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中國有極好的傳統文化,但沒有注意保留。忘記了舊的,又沒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對“中國文化的遠去”深感憂慮。這種憂慮肯定不止她一個人有。
文化內涵十分寬泛龐雜。我們所言的“傳統文化”其實僅是紙上記載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帶著有色眼鏡改造過的“文化”。
從今年開始,傳統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可以放假了,我們因此就能接續傳統嗎?憑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黃子孫就能擁有精神家園嗎?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禮的官員,對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講莊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財富名人榜,講三國的易中天粉絲如潮,說明國學復興了嗎?
我們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什么是我們當下的文化,我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文化,我們可能得到一個什么樣的文化。
文化是不斷變遷的,而且這種變遷并不完全以權力的意志為轉移,一個族群的文化會與環境不斷發生互動。在當代世界中,我們的文化將如何演變,將來形成一個怎樣的格局.得到怎樣的結果,我們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個主導的追求方向,但結果無法斷言。
思考和追求時,我們需要正視三個問題:一.發展文化是為了什么?為了人的幸福,還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抑或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現實和大勢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文化的演變有自身規律。如果不考慮世界的現實和大勢,所謂復興就可能變成復古——復古不一定不好,但別打著復興的旗號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進化的自然規律,所謂建設文化就可能變成戕害文化。
拿現在人們紛紛說要復興的國學為例。據學者研究,中國歷史上國學最繁榮的時期有三個,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清末民初,這三個時期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權威破碎,人們思想上的禁錮被打破,因此迸發出燦爛的創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榮和發展,但如何給文化發展一個寬松的環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許是更需要我們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問題。
1.從原文看,下列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一項是( )
a.學繁體字,背《弟子規》,恢復唐裝,開國學班,行祭拜禮。
b.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莊子和三國。
c.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d.建造“中華文化標志城”。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傳統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發展傳統文化,除立足自身實際外,還必須考慮世界的現實和大勢。
b.文化發展有其自然規律,并且需要寬松的環境,如果權威加以干預,那么,建設文化就可能成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發展,但如何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即使是政府也還沒有一個主導的追求方向。
d.解放人們思想,創造一個發展文化的寬松環境,比思考發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3.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傳統文化”都是用繁體字記錄的,所以,在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也就把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確實不能說明炎黃子孫擁有了精神家園,但如果我們不建文化城,不寫繁體字,不開國學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繼承發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說國學已復興,但他們宣傳傳統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