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交流學習活動心得(精選3篇)
教師交流學習活動心得 篇1
雖然這次教師交流學習活動的時間很短,卻讓我受益匪淺,深深的被老師的教學魅力所折服。不僅僅改變了我對教育的認知,而且還讓我了解了如何才能當一名優秀教師,去更好的教育學生。
那么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呢?
1) 做一名親切幽默的教師
從中國臺灣的聽課經歷總結,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是一個親切幽默的人。沒有一個優秀教師的課堂,不是具有輕松,活躍的教學環境的。老師是需要富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親切感,例如上測驗統計專題研究的課程,一般來說上數學課是比較枯燥的,平淡的,從初中到高中,數學老師總是以嚴肅的面容出現在課堂上,因為數學是嚴謹的,需要以嚴肅的態度去對待,有問題必須舉手回答,老師在臺上講,學生總是安靜地抄著筆記,這是我們大陸普遍具有的現象,但是胡教授的課是開放的,自由的,你可以隨意打斷老師和同學的話,有問題就直接提出,胡教授系著一條米老鼠的領帶,笑容滿面的站在講臺后,一有好奇的問題就直接問我們,當我在介紹對臺中印象時,提到中國臺灣的植物很特別,他一好奇,就直接問我是否第一次出國,就像在聊天一樣,給人的一種親切感,熟悉感,他有著一顆年少的心。這不時又讓我想到了我們的邵爺爺(邵劍老師),一大把年紀了,仍然充滿朝氣,活潑可愛,總會將數學與現實相比擬,說到一條直線垂直一條平面時,他會說是“大漠孤煙直”,形象生動,便于記憶,又回想到初中的科學老師,因為他姓何,所以在記憶概念時,他總會強調到,“你們要記得,何老師說……,何老師說……”讓人發笑的同時,又深深的把概念記到了腦海里。
2) 做一名能吸引學生的教師
一名優秀的教師還必須學會如何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鄉土語言課程時,按照我的讀書經歷來看,老師往往就教學生如何念拼音,如何去讀字,一遍一遍的讀你就會記住,或者再組組詞,但是這樣往往比較枯燥,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特別是上到課程的后半段,學生往往會分散注意力,學習的效率不高,而陳教授的做法給了我很好的啟發。她習慣在下課前與學生做互動,一起來猜謎語,這可不是普通的謎語,而是由中國臺灣當地方言構成,它的謎底也是方言而且還涉及各個方面,有關于中國臺灣歷史方面的,也有關于中國臺灣當地生活特色的,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對中國臺灣的了解,還真答不上來。我認為這樣的互動形式很好,一般老師就連下課前的幾分鐘也不放過,為的是盡量多塞給學生一點知識。陳教授的這種方法不但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去動腦,回憶學過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自己故鄉中國臺灣的了解,傳承中國臺灣文化。
3) 做一名善解人意的教師
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是一個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譬如說,江教授的教育概論課真可謂神奇,我們都快真的相信江老師就是一個神人。他通過講故事與他人的經驗來教育啟發我們,以問做答的形式展開整個教學。首先,他列舉了許多有關教育的問題,如“你理想的學校是什么樣的?”,“學校在社會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學校里有沒有發生令你難忘的事?”等等,每一個都與我們息息相關,而且值得我們思考。但是江教授神的地方不在他提的問題勾起了很多學生的回答,而神在無論學生回答什么,他總有材料來論證那位學生的觀點,仿佛他早就摸透了學生的心理,知道學生在想什么。而且每個實例都非常貼切同學的觀點。例如講到學校對社會的影響時,有學生回答使學生社會化,江老師便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三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去老師家做客,卻不懂基本禮儀,嫌棄老師辛辛苦苦做的飯菜,嚷著為什么不叫肯德基,私自闖進老師的臥室翻看東西等等,反應了現在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成績雖好,但人際交往能力為零。江教授的故事個個新穎,具有誘惑力,卻又發人深省。讓人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漸漸了解社會,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原本理論化的教育課,變得形象生動接近生活,讓人全然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要做到這點,不僅需要充分的課前準備和淵博的知識積累,更需要長久教學經驗和對學生心理的了如指掌。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心理,才能更好的去傳授知識,去塑造學生的人格。
江教授曾任附小校長,他向我們傳授了一些善解人意的小秘籍,例如將愿景刻在名片夾上送給每一個老師,讓老師們時時記住學校的目標,還利用對小孩子心理的熟知,制定獎勵措施,獎勵學生一幅印有自己所繪的撲克,不過這可不是最高獎勵,最高獎勵是和校長也就是江教授一起吃肯德基,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一頓飯居然是所有小孩爭先恐候,努力進取的動力,這就是小孩子最單純的心靈,和校長吃飯,哪怕是一杯可樂,那也是校長請的,具有無上光榮。從此可以看出,了解了學生的心理,也就等于教育成功了一半。
以上是我對這次中國臺灣交流的感受,總體說來臺中教育大學給我的感覺很不錯,同學熱情,設備先進,環境優美,教學方法獨特,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為我們大陸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也為我的將來的教師之路做了很好的鋪墊。
教師交流學習活動心得 篇2
最初,去農村學校支教的目的只是完成任務,然而到最后,收獲卻出乎意料,返璞歸真,純粹地喜歡上了這里田園般的工作環境,喜歡上了這里單純美好的教育氛圍。
當我走進巖門中心小學時,便喜歡上這里了。這是一個十分精致的小學,最打眼的是食堂里亮晶晶的玻璃門,以后可以天天在這吃到可口的飯菜,心里美美的。然后來到辦公室,辦公桌上竟然有電腦,每位老師都有,這簡直就是驚喜了。角落里還有一臺打印機,隨時可以打印教學資料,我已樂不可支了。辦公條件如此優越與舒適,簡直是讓我感覺來到了世外桃源。
校園里的風景實在是美不勝收,“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秋天的'柚子黃了,引得我駐足仰望;孩子們送給我的橘子甜進了心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桂花盛開的時候,無論走到哪兒,空氣都是香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冬天里的紅梅俏麗地立在校門口,嬌艷無比。“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春天里,橘花,橙花,梔子花爭先恐后地開放,沉醉在校園里絲絲縷縷的花香之中歡喜不已。我常常羨慕陶淵明筆下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何等愜意;“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何等平靜;“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何等悠哉;若能每日里如此恬靜,豈不樂哉!
學校辦公室里有一橫幅“用愛和微笑詮釋教育。”是的,學校里處處都有微笑:黃健校長在每一個晨光熹微時,總是站在校園里,送給每一個來校老師、學生、家長一個燦爛的笑容。李德顯老師德高望重,常常被尊稱為教授,他常常露出謙和的笑容,“我要多向你們學習。”成為了他的口頭禪。曹喜梅老師無論是在老師面前還是在學生當中總是露出溫暖的笑容,似慈母,如益友,若良師。李林霞老師溫婉似水,即便是在辦公室指導學生演講時,也是淺笑輕語,令人賞心悅目。鄧連國老師在課堂上狡黠的笑、張玉純老師在討論時爽朗的笑、楊慧靦腆的笑、侯夢婷大方的笑……在巖門學校工作的一年,每一天都是這樣充滿愛、洋溢笑容的日子。
我以為可以悠閑地度過支教時光,卻發現時光如白駒過隙,何其匆匆。每一天的日子都在上課、備課、改作業、輔導學生以及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充實而又快樂中度過。課間時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千字文武術操、籃球操過后,各種各樣的安全教育每周都會以不同形式呈現,防震減災安全演練、反恐防暴安全演練、食堂就餐消防疏散演練活動……“學雷鋒”演講比賽、詩詞大會、運動會,六一聯歡會,每一個活動都展現著學生的個性素質與精神風貌。青年素養大賽充分展示了青年教師的才藝,洋溢著青春的風采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情。
而最讓我驚嘆不已的是語文口語交際課教學比武活動,星期一下午宣布,星期三上課,僅僅只有一天的準備時間,六堂課各具特色,新穎別致的課堂導入,巧妙合理的教學設計,靈活自如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地精彩講授,無不展現了老師的語文素養。學校教導處精心組織,還請來了教研室和督導室的專家進行觀課、議課、精彩點評,釋疑解惑,讓我收獲頗豐。我的口語交際課《如何道歉》的設計理念和教學方法都得益于本次活動的啟示,后來代表巖門小學參加區里比賽獲一等獎。并且,在此基礎上,明艷梅副校長作為語文骨干教師、楊慧作為青年教師,還有幸福路小學李蓉老師、我的徒弟張丹老師與我一起磨課議課,組成了揚帆起航備課組參加了湖南省集體備課大賽。
本學期,巖門小學因地制宜開設的特色課程——“種植課”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學校門口開墾了一塊地,撒下種子,播種了希望。孩子們在每次上種植課時都是嘰嘰喳喳、歡蹦亂跳地跑去種植園,有時樂不可支地拔草,如同獻寶似的把一捧野草抱到我面前顯擺;有時拿著勺子小心翼翼地澆水,那么虔誠,視若珍寶。到了收獲的日子,紫微微的茄子、青青的辣椒、又細又長的豆角、還有那一大片的向日葵,這是多么有意思的課程呀!
教師交流學習活動心得 篇3
教師學習區三會精神心得體會 ‘三會’的主題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暢想加快發展,惠澤民生主旋律,動員和號召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和開拓創新、振奮精神、苦干實干,建設符合綏棱實際的主導產業和現代化大農業全面打造生態文明城,不斷推進各項事業迅猛發展,為加快產業崛起和民富強縣目標而努力奮斗。我作為一名教師就以深入貫徹科學的發展觀在教育事業中新的與體會。 科學的發展觀是指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是貫徹“_”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根本要求。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形勢下,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現代發展模式,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無疑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科學的發展觀在教育事業中體現為堅持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建立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學習機制、教育機制、成長機制。促進學生、老師、學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源自教育資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在所有的教育資源中,教師無疑是最根本、最重要、最具決定作用的資源。所以,要把教育納入科學的現代發展體系,教師這種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就是最關鍵的突破口。那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與要求下,教師就必須重新審視自己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對傳統教育觀下的“教書匠”要辯證反思,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教師在傳播科學發展觀中的雙重身份
首先,教師自身是傳播科學發展觀的受眾。科學的發展觀這樣一種理念,既是自下而上的歸納,又是自上而下的演繹。作為個體,教師在實踐中的認識是感性的、零散的、樸素的,不可能在短期內上升為理性,用以指導行為是含糊的,有著明顯的缺陷的。所以,教師在科學發展觀的傳播中首先是以受眾的身份出現的。 作為受眾,教師在接受科學的教育發展是要面對一些傳統理念的挑戰的,這些傳統的東西通過各種形式灌輸到教師的思想意識里,根蒂是比較牢固的,這也正是禁錮教師的思想、吸納新事物的主要原因。作為受眾,教師要結合教育實踐,將科學的發展觀內化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立足學生終身發展的教育指導思想,沖破單一評價模式,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始終用賞識的眼光來認識我們的教育對象,對待學生堅持做到關愛、尊重、理解、寬容、激勵,讓學生在陽光下成長,在表揚中成才,在和諧的氛圍中全面發展。這樣的理念才是教師對科學發展觀的準確、深入的理解。 其次,教師本身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傳播者。一所好的學校就象是一臺高效的播種機,傳播科學的思想,并輻射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這項工作中,教師這個群體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擔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就中學而言,教師作為施教者其教育對象主要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他們既是缺乏科學辨別能力的弱者,又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強者,恰當地利用這個特點,是我們在青少年當中傳播科學發展觀的前提。
二、教師是倡導終身學習的模范
科學的發展觀強調的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顯然應最終歸結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人的可持續發展靠什么,靠終身學習,而教師就是倡導終身學習的模范。終身學習,準確地說是人的一種內涵和修為,終身學習不是急功近利的學習,不是糊弄別人也糊弄自己的一種學習形式,如函授班、研修班等,終身學習也不是限定于某種內容的學習,它就是人的一種需要,一種終身的需要。 教師模范作用的具體表現:(1)在倡導終身學習的同時,始終以身作則,在自身的教育特點上由單純的“灌輸型”轉變為“學習型”、“探究型”,在學校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始終以一名“學習型”的教師給學生以榜樣和示范,使學生明確終身學習是一種持續發展必然要求。(2)在知識的傳遞上體現教師豐富的知識面和寬遠的視野,而不是局限于照本宣科。令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從而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終身學習的意志品質。(3)在信息技術大環境下體現出卓越的收集和解讀信息能力。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今時代,吸取信息,學習新知識的渠道日益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教師的能力是對學生堅定終身學習的品質的鼓勵,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的自信心。(4)在答疑中表現出豐富的解題技巧,誘發學生終身學習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增強終身學習的愿望,形成內在的強大的驅動力。
三、教師是追求高效課堂的探索者與實踐者
科學的發展不是消耗式、粗放型的發展,而是注重科技含量的集約型的發展。這種理念在教育上主要體現為追求一種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在這種追求中身處一線的教師是理所當然的探索者與實踐者。 高效的課堂首先意味著對課堂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
課堂教學資源包括環境、教師、學生、教學用品、教材及輔助書籍等,當然,還包括寶貴的時間。這些資源按照不同的教學需求進行著不同的組合,這些組合無疑是多樣的、復雜的、多變的,但最重要的是它是不是高效的。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應不斷積累有效組合的經驗,形成一定的課堂教學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在所有的課堂教學資源中,教師與學生是最為關鍵的,在課堂教學中正確處理“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為主體”的關系,是使這兩種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的中心環節,也是獲得課堂教學高效率的突破口。此外,環境、教學用品、書籍、時間等資源的合理利用也很重要,教師要在探索中思考如何從宏觀上把握課堂的全局,努力體現資源整合的優勢,尋求滿意的課堂效果。
創建高效課堂需要有“成本效益”理論意識,教師應該努力思考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課堂效益。如何讓學生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容量的知識。一堂課的成本除了上面所述的可用資源外,還包括教師在課前的備課、學生在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等等,我們最需要節約的成本主要就是學生的付出,這是減輕學生負擔的治本之策,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根本途徑,要實現這一目的,關鍵不是在課堂知識闡釋的清晰程度,而在于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學習有法,而無定法。準確地說,學法指導就是教師要自覺地給學生灌輸這一思想,傳遞學法的有效信息,使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點找到科學的、可行的、適宜的方法,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付出都可以減輕了,成本也就降低了,課堂的效益也會得到很好的提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科學發展觀下的教師必然是和高效聯系在一起,探索高效課堂模式,是當今時代下的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四、教師是在校園中創造“和諧”的使者 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一種和諧的發展。這一思想指導下的辦學就要求創建寬松、平等、民主的校園氛圍,構建和諧的校園,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創造和諧的使者。 和諧的第一要件是平等。沒有平等就不可能有和諧。教師面對的受教者在性格特征、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是多元的,不是單一的,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也是我們實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因為無論什么樣的學生,他們都有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權利,我們有責任將優秀教育資源平等地奉獻給他們。假如教師的微笑也是一種教育資源的話,我們就有必要讓它成為所有學生共享的資源。 和諧需要寬容。教師不可能要求只面對不犯錯誤的學生,學生是年輕的、單純的,這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不犯錯誤,一犯錯誤就“打死”,就全盤否定,這是形而上學的方法,是不科學的。教師需要有一種成熟的心態,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包容學生的錯誤,因為包容不是縱容,而是比某種懲戒方式來得更為有效的教育方法只有寬容,才能為師生的對話與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創建良好的平臺,這樣的校園才是和諧的,學生的發展才是和諧的發展。
在和諧中,學生才能找到全面發展、健康發展之路。和諧的校園就是陽光,就是溫暖,教師有責任讓學生在和諧中成長,在成長中和諧,這是科學發展觀下的教師重要的使命。 我想現代社會,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有人文素養而非簡單的人文知識的人,科學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是和諧的、健康的、持續的發展,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教育發展中應肩負的歷史使命,全力奉獻優秀教育資源,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優秀人才,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讓我們的教育對象、讓我們自身、讓我們的學校、讓我們的教育都得到全面的、和諧的、健康的、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