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語文提分策略:病句
③句中,“十天”既可作補語,指“看”的天數;也可作定語,指“報紙”的份數。 (四)一詞多義,造成句子表意不明
例(36) 在大學時,只有我跟他學過鋼琴。
句中的“跟”到底是作介詞還是連詞呢?如果理解為介詞,則是說他是我的老師;如果作連詞,那我和他都是學過鋼琴的人。 不合邏輯的句子常常表現為概念不清、判斷不當、推理無據等形式,或不合語意邏輯,或不合事理邏輯。
不合邏輯 (一)概念混亂
概念之間有六種關系,即同一關系、屬種關系、并列關系、交叉關系、對立關系、矛盾關系。運用概念時,必須嚴格遵守這些關系,否則就要違背邏輯。 例(37) 改革開放搞活了經濟,農貿市場的貨物琳瑯滿目,除各種應時的新鮮蔬菜外,還有肉類、水產品、魚、蝦、甲魚、牛蛙及各種調味品。 “魚、蝦、甲魚、牛蛙”都屬于“水產品”,不應將包含關系的概念并列,可改為“魚、蝦、甲魚、牛蛙等水產品”。 (二)兩面失衡
句子前后說法不一,照應不周,易造成病句,習慣稱之為“前后失衡”或“兩面失衡”。
例(38) 21世紀的中國有沒有希望,關鍵在于既要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要廣泛地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文化。 前后不照應,“有沒有”是兩面,而“關鍵在于”是一面,應在“在于”后加上“是否”。辨析兩面失衡,不能絕對與教條,而應具體分析。 (三)自相矛盾
同一個句子,應該保持語意邏輯前后的一致性,否則,就會自相矛盾。
例(39)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們所缺乏的,一是勇氣不足,二是謀略不當。 “缺乏”的后面跟了兩個分句,仔細研讀會發現,語句表達的意義與作者要表達的意義正好是相反的。作者要講的是:我們所缺乏的,一是勇氣,二是謀略。 (四)主客顛倒
句子表述的對象有主客之分,主動者與被動者之分。有時表達不好,就會出現顛倒的現象。 例(40) 美英兩國曾集結了令人威懾的軍事力量,使海灣地區一度戰云密布。
“威懾”本身有“嚇唬”別人的意思,再用“令”字造成了主客體顛倒,應改成“震懾”。 (五)否定失當
指為了增強表達效果,多次運用否定,結果將本意弄反了。導致此類語病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誤用了否定副詞;二是不理解反問句本身就表示一重否定。 例(41) 近幾年來,王芳幾乎無時無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積累了大量的資料。
“無時無刻不”相當于“每時每刻都”,此處與“忘”連用,與后邊“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矛盾。 (六)不合事理
指語句陳述的事實或表述的觀點不符合生活的常理或人們普遍認同的公理。
例(42) 當地造紙廠偷排未經處理的廢水,嚴重污染環境,導致魚蝦絕跡,各種水生作物大量減產和絕產。 “絕產”是“減產”中最嚴重的情況,兩者之間不能用“和”連接。可改為“導致各種水生作物大量減產乃至絕產,魚蝦絕跡”。 以上六類病句中,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屬結構性語病,表意不明和不合邏輯屬語意性語病。辨析病句,要從語法、邏輯、表意三方面去分析,并對每種類型病句內部的種種情況也應了然于心,及時識別病癥,找出病源,然后對癥下藥,予以修改。 語序類病句
1.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闡明、發現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關鍵不在于個人的身份,而在于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b.大量的事實證明,運動員的高超技能可以通過日常刻苦訓練獲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卻要通過臨場的無數次競技才能練就。 c.我們在日常寫作中,用語不妥帖,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條理,拖沓冗長,就會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澀,導致費解甚至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