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語文提分策略:文言文分析綜合與翻譯
2.調整賓語前置的語序。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譯為: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3.調整定語后置的語序。如“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譯為: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4.調整互文見義的語序。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譯為:將軍和壯士們出征十年,經歷了很多次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有的歸來。
總之,翻譯方法的運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表達的需要靈活運用,以達到文言文翻譯的“信、達、雅”。 一、不能直譯的文言語句的翻譯方法
1.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修辭手法的句子,要把其本體或被指代的事物直接說出來。
例:東曦既駕,僵臥長愁。(蒲松齡《促織》譯文:太陽已經升起來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著,長時間地愁苦不堪。
以下是幾類難點的應試對策 2.緊縮復句或言簡意豐的句子,翻譯時需要展開。
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賈誼《論積貯疏》)
譯文: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會不來呢? 3.為了增強語勢而用繁筆、渲染、鋪陳手法的句子,翻譯時要壓縮。
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論》)
譯文:有吞并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二、一些表反問、婉商、推測語氣的文言語句的翻譯方法
主要是掌握有哪些這樣的詞語或句式,平時復習時都掌握了,考試時自然就不是難點了。
例: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XX年山東卷)
譯文:有君王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歸附他呢?
【解析】 “可”是一個表反問的詞,其意是“怎可,怎能”。 例:且鴻寧以衣食憂吾母耶?(XX年福建卷)
譯文:況且我怎么能因為衣食問題讓我母親擔憂呢?(“鴻”是人名,其人自指)
【解析】 “寧”也是一個常考的詞,它表示反問:怎么,怎會。句中的“憂”是使動用法,使……憂。 例: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XX年天津卷)
譯文:如果一定要把國家治理好,那不是我能做到的,那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解析】 句中的“其”表示推測“大概”。 三、一些含有詞類活用的文言語句的翻譯方法
主要有“名詞的活用,動詞的使動、為動、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活用”。對活用詞的翻譯要善于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在詞義上差別很大,但句子的語法結構基本上還是一致的。 除了一個特殊句式——“倒裝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狀+謂+定+賓”的順序排列的,所以其相應成分上的詞的詞性也與現代漢語相一致。即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謂語一般是動詞,定語一般是形容詞,狀語一般是副詞。所以我們在翻譯活用的詞時,就可通過分析這個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以及所充當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義項,達到正確翻譯的目的。 1.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XX年安徽卷)
譯文:立恭折斷竹子,鑿出孔吹了起來,發(fā)出洞簫一樣的聲音。
【解析】 此句中的“竅”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是在連詞“而”之前,連詞后的“吹”是動詞,因此“竅”與其相對應,也是動詞,其名詞義是“孔”,其動詞義應是“鉆孔”。 2.動詞的使動、意動、為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