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言文詞類活用復習
(1)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①形容詞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認為寶貴的,正是君主認為低賤的;一般官吏認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認為高貴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黃帝。(社會上所推崇的人,沒有比得上黃帝的)
②形容詞放在能愿動詞后面,便活用為動詞。因為能愿動詞總是在動詞前面與動詞結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個能愿動詞跟一個形容詞結合在一起充當句子的謂語,那么這個形容詞大多也是活用為動詞。例如:
a.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打聽它的深度,就連那些愛游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
b.自上觀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由上看來,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稍出近之。(漸漸地走出樹林靠近它)
④形容詞后帶了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形容詞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令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令尹子蘭……終于讓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
(2)代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代詞活用為動詞,同形容詞。活用后的詞匯意義,仍不失其稱代作用。例如:
見公卿不為禮,無貴賤,皆汝之。[(伯丑)見了公卿都不施禮,無論地位高低,都對他以“你”相稱]
(3)數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數詞活用動詞的條件,也與形容詞相同。例如:
a.六王畢,四海一。(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了)
b.不遷怒,不貳過。(不把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5、名詞作狀語
在現代漢語里,名詞作狀語只限于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普通名詞作狀語則比較少。而在古代漢語里,名詞(包括普通名詞、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作狀語卻是常見的現象。名詞作狀語有的很富有修辭色彩,了解這種語法現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詞作狀語
①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
c.少時,一狼逕去,其一犬坐于前。
[簡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樣地爬行”,“蛇”是名詞作狀語,是用普通名詞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飾動詞。b句中“兒啼”是“像小孩一樣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樣坐著”。
②表示對人的態度。例如:
a.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單乃起,引還,東鄉坐,師事之。
c.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簡析]a句的“兄”,名詞,在這里作“事”的狀語,表示對人的態度,可譯為我要用招待兄長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師”與c句的“客”都與此同。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憑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b.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c.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簡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別修飾動詞“運”和“載”,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箕畚運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船載以入”,意思是用船載運進來。c句的“目”和“耳”分別修飾動詞“見”和“聞”,表示憑借。“目見耳聞”可譯為親眼看到親耳聽到。d句的“面”修飾動詞“刺”,表示用面對面、直言不諱的方式進諫。“面刺”可譯為當面指責。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