.下列關于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是按照樂譜填作的,一般是先有樂譜再填作歌詞,不過也有先作了歌詞再配上樂譜的情況。
b.更多的詞人因為音樂知識匱乏,只能根據現成的樂譜填詞,或找能作譜的人合作,自己填詞。
c.能夠獨自作譜作詞的作者并不多,因為既要求作者通曉音樂,能獨自創調制譜,還要會填詞。
d.按譜填詞,因在語言上受句法聲調的限制,不如先詞后譜更便于如意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b
解析:“因為音樂知識匱乏”表述有誤,且“只能”與原文中“只是”意思不盡相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柳永與教坊樂工的合作,一詞一譜,相得益彰,使其作品盛傳于世,這也是柳永名聲大噪的緣由之一。
b.周邦彥與江南某氏有瓜葛,使他常常能近水樓臺先得月,頻頻為新譜作新詞,因而詞集中新調新譜更多。
c.范成大自創新曲《玉梅令》,但苦于自己沒有詞人的文學素養,只好請姜夔出手相助,為其新譜填詞。
d.吳曾所記《明月逐人來》由李太師撰譜,李持正制詞,也是宋詞中歌譜與歌詞分別出于二人之手的范例。
答案:c
解析:范成大“苦于自己沒有詞人的文學素養”,屬無中生有。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如果詞人同時又能作曲,或者能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就可以先作詞,再配上諧美的歌譜,從而創造出傳世經典。
b.填詞講究歌韻合協,即曲譜與文字語句協調,但真正能做到樂句與詞句合拍的少,能依譜用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c.好多詞人談及音律望而卻步。若不能通曉音律,文學功底再好,要完全依照音譜拍眼作詞,也是難于登天的事。
d.一般詞人作詞,并不要求合樂歌唱,往往不協律腔,僅依前人作品的字句聲韻仿作,事實上已經把詞詩律化了。
答案:a[
解析:原文“必須……,才能……”,轉為“如果……,就……”,邏輯錯誤。
(唐山市XX屆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測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俗,與其說是一種文化現象,莫如說是一種文化養成或文化習慣。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體現出人對自然的生存選擇與適應。當人的生存選擇與適應“習慣成自然”時,我們就有了“俗”!胺e習成俗”便是對“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積習”而“成俗”,說明“俗”是特定時空中特定人群的“集體無意識”,是無需言明的默契也是無需理析的律令。隨著人類社會組織日趨復雜且日趨精密,鄉民社會的默契需要規范并敞亮為 “鄉約”,于是“約定俗成”成為“俗”的自覺構建。這種體現出鄉民社會“民風世情”的俗,也往往成為“法”的適用基礎。中國古人所說“王道無非人情”,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俗,在一定語境中其實是人們維系人際關系的紐帶,也是人們維護社會秩序的準繩。因此,“約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約法”的指向,在我們這個格外看重“名正言順”的國度尤其如此!盾髯•正名》曰:“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這句話讓我們聯想到“命名”這個詞。對一個事物的指稱以及進而的評判“合適”與否,可以“約之以命”,也可以以“約”代“命”。這種以“鄉約”替以“天命”的方式,體現出荀子“人定勝天”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