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言文詞類活用復習
a.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滕公認為其言出眾不凡,其貌壯美)
b.梁以此奇籍。(項梁以此認為項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小了)
[簡析]a句的“奇其言”“壯其貌”是主語滕公“認為其言奇”“認為其貌壯”之義。b句的“奇籍”,是主語“項梁”主觀上認為賓語“項籍”具有“奇”的性質。c句的“小魯”“小天下”,是主語“孔子”主觀上認為“魯”和“天下”小的狀態。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后,皆魚肉之。[現在我還活著,而人們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會把他當作魚肉了(任意宰割)]
b.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況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魚、打柴,把魚蝦當成伴侶,把鹿看作朋友)
c.孟嘗君客我。(孟嘗君把我當作客人)
3、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①兩個名詞相連,既不是并列關系,又不是修飾關系,便是動賓關系或主謂關系,其中一個必然活用為動詞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著麻布的短衣,來到張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稱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詞后面緊跟代詞,該名詞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驢不勝怒,蹄之。(驢子很惱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進入咸陽的人,就尊他為王)
③名詞用在“所”“者”結構中,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因此,派官吏修繕賓客所居住的館舍)
b.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綢子上寫“陳勝稱王”,放在別人捕得的魚的肚子里)
④名詞放在副詞后面,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后。[跟著十來個女徒弟,都穿著綢子單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給沒有功勞的臣子封官,不讓不勇敢戰斗的士兵受賞)
⑤名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后面,便活用為動詞。因為能愿動詞與及物動詞組成合成謂語,名詞前面放上能愿動詞,等于名詞處在動詞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子謂公冶長:“可妻也。”(孔子對公冶長說:“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殺他倆)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嗎?)
⑥名詞后面帶了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便活用為動詞。因為介詞結構只能附在謂語動詞后面,名詞后面帶了介詞結構(有的省略介詞),就等于名詞處在了動詞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晉師軍廬柳。(晉國的軍隊駐扎在廬柳)
b.秦伐韓,軍于閼與。[秦國攻打韓國,(軍隊)駐扎在閼與]
⑦名詞用“而”同動詞或動賓詞組連接時,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禮制各不相同,卻都成就了王業,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樣,也都成就了霸業)
b.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從前齊國有一個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詞、代詞、數詞活用為一般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