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社會科學類四年聯考題匯編
d、清代,所有的進士只有在通過考選庶吉士才得入翰林,這無疑是一大進步。
答案 b
解析 a以偏概全,文中只是說“較為公正”;c弄錯對象,“非翰林不入內閣”制度應是在明成祖設立內閣后才形成的;d混淆范圍,不是所有進士,應是二三甲進士
7、根據原文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科舉制度既為統治者選拔了大量的知識精英,又消弭了民間可能孕育的躁動與不滿,可謂一箭雙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進士,再進入翰林院學習,成為翰林之后就能進入內閣。
c、在清代,考中進士后,就可以參加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合格者由皇帝親筆勾定,稱“欽點翰林”。
d、科舉制度不止秀才、舉人、進士三級結構,也不是以考中進士為科舉制度的終結,而是秀才、舉人、進士、翰林四級結構,考中翰林才是科舉制度的終結。
答案 a
解析 b弄錯條件,應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應把“只要……就能”改為“只有……才可能”;c還要
參加復試,只有復試合格者才能參加殿考;d明清以前的科舉制度是三級結構
二、(江西省于都縣教研室XX屆4月高考模擬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關于網絡游戲文化責任的思考
庹祖海
網絡游戲是一種新型文化產品并已迅速成為一個產業。網絡游戲當然有經濟的屬性,而這個產業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它是一種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活動。網絡游戲不管是以軟件的形式出現,還是以某種數字化的形式、在線的形式或者其他任何形式出現,載體及傳播方式都只具一種技術的屬性,改變不了它所承載的文化內容的本質。
文化產品具有雙重屬性,即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由于文化產品的雙重屬性,所以在管理上應當強調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這是網絡游戲產業所必須牢記和堅持的,過去網絡游戲行業對這一點重視不夠。網絡游戲的主要屬性是文化屬性,不是單純的經濟行為。筆者認為,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經常地對照檢查,必須照著去做。
既然網絡游戲有著文化屬性,網絡游戲產品就應該按照文化產品來進行管理和規范。有的人、有些企業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網絡世界是虛擬的,網絡游戲是虛擬的,網絡的虛擬世界是沒有規范、沒有約束的,是和現實世界完全隔離的。筆者認為,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虛擬世界是不是只有網絡產生以后才有呢?不是。虛擬世界從古就有。神話傳說就是虛擬的世界,創造了一個在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之上的精神世界。文學藝術都是虛擬的。在舞臺上演的戲,在電影院放的電影,電視里面放的電視劇,這些文藝作品都是虛擬的。
有人說,在網絡游戲里可以進行角色扮演,跟文學藝術不一樣。可是,影視劇里面也都有角色,也都有人扮演,一點不比網絡游戲差。只不過網絡游戲或者網絡的虛擬世界是數字化和網絡化形式的一種虛擬而已,本質上沒有不同。這個虛擬世界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現實社會來的,是現實社會中的公司和人創造的。文學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精神的東西是物質的東西的反映,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活生生的有著理性經濟行為的企業和個人所創造的。
網絡游戲的虛擬世界最后落實到哪里去了?它不可能永遠在網上虛擬,它要跟網下的實實在在的人、社會組織打交道,所以這個虛擬世界來自于現實,最后又回歸到現實,并且影響現實,因此它要受到現實社會的各種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的約束,沒有什么與現實社會完全隔絕的虛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