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詞
(2)表現了詞人輕松愉快的心境,通過“心共馬蹄輕”直接寫心境的輕快愉悅,也通過擬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賞心悅目。
12.(河南省焦作十一中XX屆高三上學期第四次月考)閱讀下面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蝶戀花 暮春 蘇 軾
簌簌無風花自墮。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云破。 路盡河回千轉舵。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憑仗飛魂招楚些①。我思君處君思我。
[注]①憑杖飛魂招楚些:語出《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辭•招魂》召喚屈原那樣召喚離去的友人。
(1)詞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現了暮春的特點?
(2)本篇是詞人送別友人之作,詞的下片是怎樣表現作者對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案 (1)墮花;老柳;開過花的櫻桃。
(2)虛寫(或“想像”)朋友路途遙遠,孤獨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詩句)表達與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13.(福建省南平一中XX屆高三上學期第四階段考試)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絳唇?長安中作
元好問①
沙際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注]①元好問,金代詞人。金元光時曾中進士及第。少時有志于世,雅以氣節自許,作此詞時,他才十九歲,因參加秋試,在長安住過八九個月。
②沙際,意即水邊。
⑴詞中的“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比較黃庭堅《清平樂》的“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你認為哪一句更能體現“春意已盡、無可尋覓”的意境,并試加分析。
⑵這首詞所表現的是傳統的傷春主題,但不是濃重的感傷;“夢里尋春去”是點睛之筆,簡析詞人的思想情感。
答案 (1)前者更能體現。后句問鳥,總還有點春天的影子(或:總還有可見、可問、可尋之處);但在這首詞中,不僅是問而無答,乃更無可問訊。“花落鶯無語”,熔鑄前人詞中意象,而翻進一層——春光老盡,連點聲息都沒有了。詞人對春天的深情眷戀,在詞中表現為一種徒勞的追尋。
(2)示例4種:a.既說“眷歸”,已是無可置疑,然而還要“問春”。問而無答,則繼之以遠眺、尋覓。不見春之蹤影,只有在日暮歸樓后,隔簾疏雨聲中,求得好夢。即使在夢中也要去尋覓春天,反映年青而有志向的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的精神。
b.結句“夢里尋春去”,語淡情深。前面已言明現實之春確已逝去,而詞人不作絕望頹唐之想,還要到處尋求,甚至到夢境中去追尋。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也正反映了詞人年輕健康的心理情緒。
c.作者已知“春歸”,卻又借人家的唱曲“留春”,還要”問春”,既而高樓望春,一切無效后,還要到“夢里尋春”,這些充分表現出年青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的積極心態。
d.這首詞所表現的是淡淡的悵惘。詞中沒有著意渲染殘春景色,而是旁處落筆。起句“沙際春歸”,令人聯想豐富,我們似乎看到,這暮春時節,春色和柳絮一道隨著流水飄走了;但作者沒有過多地傷感哀嘆,而是想方設法留春、問春、尋春直至夢春,詞人是年輕的,所表現出來的情調是健康而執著的。
14.(廣東省東莞四高XX屆高三12月月考)閱讀下面宋詞,按要求完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