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指導
一、學法點撥
1.常見實詞、虛詞在文中含義和用法的理解
所謂“常見實詞”,從詞的出現頻率上來講,應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從詞義上看,考查的常用實詞應當是古今詞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那一部分。所謂“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實際上就是指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文言實詞的復習可以注意三點:一是不要離開原文(語言環境)。二是不要離開課本,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來課內學過的文言實詞,掌握它的常見含義、用法。三是注意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及其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具體講就是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
2000年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要求同學們掌握的文言虛詞有18個:而、乎、其、且、然、所、為、焉、也、以、矣、因、于、與、哉、則、者、之。
關于這18個文言虛詞,同學們復習時首先應重新翻翻教材,看看課本上對每個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的歸納,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知識網,再用到具體文章中去就容易多了。
2.常見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見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判斷句的基本形式:①……者,……也;或:……者,……;或:……,……也;或:……者也。②用“乃”“為”“則”“即”“因”“皆”“是”“非”等詞語表判斷。③不用以上任何形式的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被動句的基本形式:①用“于”字表示;②用“見”“見……于……”“受……于……”表示;③用“為”“為……所……”“……為所……”表示;④用“被”表示;⑤不用以上字詞,從意念上表示。賓語前置句的基本形式有: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③用“之”、“是”將賓語提前。成分省略句的基本形式有:①省略主語;②省略謂語或謂語動詞;③省略賓語;④省略介詞后的賓語;⑤省略介詞“于”。
近幾年高考命題對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對成分省略句的理解,如2003年高考北京卷第14題。
3.文中句子的理解與翻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所謂直譯就是字字落實。即: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據。例如:
原句:鄭 人使我 掌 其 北門之 管。
│ │││ │ │ │ │ │
譯句: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所謂意譯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按原文表達的大意翻譯。例如:
原句: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譯句:(張衡)到職工作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退職回家。
為了準確表達文意,對原句中紅色詞語沒有直譯,而是運用了意譯的方法。
翻譯的步驟,大致可以這樣進行:通讀全文,把握大意。通讀全句,標注要點。按照詞序,對應翻譯。調整語序,符合規范。檢查校正,以防誤譯。
4.文中信息的分析與篩選
首先要理解閱讀材料的文意,在讀懂弄通的基礎上,捕捉重要的語言信息。就文意定句意,就句意定詞義,由整體到個別,再由個別到整體,分析綜合,反復深化。
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13題:
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組是
A.①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盛酒食 ②此人受賂,誠合重誅
B.①凡所陳奏,……矩輒以聞 ②陛下……恐非導德齊禮之義
C.①每遇人盡禮,……皆得其歡心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D.①矩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②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
此題是考查對文中信息的分析與篩選。答案項為B。A項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強調該罪犯的罪行,C項中第一句是裴矩為人乖張之道,D項是太宗對裴矩敢于諷諫行為的稱贊。都不符合題意。
5.文章內容的歸納,中心的概括
這是考查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歸納根據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并進行綜合的判斷或推理的能力。
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14題: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邊長大,由于博學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煬帝都十分賞識他,委以要職;煬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風土民情,經常向他咨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計,投煬帝之所好,為向戎狄夸耀強盛,建議作奇技、雜戲于洛邑,又熱情款待以籠絡其心;盡管“夷人有識者”對此不以為然,但深得煬帝歡心。
C.義兵入關之后,裴矩向煬帝獻計,主張當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機;又見天下將亂,為全身遠禍計,對人盡皆禮遇,對煬帝更是“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開明的君王,但難免有失誤,他先以行賄試探,后又欲誅受賄之人;裴矩直言諫勸,認為是謅人以罪,不合禮義,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贊揚。
此題是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歸納,對中心的概括。答案項為C。C項裴矩向煬帝獻技錯誤,原文是煬帝詢問裴矩方略。
6.作者觀點態度的分析與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實際上是對文章表達的思想傾向的評析。文章的思想傾向主要通過作者對文中所述事件的認識,所寫人物的態度,所論道理的判斷及主旨寓意的評價來表現。
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15題:
聯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光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史家的眼光,評價唐太宗能夠從善如流,隋煬帝則愛好面諛逢迎。
B.強調“表動則景隨”,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說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啟示后世君王,治國時應當注意從裴矩的變化過程中吸取經驗教訓。
此題是考查對文中作者觀點態度的分析與概括。答案項為B。司馬光說,“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愿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為直言,則佞化為忠”就是強調裴矩之變非裴之變而是君王之功。司馬光在本段中主要強調一方面(表動)而非雙方面(即表動則影隨)。
二、習題講解
[習題1]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題。
智伯率韓、魏二國伐趙。圍晉陽,決晉水而灌之。城下緣木而處,縣釜而炊。襄子謂張孟談曰:“城中力已盡,糧食匱乏,大夫病,為之奈何?“張孟談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乃見韓、魏之君,說之曰:“臣聞之,唇亡而齒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趙,趙將亡 矣。趙亡則君之次矣。及今而不圖之,禍將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為人也, 粗中而少親,我謀而泄,事必敗,為之奈何?“張孟談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圖之。“二君乃與張孟談陰 謀,與之期。張孟談乃報襄子。至其日之夜,趙氏將殺其守堤之吏,決水灌智伯。智伯軍救水而亂。朝、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殺其身而三分其國。襄子乃賞有功者,而高赫為賞首。群臣請曰:“晉陽之存,張孟談之功 也。而赫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圍也,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群臣 無不有驕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禮,吾是以先之。“由此觀之,義者,人之 大本也,雖有戰勝存亡之功,不如行義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節選自《淮南子·人間訓》
1.對下列各句中紅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城下緣木而處 緣:沿著
B. 無為貴智士 貴:尊重
C. 不如行義之隆 隆:高尚
D. 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過
2.下列句子中紅色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B. 二君乃與張孟談陰謀
C. 城中力已盡,糧食匱乏
D. 有戰勝存亡之功
3.下列各組句子中,紅色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及今而不圖之,禍將及二君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B. 乃見韓、魏之君,說之曰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 吾是以先之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D. 趙亡則君為之次矣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4.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張孟談膽識謀略的一組是( )
①晉陽之存,張孟談之功也 ②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
③及今而不圖之,禍將及二君 ④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
⑤二君乃與張孟談陰謀,與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④⑤⑥
5.下列對原文的解說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智伯率韓、魏圍困晉陽,趙形勢危急,趙襄子找張孟談問計。張孟談提出了游說韓、魏,共謀對付智伯的計策。
B. 張孟談先打消韓、魏二君的顧慮,再曉以利害,最終說服了韓、魏二君,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聯合起來打擊智伯。
C. 趙氏掘開大堤,水淹智伯,韓、魏攻其兩翼,趙襄子正面進攻,終于大敗智伯的軍隊,殺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 趙襄子賞有功之臣,首先獎賞的不是張孟談而是高赫,臣子們不解。趙襄子解釋說,篤行忠義比“戰勝存亡”更可貴。
【講解】
1.答案項是A。緣,攀援,在這里可譯為“爬上”。
2.答案項是C。其余三項,“同情”在這里是指“情況相同”;“陰謀”是動詞,“暗中謀劃”;“存亡”在這里是“使(將要)滅亡的保存下來”。
3.答案項是B。兩個“仍”都表順承關系,相當于“于是,就”。其余三項,兩個“而”字,前一個表示假設關系,后一個表示轉折關系;兩個“以”字,前一個表原因,可譯為“因為”,后一個表示順接,相當于“而”;兩個“則”字,前者是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后者表轉折關系。
4.答案項是B。
(1)是群臣為張孟談請功時的話,側面間接反映了他的膽識謀略;
(2)張孟談請求前往作說客,是他膽識謀略的直接表現;
(3)是他游說韓魏二君的說詞,曉之以利害,是能說服韓魏二君的關鍵;
(4)是趙襄子的行為;(5)張孟談的膽識謀略保證了談判成功;
(6)是作者引《老子》的話,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5.答案項是B。“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與文意不符。
附參考譯文:
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攻打趙家,包圍了晉陽城,并挖開晉水灌淹它。(晉陽)城中的軍民爬上樹居住,懸掛著鍋來燒飯。這時趙襄子對張孟談說:“(晉陽)城里人力已經耗盡,糧食也十分缺乏,將領們也都疲憊不堪,怎么辦呢?”張孟談說:“國家面臨滅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難卻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們這批有智謀的人了。請讓我試著偷偷出城,去會會魏、韓二家君王,和他們商定這件事。”于是張孟談見到魏、韓兩君王,勸說道:“我聽說:唇亡齒寒。今天智伯率領你們兩家來攻伐我們趙家,趙家就要滅亡了。趙家如果滅亡,你們兩家就是下一個(要滅亡的)了。如果不趁現在想辦法,災難也就很快要落到你們兩家頭上了。”韓、魏兩家君王說:“智伯這個人,內心驕橫而少恩寡情。我們的計謀如果泄露,事情就壞了,這如何是好?”張孟談說:“話從二位君王口中出,進入到我的耳中,誰還會知道?再說,情況相同的人應該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應該生死與共。二位君王還是仔細想想吧!”于是韓、魏二君王與張孟談暗中謀劃,和他商定舉事日期。張孟談就回城報告趙襄子。到了約定日期的夜晚,趙襄子(派人)殺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開大堤(使水倒)灌進智伯的軍營,智伯軍隊連忙堵水,一片慌亂。韓軍和魏軍從兩翼攻打過來,趙襄子又率軍隊從正面出擊,將智伯的軍隊打得大敗,殺死智伯,又將他的封地一分為三。趙襄子獎賞有功人員時,最先受獎賞的是高赫。大臣們提出問題:“晉陽能夠保住,是張孟談的功勞。可現在卻是高赫獲首賞,這是什么緣故?”趙襄子回答:“當晉陽被圍困的時候,我的國家危難的時候,眾多大臣沒有不對我流露出輕侮驕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禮節,所以我首先獎賞他。”由此看來,“義”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戰勝敵人,挽救國家,也比不上施行忠義來得高貴。所以《老子》說:“美好的言辭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眾人。”
[習題2]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5題。
梁丘據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據忠且愛我。我欲豐厚其葬,高大其壟”晏子曰:“敢問據之忠且愛于君者,可得聞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則據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風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愛也。”晏子曰:“嬰對,則為罪;不對,則無以事君,敢不對乎!嬰聞之,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事君之道,導親于父兄,有禮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諸侯,謂之忠。為子之道,以鐘愛其兄弟,施行于諸父,慈惠于眾子,誠信于朋友,謂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維據盡力以愛君,何愛者之少邪?四封之貨,皆君之有也,而維據也以其私財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據之防塞群臣,擁蔽君,無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據之至于是也。”遂罷為壟之役,廢厚葬之令,令有司據法而責,群臣過而諫。故官無廢法,臣無隱忠,而百姓大說。
1.對下列句中紅色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豐厚其葬,高大其壟 壟:田埂。
B.據以其所有共我 共:同“供”。
C.暮夜求,必存吾 存:問候。
D.今四封之民 封:疆界。
2.下列句子中紅色詞語的意義跟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A.不對,則無以事君
B.鐘愛其兄弟
C.誠信于朋友
D.廢厚葬之令
3.下列對文中詞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欲存厚其葬——“豐厚其葬”意思是“讓其葬豐厚”。
B.有司未能我具也——可譯為“主管的官員沒能夠為我備辦好”。
C.每有風雨,暮夜求,必存吾——“暮夜求”前省略了主語“梁丘據”。
D.慈惠于眾子一—翻譯時應調整語序,譯為“對子侄們慈愛仁惠”。
4.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符合晏子所說“忠”的標準的一組是
①導親于父兄②有禮于群臣③誠信于朋友
①臣無隱忠⑤以其私財忠于君⑥有惠于百姓
A.①③④B.①②⑥
C.②③⑤D.②④⑤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梁丘據這個人是受齊景公寵愛的近臣,是個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齊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對。
B.晏嬰認為梁丘據對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愛,反而是蒙蔽了齊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齊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顏直諫,指出齊景公寵信梁丘據是不對的,而且闡述了自己對于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D.齊景公是個開明的君主,他聽從了晏嬰的諫言,放棄了厚葬梁丘據的作法,而且廣開言路,使朝政一新。
【講解】
1.答案項是A。壟,墳。再如《荀子·禮論》:“故壙壟,其貌像室屋也。”
2.答案項是A。不對,不回答。對,回答。多用于對上的回答或對話。現代漢語中“不對”有三個意項:不正確,如“答案不對”;不正常,如“神色不對”;不和睦,如“這兩個人素來不對”。
3.答案項是C。“暮夜求”前省略的主語不是“梁丘據”,而應是“景公”。
4.答案項是B。晏子所說的“忠”的標準是“導親于父兄,有禮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諸侯”。③是晏子所說“孝”的標準。④是敘事。敘述整頓朝政后的結果。⑤是概括梁丘據取寵的手段。
5.答案項是C。“犯顏直諫”的表述不合文意。
附參考譯文:
梁丘據死了,齊景公召見晏子并告訴他說:“梁丘據對我既忠誠又熱愛,我打算讓他的喪事辦的豐裕些,讓他的墳墓建得高大些。”晏子說:“請問梁丘據對您的忠誠和熱愛的表現,能說給我聽聽嗎?”齊景公說:“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員沒能夠為我備辦好,而梁丘據把他自己擁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誠。每每刮風下雨,夜間找他,他一定問侯我,因此知道他熱愛我。”晏子說:“我應對(您的話),就會獲罪;不應對,就沒有用來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應對呢!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臣子(的心思)專門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兒子(的心思)專門用在他的父親身上,叫做不孝。事奉君王的原則是,勸導君王親近父兄,對群臣以禮相待,對百姓施加恩惠,對諸侯講信用,這叫做忠。做兒子的原則是,要鐘愛他的兄弟,(把這種愛心)施加到他的父輩身上,對子侄們慈愛仁惠,對朋友誠實守信,這叫做孝。如今四境以內的人民。都是君王你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據竭盡全力愛護您,為什么愛您的人這樣少呢?四境以內的財富。都是您所擁有的,卻只有梁丘據用他的私財對您盡忠,為什么盡忠的人這樣少呢,梁丘據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厲害了吧?”齊景公說:“好啊!沒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據達到這樣的地步了。”于是停止了修造高大墳墓的勞役,廢除了厚葬的命令,讓主管的官員依據法制各負其責,讓群臣指出君王的過失進行諫諍。因此官員沒有無法運用的法律條文,臣子沒有難以表達的忠誠,而百姓非常高興。(原文節選自《晏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