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議論文寫作詳解
一、關于論點
題目:對于我國自古以來流傳的許多格言和成語,我們今天常常會有不同的思考。下列題目中任選一題(或自擬題),說說你對這條格言或成語的思考。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a、近墨者必黑 b、近墨者未必黑
②知足常樂:a、知足方能常樂b、常樂者不知足
(一)論點一定要在開頭提出
開頭三句話提出論點,不要離題太遠,要盡快切入話題。
例一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的搖籃中孕育著幾千年沉淀下來的哲理、經驗。其中,成語是語言文化的一個完美的橋梁,溝通著高深的文化與想了解它的人們,它精煉的將有內含的哲理簡單的表述給人們,并引發后者的深思。
“知足常樂”這一成語原意是知足者可常樂。這一簡單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明白,但細想起來,似乎想常樂,只知足是達不到的。相反,想常樂更應不滿足于現狀。
這個開頭中的有用信息集中在第二段,第一段的內容即屬于離題太遠。
例二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成語大致的意思是說:把一種東西和紅色的放在一起一段時間后會變紅,而把它放在黑色的之中會變黑,引申為一個人如果在一個好的環境中就會變得品德高尚,相反,他如果在一個不好的環境中也會變壞。
這個開頭中的“這個成語大致的意思是說:把一種東西和紅色的放在一起一段時間后會變紅,而把它放在黑色的之中會變黑”也可刪去,因為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既不是難點又不是文章要探討的重點。
例三
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
廣東一考生
紀念是內心情感的涌動,但又不是感情的無節制揮霍;紀念需要行動來升華,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導。
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回響,是歷史的回音;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黑格爾曾經自夸德國人天生就是哲學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嚴謹自律的民族,就在一個狂人的引誘下,陷入了戰爭的淵藪。60年前的那幕慘劇:生靈涂炭、妻離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對往者的審視中找到道德的標桿,也找到了紀念的理由。德國人用盡一切方法阻止時間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聲:修建集中營紀念館,全力處理戰后的善后問題,還有那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德國人在60年里不斷地反思,不停地紀念,終于完成了靈魂的自我救贖。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見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但紀念一旦脫離理性的制約,它就會變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慘劇中同樣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為亞洲地區的主要劊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紀念卻是如此這般:右翼勢力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還妄圖為二戰罪行翻案;不顧史實修訂歷史教科書,文過飾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國神社“拜鬼”……日本這種偏離理性范疇的“紀念”活動,自然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譴責。有句話說得好:“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國在 抗日戰爭中付出巨大的代價才取得勝利,中國人民自然無法容忍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聲勢壯大的抗議和紀念活動。但近來這些紀念活動在少數激進分子的鼓動下出現了打砸搶日貨商店的不理智舉動。群眾愛國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紀念并不是感情的揮霍,非理性舉動無益于解決問題。我國領導人多次表達出嚴正立場,但同時并不關閉中日會晤的大門,“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無疑就是對過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