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處世
課堂互動1.師:在《為政》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生: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
2.師:在《公冶長》一章對于子路、顏淵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你認為他們的區別在于哪里?體現了他們各自怎樣的理想?
生:子路,他在這里表達的是一種“公有”的思想,同時也表現了他胸襟廣闊、仗義疏財的品格。顏淵,他的志向其實是道德修養的自我完善,既表現了一種高尚的奉獻精神,也表現了他為人比較謙虛謹慎的處世方式和生活態度。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孔子講的是以仁治天下,是圣者之事,這自然就更難得了。
師:在第二章里,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志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態度。孔子重視培養“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從本章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3.生:在《泰伯》(六)中曾子談道有道德、有知識、有才干的人,他可以“托孤”,可以“寄命”,在生死關頭決不動搖,決不屈服,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請老師為我們分析一下。
師:孔子設想的君子人格中,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即終生堅持自我道德修養,堂堂正正地做人;另一方面要具有社會義務感、社會責任感,即關心國家是否興盛,人民是否安居樂業。前者,完善自我是條件的基礎;后者為國家,為民族盡心盡責,才是君子道德修養的旨歸。曾參體認孔子之意,表達孔子之意。在先王去世之后佐幼主,受托管理國家的重任,面臨生死考驗而不改變其志向,這是真正的君子人格。培養君子這種人格,不僅是孔子對弟子們的期望,也是他對后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寄予的厚望。
4.師:《泰伯》(七)中說,“任重道遠”“死而后已”道出了讀書人崇高的歷史使命和必須付出的艱辛,也成了歷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這段話氣勢磅礴,一字千鈞,令人蕩氣回腸。歷史上許多忠貞有為之士,為國家、民族立千秋功業,永垂史冊,正是這種思想影響和鼓舞的結果。大家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生:知識分子應鍛煉自己的堅強意志,以實現“天下歸仁”為天職,這是一項重大而須長期努力完成的任務。為此,要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關鍵在于努力提高對重任遠道的認識程度和不斷壯大朝著理想行進的隊伍。可以想見,孔子當時把擔社會大任作為對他的弟子進行德育的重要內容,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心地眼界是很寬的,他的思考是基于民眾而達至天下的。
生:歷史證明,孔子倡導的承擔社會大任,為國為民而奮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經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著中國人民前赴后繼、英勇奮斗,并由此孕育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千百年來,為億萬人民群眾所共識。
師:第五章是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社會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后代一定會超過前人,這種今勝于昔的觀念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