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作素材“點”+“面”
議論排比的例子:
1、“是我忘記了……”一個雄渾低沉的聲音于耳際響起,是霸王!“我忘記了小兒劉邦也在進步,我忘記了劉邦那群謀士。“呵,忘記了又怎止于此?你忘記了亞父的勸言,你忘記了鴻門之失,你忘記了你得勢時自以為坐擁天下的眼神。在你成功時,你什么都忘記了,沒有缺點,沒有內憂外患,沒有天下蒼生,只有享受,當然還有小兒劉邦送你的那點玉斗。
2、凡•高注定是一顆恒星,所以他一直孤獨著。但是為什么老天連“高處不勝寒”的孤獨都不給他?為什么連他自己都認為自己是凡粟一粒,沒資格被別人尊敬?我不明白!為什么天才扣響扳機之后,鮮血溢畫頁之后,才能給予稱號?我不明白!
素材轉彎
話題:執著與變通
“點”素材:林徽因保護古城墻
運用:林徽因,一代才女,鐘愛建筑,學貫中西,執著一生。五十年代,她為保護北京古城墻據理力爭。城墻煌煌,鐘靈寶輝,文明遺產,應萬代保護。她在人代會上陳詞,她闖入市長彭真的辦公室爭辯。
她執著,執著于自己的事業,執著于斯,慰心于斯,終生于斯,不相變通。一種責任由林徽因的心底涌起,執著是山,執著是河,她的行動令人永世景仰。
三、詩意仿寫
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是一位李白迷,他的詩作棲居于李太白的遺風里,浸染在他的風骨中。他有幾句寫李的詩,十分灑脫飄逸:
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月光,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這幾句詩抓住了李白嘟好,抓住了李白的豪放。詩心劍膽,躍然紙上。以“酒”為條件,引出了因果關系,結構明晰,形式靈動。我們何不模仿呢?
素材轉彎
普希金:情壯詩膽∕一份心愫塑造了情圣∕另一份凝成歐根.奧涅金∕鵝毛筆下詩情飛燃。
岳飛:刺字報國∕血灑大漠蒼穹∕淚訴寂寥風波亭∕壯懷激烈匯成滿江紅。
貝多芬:彈下琴鍵∕九成化做了悲愴∕余下的一成飄成祥和∕十指一撥便是交響的華章。
巴金:掏出心來∕愛心鑄就了《家》的輝煌∕良心獻給了150篇隨想∕夢中也要變成照亮未來的火光。
陶淵明:歸隱田居∕晨曦采菊東籬下∕暮色帶月荷鋤歸∕桃花源里栽種自在人生。
蘇軾:挽起雕弓∕九箭射向了遠方∕只有一箭射向了天狼∕剩下的歲月只待馮唐。
月灑人間∕半杯訴說高處之寒∕余下的慨嘆悲歡離合∕一蓑煙雨任平生。
魯迅:情系神州∕一半鑄成博愛∕剩下的五分凝成華章∕劍眉一挑就是中華脊梁。
譚嗣同:斷頭臺前∕熱血凝成就旗幟∕震天怒吼化成利箭∕遺言成為激蕩世紀的絕唱。
“面”的鋪陳
“面”就是用排比論證,增強素材的涵蓋性。議論文中,我們若能多運用素材,寫出排比事例段,必能提升分數。
如:靜,這株樹,被很多人種在自己的心田里,生根,長葉,開花,結果。史鐵生在靜謐的地壇思考,看螞蟻蟬蛻的細微變化;曹雪芹曾十年增刪《石頭記》,血淚辛酸不尋常;雨果通過巴黎圣母院中的愛斯梅拉達演繹人性的美麗與莊嚴;盧梭的《懺悔錄》是在郊外的小木屋中寫就的,真誠坦蕩地剖析自己的人生;魯迅“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靜觀萬物,橫眉冷對,激揚華章……
靜默如山,寧靜如湖,純靜如水,安靜如樹,幽靜如林。自然是靜的本體。“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而改。”靜中含著一種凝重,含著一種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