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8
a.中國人為壓低貨幣價值,目的是想在出口方面占優勢,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
b.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周期受美國經濟增長和衰退的影響。
c.中國出口的增長造成了全球貿易的不平衡,中國應進一步刺激國內需求。
d.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因此也就依賴匯率。
答案 b
解析 擴大范圍,原文說的是“東亞國家”而不是整個亞洲。
8. 下列不屬于凱德爾給美國政府建議的一項是 ( )
a. 美國政府的分析家應該糾正關于中國經濟的增長依賴出口的普遍錯誤認識。
b. 美國應改變針對中國的貿易行為和長期發展的貿易和外交上的思維。
c. 美國應該著力改進影響自身國際競爭力的國內因素,不要總是將眼光盯著別人。
d. 中國經濟的發展規模比大多數人估計的要差,沒有必要恐懼中國經濟的發展。
答案 d
解析 無中生有,原文無“沒有必要恐懼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意思。
9. 根據本文提供的的信息,下列推斷不合理的一項是 ( )
a. 無論是推動內需,還是增大出口,都能有效地促進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
b. 城鄉結構不合理、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過度都有可能引發通貨膨脹。
c. 如果中國拉動內需,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全球貿易就會趨于平衡。
d. 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將遏制中國出口貿易當作穩定美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
答案 c
解析 結論絕對化,影響全球貿易平衡的因素有很多。
十一、(西南師大附中高XX級第七次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南宋時,金國的作者就嫌宋詩“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連他們里面都有人覺得“不已甚乎”。從此以后,宋詩也頗嘗過世態炎涼或者市價漲落的滋味。在明代,蘇平認為宋人的近體詩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還有毛病,李攀龍甚至在一部從商周直到本朝詩歌的選本里,把明詩直接唐詩,宋詩半個字也插不進。在晚清,“同光體”提倡宋詩,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詩人就此身價十倍,黃庭堅的詩集賣過十兩銀子一部的辣價錢。這些舊事不必多提,不過它們包含一個教訓,使我們明白:批評該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適當的比例感。假如宋詩不好,就不用選它,但是選了宋詩并不等于有義務或者權利來把它說成頂好、頂頂好、無雙第一,模仿舊社會里商店登廣告的方法,害得文學批評里數得清的幾個贊美字眼加班兼職、力竭聲嘶的趕任務。整個說來,宋詩的成就在元詩、明詩之上,也超越了清詩。我們可以夸獎這個成就,但是無須夸張、夸大它。
據說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宮的時候,每聽到他父王在外國打勝仗的消息,就要發愁,生怕全世界都給他老子征服了,自己這樣一位英雄將來沒有用武之地。緊跟著偉大的詩歌創作時代而起來的詩人準有類似的感想。當然,詩歌的世界是無邊無際的,不過,前人占領的疆域愈廣,繼承者要開拓版圖,就得配備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更加遼遠,否則他至多是個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業之君。所以,前代詩歌的造詣不但是傳給后人的產業,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說是向后人挑釁,挑他們來比賽,試試他們能不能后來居上,打破記錄,或者異曲同工,別開生面。假如后人沒出息,接受不了這種挑釁,那么這筆遺產很容易貽禍子孫,養成了貪吃懶做的膏粱紈绔。有唐詩作榜樣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戳诉@個好榜樣,宋代詩人就學了乖,會在技巧和語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時,有了這個好榜樣,他們也偷起懶來,放縱了摹仿和依賴的惰性。瞧不起宋詩的明人說它學唐詩而不像唐詩,這句話并不錯,只是他們不懂這一點不像之處恰恰就是宋詩的創造性和價值所在。明人學唐詩是學得來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詩而又不是唐詩,缺乏個性,沒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詩”“贗古”“優孟衣冠”等等綽號。宋人能夠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長了,疏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險開荒,沒有去發現新天地。用宋代文學批評的術語來說,憑借了唐詩,宋代作者在詩歌的“小結里”方面有了很多發明和成功的嘗試,譬如某一個意思寫得比唐人透徹,某一個字眼或句法從唐人那里來而比他們工穩,然而在“大判斷”或者藝術的整個方向上沒有什么特著的轉變,風格和意境雖不寄生在杜甫、韓愈、白居易或賈島、姚合等人的身上,總多多少少落在他們的勢力圈里。這一點從下面的評述和注釋里就看得出來。鄙薄宋詩的明代作者對這一點推陳出新都皺眉搖頭,恰像做算學,他們不但不許另排公式,而且對前人除不盡的數目,也不肯在小數點后多除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