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交通意識的調查報告(通用3篇)
公民交通意識的調查報告 篇1
一、前言
為了了解成都市民道德意識情況,從而進一步剖析成都市成為奧運火炬到達城市的原因,“綠色傳承”實踐團在8月2日至8月15日的實踐活動中對部分成都市民進行了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參與者94人,其中93份問卷有效,有效率達98.94%。
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
二、問卷結構
本問卷正文共分五個部分:
。1)被調查者基本信息;
。2)有關道德;
。3)有關法律;
。4)對政府工作、社會熱點的關注度;
(5)心目中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地點。
三、調查結果分析
。1)被調查者基本信息
本次問卷調查的參與者以年齡在20—40歲的青年為主(占55.91%),20歲以下的占27.96%;在所有被調查者中,共青團員占到了49.46%,黨員占18.28%,群眾及其它占到32.25%。
綜上,這次調查問卷參與者年齡結構合理,覆蓋面廣泛,針對性(在讀大學生)強。
(2)有關道德
第一題:您知道《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的20字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嗎?68.81%的參與者表示聽說過,18.28%的人對其熟悉,只有11.83%的人沒有聽說過。這道題說明,成都市民對該綱要的關注程度較高,成都市政府對公民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道德建設的工作開展得較好。
第二題:您認為公民道德的標準應該源于以下哪些選項(可多選)?按照答案的中選率由高到低排列,結果是這樣的:傳統文化、生活環境已形成的道德意識、法律的規定、個人判斷、思想家的觀點及其他。結果表明,成都市民對道德的標準更多參照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對成都市民(包括青年)的影響依然深刻。
第三題:您對社會上有些企業捐資社會公益事業的看法是什么?76.34%的人選擇了“達到了義利雙收”這一選項;12.90%的人認為這些企業這樣做純屬為了提高企業知名度。這個結果是正常的,說明成都市民對該事件的看法比較客觀。
第四題:您認為作好事應該得到報酬嗎?大多數(66.67%)的被調查者認為應依情況而定,30.11%的人明確表示覺得不應該得到報酬,而只有13.98%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得到報酬。這表明在成都社會風氣比較良好。
第五題:您對社會上有些人虐待小動物的看法是什么?絕大多數(88.17%)調查參與者不能接受這種做法,表明成都市民具有普遍的公德心和善心。
第六題:您認為市場經濟實行以來,人們的道德水準上升了還是下降了?令人遺憾的是,更多地參與者選擇了有所下降(占37.63%)和大幅度下降(11.82%),而選擇有所上升和大幅上升的人占33.33%和9.68%,兩項數據均偏小。事實上,市場經濟給人們的道德水平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總體來說,成都市民認為人們的道德水平有所下降是有道理的。
第七題:在網絡上,您是否也遵守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準則呢?60.22%的被調查者表示仍然會遵守,21.51%的人選擇了“有些方面遵守,有些方面則不”這一選項,更少的人(15.05%)不會遵守。網絡道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網絡道德風氣體現著一個城市、一個群體的整體道德水平。數據表明,成都市民的網絡道德水平較高,但仍需加強。
(3)有關法律
第一題:當您遇到麻煩時,首先考慮的解決方法是什么?大多數人(75.27%)會訴諸于調解,10.75%的人選擇忍讓,8.60%的人會選擇私了,而只有6.45%的人會首先考慮訴訟。
第二題:您認為法律是公正公平的嗎?您相信法律嗎?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51.06%)認為法律是公正公平的`,也相信法律;但接近半數的被調查者(45.74%)認為法律應該是公正公平的,但現行法律不怎么讓人信服。兩個數字表明,成都市民的法律意識較高,而中國法制社會亟需進一步健全。
第三題:當提及法律,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按照中選率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法?梢姡瑧椃榛敬蠓ǖ挠^念深入人心。
第四題:您接受過法律基礎性教育嗎?51.06%的參與者選擇“有”,29.79%的參與者選擇“有過,但流于形式”,只有18.09%的被調查者沒有接受過法律基礎性教育。由此可見,成都市法律基礎性教育開展得較好,但仍需進一步深入開展,并充實內容,與市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
第五題:您是否贊成廢除死刑?60.64%的被調查者不贊成,25.53%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贊成廢除死刑。這是個近幾年極具爭論性的話題,更多的成都市民支持死刑政策。
第六題:您是否會通過一些渠道了解國家的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只有26.60%的人會經常了解這些內容,更多的人選擇了“偶爾”、“一不小心會聽說些”。這一結果表明,應進一步開展國家立法活動和法律報告的宣傳,讓普通民眾了解國家的法律活動。
第七題:請寫出兩到三個您最關心的公民權利。很多被調查者都積極寫出了他們最關心的公民權益,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有:自主權、言論自由權、選舉與被選舉權、受教育權。可見成都市民的權利意識很高,很先進。
第八題:請寫出您所關注的或有建議的其他法律問題。參與者寫出了以下內容:應該加強普法教育、執行力度加強、國際合同慣例、建筑建造工程項目方面法規、食品立法的完善、交通運輸的責任認定、對政府濫用權力的監管等等?梢姡啥际忻窬哂泻芎玫姆梢庾R,對法律問題有較高的關注,這表明成都市在法制建設方面具有先進性。
。4)心目中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地點
這是本次調查的附帶功能:我們將根據本道題的結果排出最能代表成都市的五個地點,作為火炬成都市內傳遞路線的建議。最終,根據93名調查參與者的選擇,五個地點為:天府廣場、春熙路、杜甫草堂、武侯祠和熊貓基地。
四、調查結論
作為中國西南最大的城市,成都市入選奧運圣火途徑城市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成都市民具有較高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能夠給中國其他城市做出示范作用。
公民交通意識的調查報告 篇2
問卷調查方案及過程
將規劃大綱中有關的問卷調查部分形成了一張調查問卷。于XX年4月15日進行了此次問卷調查。共派出6個小組,每組兩人,共12名學生參與。問卷地點為:天健園、研究生院、一食堂、商業街和各行政樓。每組分發問卷25份,共分發問卷150份,收回148份,其中學生121份,教職工及其他工作人員26份,外來人員1份。
問卷調查成果與分析
1)校園內出行方式
在校園內的出行方式選擇中,68%的學生和62%的教職工選擇了步行;26%的學生和8%的教職工提到環游車;騎自行車的學生占8%和教職工的8%相同;有15%的教職工選擇在校內開車為主。不過,由于調查樣本的限制,教師中開車的比例應該會更高。
可見,步行是校園內主要交通方式,環游車為學生的主要輔助方式,機動車是教職工的主要輔助方式,而自行車是比較次要的交通方式。
2) 校園內主要交通問題
關于校園內的主要交通問題,學生提到最多的是“學生出門不方便”,有39%的學生提到,這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想。其次是“學生的交通安全得不到保證”,有35%的學生提到,說明學生們對自己的安全非常關注。第三為“學生上課不方便”,提到率為31%,說明近三成學生覺得從宿舍到教室不夠方便。再往下的選項為“行人和機動車相互干擾”和“交通意識淡薄”,分別有29%和27%的學生提及。
而教職工提及最多的是“交通意識淡薄”(38%),說明教職工覺得學生和部分開車人的交通意識問題最大,顯示在對待交通問題的認識上師生有很大的角度差異。其次為“行人和機動車相互干擾”(31%),再其次為“學生出門不方便”(27%)。再往下,教職工們提到較多的兩個選項時“學生的交通安全得不到保證”(26%)和“停車找不到合適的地方”(26%)。
對待交通問題,師生關注點不同。教職工開車的多,關注交通意識和安全問題,也了解學生出門不方便的問題,停車不便也是教職工重點關注的。學生們從自我的感受出發,對出校門的不便、去教室的不便、安全得不到保障等角度提出了問題。平衡師生之間的認識差異,合理照顧兩類人群的需求,是我們必須認真考慮的!
3) 對門禁的態度
對于目前的門禁刷卡系統,58%的學生和62%的教職工持支持的態度,由于覺得影響交通而持反對態度的分別占16%和19%,其他人選擇中立。
說明對于當前的門禁系統,大多數人采取比較認可的態度。
4)關于五四大道沿線的管理方案
五四大道目前局部路段采取了分時段交通管制措施,針對五四大道交通管理問題,我們設置了選項,統計結果如下:
現在管理的就挺好,繼續保持
在一些路口增設紅綠燈信號系統,規范路口的管理
增設交警和志愿者,管理好路口的人流與車流
其他
學生
29(24%)
51(42%)
37(31%)
10(8%)
教職工
3(12%)
7(27%)
12(46%)
4(15%)
在這個問題上,師生也有較大的分歧。許多教職工不希望延續現行管制方案,其中多數選擇采取較為柔性的措施管理;而學生們除了有約四分之一的支持保持現狀外,贊成紅綠燈方案的學生占多數。教職工中雖然也有贊成紅綠燈方案的,但考慮到校園內的紅綠燈沒有監控系統和執法權力,支持度就沒有學生高。五四大道特別是校醫院到建工樓段是校園交通的矛盾集中段,對于這里的管理方案,確實需要認真評估。
5)關于新設護欄的認識
校園新設的護欄主要功能為分隔車流與人流,同時有降低車速的作用。該措施得到60%學生和46%教職工的完全支持,還有29%的學生和35%的教職工在支持的同時希望略作優化。持反對態度的學生和教職工均不及兩成。
說明目前新設的護欄得到了大多數師生的認可,只是可能需要在引起不便的局部地方略作調整。
6)關于機動車的看法
對校內機動車,學生看法前三位分別是“車速太快,危險”(56%)、“ 機動車太多,建議限制”(25%)和“ 還好,老師開車比較注意”(15%);教職工看法前三名分別是“車速太快,危險”(35%)、“減速帶太多,開車不爽”(27%)和“還好,老師開車比較注意”(23%)。
師生都認為車速太快是個問題,不過學生傾向于限制車數,教職工關注開車舒適度。當然,大家一般認為,教師們開車比社會人員會素質高一些。
7)關于車輛的停放
車輛停放我們分為兩個問題,一個是對亂停亂放地域的認識,另一個是對管理措施的調查。
關于亂停亂放嚴重的區域,學生認為最嚴重的是食堂周邊(45%),其次為后街門(四號門)(44%),第三是商業街(39%),第四為教學樓(34%),其他地域提及數較少;教職工認為最嚴重的區域是商業街(38%),其次為食堂周邊(35%),第三是教學樓(19%),其他地域提及較少。
對于車輛停放的管理,提及“在需要的地方增加停車位”的最多,學生有53%,教職工有58%;說明提供充足的停車位是最基本的措施。學生提及第二的是“部分地段請交警參與管理,對亂停車可能進行罰款等處罰”,占42%;第三位的是“對亂停亂放車輛予以警告”(40%);說明學生們更傾向于嚴格的管制措施。而教職工選擇的第二選項為“如果附近沒有車位,引導到其他停車位去”(42%),第三選項才是“部分地段請交警參與管理,對亂停車可能進行罰款等處罰”(31%);說明教職工更偏向于柔性的管理措施。
8)對校園環游車的看法
對校園環游車設置的多選題學生們普遍多選,說明學生的關注度高。提及率高的選項依次是:“線路設置可以優化,比如行政樓、文法樓表示很不方便”(49%),“有時候等了半天也沒見環游車”(40%),“對環游車駕駛員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和服務意識教育”(36%),“建議仿照公交車站修建環游車站點”(35%),“經常等到了環游車卻無座位,上不去”(31%)。而教職工同樣對環游車的線路設置最不滿意(62%),其次強調環游車駕駛員的安全意識和服務意識的提高(42%),建議建公交式站臺的有35%。
環游車線路設置師生反應最大,是值得重視的問題。提高環游車的服務意識,增加發車數量,新建站臺改善候車環境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改進意見。
9)關于自行車交通
自行車交通作為環保、健康、時尚的交通方式,贊同大力推廣的遠遠超過認為自行車太多的。師生共58人贊成,只有共7人反對。
而關于校內公共自行車系統,共有46個(31%)師生表示沒有用過。認為公共自行車“借與還不方便”的師生共有52人,占總調查人數的35%;認為公共自行車“借用時間太短”的共有30人,占總調查人數的20%。
另外在調查時和學生的談話中,我們了解到很多學生不愿意騎車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車輛經常丟失。如果保安問題不解決,自行車的普及與推廣是難以實現的。
10)關于商業街車輛管理
關于商業街車輛管理,贊成“嚴格禁止機動車進入與停放”的比例最高,學生占60%,教職工占73%;認為“不妨允許車輛進入,規范停放”的學生有25%,教職工有“15%”;認為“應允許沿街商戶的車輛偶爾進入與停放”的學生與教職工占總數的9%;另有占總數9%的`被調查者覺得無所謂。
大多數人覺得商業街應該禁止車輛進入。
11)關于對人行道的看法
關于校園人行道的看法,提及“現有人行道的設置比較合理,無需大的調整”的人數最多,包括40%的學生和54%的教職工。其次為“人行道經常有其他車輛、障礙,需要整治”,有34%的學生和31%的教職工提及。另有占總數22%的人提到“人行道臺階太多、太高,不利于行走,建議改進”,以及有20%的人提到“有的地方人行道寬度不夠,需要拓寬”。
調查表明,師生對校區人行道基本還是滿意的,需要改進的地方是都是局部的管理、維護、拓寬、改善等。
12)關于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我們分為兩個題目來問。
在回答:“您在校園內覺得自己的交通安全有保障嗎?”的問題時,前三名的選項依次是“不好說,幾萬人的大學難免出點交通事故”(47%),“ 還好,校園里的人素質較高,至少比外面要安全”(31%),“ 有,最近學校非常關注交通安全”(16%)。說明師生們能夠以比較達觀的態度面對交通安全問題,而且學校對于交通安全的重視大家也都感受到了。
在回答“您認為校園內哪些交通現象有損交通安全?”的問題時,統計結果如下:
選項
高峰時段人多車多,交通混亂
機動車速度太快
學生走路、過路口不看車
環游車開太快
社會車輛隨意進校園
車輛亂停亂放
缺乏有效的交通管理
其他
學生
人數
66
49
52
53
48
31
39
3
比例
55%
40%
43%
44%
40%
26%
32%
2%
教職工
人數
14
11
14
12
12
7
7
1
比例
54%
42%
54%
46%
46%
27%
27%
4%
“高峰時段人多車多,交通混亂”的提及率最高,共有80師生提及;其他選項如“學生走路、過路口不看車”(共66人提及),“環游車開太快”(共65人提及),“社會車輛任意進校園”(共60人提及),“機動車速度太快” (共60人提及)。這些問題,都不可能是單獨某一方面能夠改變的。有的無法徹底改變,只能有序組織--如高峰時段大量的人車;有的需要有效的綜合治理才能緩解。
13)關于交通教育
關于交通安全與交通意識教育,學生中提及“對每一個進入校園的人,每一輛進入校園的車都要提醒注意交通安全”的最多,占64%;而“重點加強對學生特別是新生的交通教育”的提及率第二,為52%;“重點加強對教師特別是開車的教師的交通安全教育”的提及率第三,為42%。教職工中對上述三個選項的提及率相差不大,而且都超過了42%。
只有8%的人認為沒有必要再進行更多的交通教育或者無所謂。
問卷調查表明,大多數被調查者贊成對進入校園的每一個人進行交通安全教育。不僅包括外來人員,也包括學生和教職工。
公民交通意識的調查報告 篇3
去年班上的一位同學被一輛小轎車撞傷,最后停學了半年,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電視里、報紙上看到了很多交通事故,它奪走了很多學生的生命。在學校里,我們的老師幾乎每天都跟我們講安全,尤其是交通安全。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安全事故發生呢?
為了我和同學們的安全,我決定對我們學校周邊的道路交通安全進行調查,然后制定了本調查報告。
一、學校及周邊的基本情況:
我們學校位于沾益城東10公里處,此處交通復雜。學校前面是320國道和曲勝高速公路,后面是滬昆鐵路,西面還有宣天高速公路。我們學校有6個班,300多名學生,他們都來自不同的9個自然村,大部分學生都是走讀生。他們每天上學、放學來回在這交通復雜的地段,有很多安全隱患。
二、存在的問題:
1、我們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行動無常,他們在公路上蹦蹦跳跳、嬉戲打鬧,行走路線變化無常,想跑就跑,想走就走,任意穿行,行動突然,在公路上很不安全。
2、大部分學生交通安全意識淡薄,不遵守交通規則,過公路時大家都很隨意,不管有無車輛,橫沖直撞的。
3、接送學生的車輛不規范,多而雜,有自行車,有電動車和三輪車,有無牌無證車輛,超載現象常有發生。如一輛面包車拉20多為學生。
4、學校門前道路窄,車輛多,又無減速帶或減速標志,學生出門擁擠,安全隱患大。
5、學生拍路隊回家時,車輛多且車速快。天晴時,車輛沖過灰塵四起,我們滿臉都是灰,連前面的道路都看不清。下雨天,路上到處都是黑泥漿,弄得我們滿身都是泥漿。
6、開車司機的素質差,遇到學生排路隊走或者是橫穿馬路,他們視而不見,車速也不減慢。
三、我有良好的小建議:
1、我們學生必須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必須做到行人靠右慢行;橫穿馬路時,必須做到“寧停三分,不搶一秒!
2、學生必須實行排路隊制度,每個路隊由路隊長負責,他頭戴小黃帽,手持小紅旗,全體隊員排好路隊,這樣更能引起司機們的注意。
3、放學時,希望老師們繼續把我們送到公路的右邊,學生出門擁擠,過往車輛又多,這時更需要老師們維持學生過馬路的秩序。
4、學校門口,過往的車輛特別多,車速特別快,我建議安裝減速帶或者是減速標志。
5、我們學生間開展自我教育,采用“小手拉大手”、“游戲和兒歌”等多種教育形式,寓教于樂,不斷提高我們的自我防范意識和交通安全意識。
面對復雜的交通現狀,短期的教育行為或者是單方面的`教育形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認為,宣傳教育是保護學生交通安全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全部,只有全社會共同擔負,共同呵護,才會讓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等意外傷害遠離孩子,才能保證孩子們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