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新聞、報告文學
《別了,“不列顛尼亞”》在大多數記者把目光盯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上時,獨辟蹊徑,選取了英國撤離香港這一角度,并把現實場景和歷史事實的回顧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使香港回歸這一新聞事件有了一種歷史的縱深感,另一方面凸顯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則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里行間灌注著自己的情感。它們和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分別找一些香港回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兩篇文章都有一些典型的細節描寫,比如“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對另外一人說來,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發人深省,可以讓學生重點品味。
《包身工》是中國報告文學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作者以鐵的事實、精確的數據、精辟的分析和評論,把勞動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隸一樣做工的女孩子們的遭遇公諸于世,憤怒控訴了帝國主義和買辦勢力殘酷剝削和掠奪中國工人的罪行。
《飛向太空的航程》這則通訊從“神舟5號”飛船發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的載人航天史。在歷史和現實的對照中,我們的喜悅和自豪顯得更加凝重。
三、 高考備考
新聞是報刊、廣播、電視大量運用的—種文體,它以宣傳為手段反映當前社會生活。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人物訪談和新聞評論。消息是指簡要而迅速的新聞報道;通訊是指豐富具體而又翔實生動的新聞報道;人物訪談是指與新聞人物進行直接的會話報道;新聞評論是指媒體就當前重大問題、新聞事件發議論、作解釋、提批評、談意見的一種論說文體。
文體特點:真,真實性。再現生活的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任何虛假的、幻想的內容都不應該寫到新聞里來;快,時效性。新聞報道一定要快,要及時。否則就會成為明日黃花;新,一是指內容要新,不重復舊的內容,二是形式上也要求新,注意表現上不落俗套;活,是指新聞的表現形式要活。新聞本來就是鮮活的內容,鮮活的寫法,鮮活的語言,甚至鮮活的排版。
新聞的內容多由五部分組成: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
1、新聞的標題在整個新聞中至關重要,不講究委婉含蓄,要求準確、鮮明、醒目、直接和新穎。新聞的標題,有單行題,還有雙行題和完全題。雙行題包括引題和正題,或正題和副題,完全題包括引題、正題和副題。引題,位于正題之上,作用是介紹背景、烘托氣氛、揭示意義、引出正題。正題是多行標題的中心,用來揭示新聞最主要的事實,既提挈全篇,又濃縮文意。副題,位于正題之下,主要用來對寬泛的正標作具體的補充或限制,或點明意義,揭示效果。
2、導語扼要揭示核心內容,先聲奪人。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主要是告訴讀者這條新聞的內容是什么,制造適當氣氛,使讀者樂意讀下去。它要求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把最新鮮、最重要的事實放在前面,以便先聲奪人。
3、主體內容充實,層次清楚,語言簡明。主體是新聞的主干,它要承接導語,用實在的、典型的、具體的材料,印證導語中的提示,對導語的內容作進一步的擴展和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