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旅游的導游詞范文(精選9篇)
遼寧旅游的導游詞范文 篇1
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號稱山海關外第一剎的"清風寺",它是全省境內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清風寺以古樸、典雅、優美、神奇而著稱,在遼南一帶很有名氣,1988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了解清風寺首先要了解首山,因為清風寺位于遼陽西南15華里的首山南麓半山腰處。首山系千山之首,千朵蓮花山的第一山,高1761米,東西走向,長5華里。首山以其地處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重要,地勢險要而成為遼東戰事中的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著名的司馬懿討伐公孫淵之戰、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東征高勾麗曾駐軍于此、發生在上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及解放戰爭時的遼陽保衛戰皆發生于此。首山還是歷朝歷代帝王將相、名人騷客的駐足之處,著名的有唐太宗李世民、清朝康熙、乾隆、禺頁顥,還有歷史名人王爾烈、梁半農等,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為首山憑添了諸多詩文和神奇。
您瞧:首山,從正南方向看過去恰如一個橫臥沉睡的仙子,東首是額際,蜿蜒部分是下垂的長發,額下眉眼鼻唇分明可見,主峰如高聳的豐乳。往西是一道斜坎的梁,好像是一只手扶著腹部,腕下就是古剎清風寺了。如果登上山頂極目遠望北方,古城遼陽盡收眼底,高高白塔矗立其中。向南觀看近處是新興的遼陽縣城,遠處就是遼寧的第三大城市——鞍山了。
歷史上首山曾是樹木繁茂,遮天蔽日。據史料記載,首山原名大香山,山上長滿高蒿,芬芳異常。山西坡下森林茂密景色奇觀、氣候宜人,清風古剎、首山樵唱、文殊寺與觀音閣、首山墩臺、勒石記功、首山斗、將軍定石、首山擎月共稱為"首山八景"。其中以"首山樵唱"最為著名,成為明代遼陽八景中的第六景,傳聞有仙人樵于首山,"夜聞歌聲,曲終不見",可見林木之茂盛。首山南有溝壑數條,涌泉飛瀑,水資源極其豐富。(明時,遼陽八景為:望京杰樓、廣佑雄圖、太水環帶、千山屏列、香巖佛夢、首山樵唱、首峰泉瀑、陀洞懸珠。隨著時代變革,江山易主,遼陽八景亦有新稱。到了清代,遼陽八景為:華表仙樁、龍王夜渡、神燈孤照、白塔晚晴、魁閣凌霄、雙橋臥虹、松柏琴聲、首山樵唱。)
而今這些歷史美景在數次戰爭的洗禮后已不復存在了,剩下的是戰火焚燒后的禿山、裸露的巖石,還有就是對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的追憶及以對曾經美好山林的向往。
走進清風寺,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這里的古建筑風格,聆聽"清風八寶"的傳說,尋覓龍的影子,暢游三國,感受佛教的`博大精深吧。
清風寺的碑文上記載"茲寺也不知創自何年、訪其斷碣殘碑迄唐宋元明而遞新。"有史料記載為建于明代隆慶五年(1571年),至今已有432年的歷史了,清代曾經多次維修和擴建,其正殿和配殿仍保持明代風格。正殿為歇山式建筑,是省內現存明代殿宇建筑的典型代表。
寺院坐北朝南,有三層殿:山門、正門、正殿、東西廂房、后殿東西配殿,西配殿的西北角有清代增建的狐仙堂一間。寺院占地3418㎡,有殿堂34間,佛像百余尊。僧人在清朝時多達幾十人,并有大量經書和器皿,進寺頌經焚香者絡繹不絕。
山門:大家看,正門兩旁的墻壁上,分別在漢白玉上刻著兩首詩,這就是"清風八寶"之一的"二圣欽詩"了。左側為唐太宗李世民進駐遼陽時寫的《遼城望月》,由著名書法家溫同春補書。"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云光暫隱,隔樹花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九都,停觀妖氛滅。"大概意思是說:李世民進駐遼陽,登上遼陽城頭,但見明月初上,月色皎潔,光照圓碣(碑)。月亮時而被飄浮的云彩遮住,時而又露出臉來,月光從樹的枝葉空隙間照到地面上,綴出斑斑點點的花樣圖案。微光漸明滿桂枝,圓月虧時鏡彩缺。影散暈重,駐蹕遼陽,望月抒懷,表達了詩人"佇觀妖氛滅"的愉快心情。(玄菟:古代郡名,漢武帝所設,包括遼東、吉林南部及朝鮮咸境南道一帶。九都:古城名,在吉林省集安西北。駐蹕:古代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暫住的地方。)右側為清康熙皇帝玄曄巡幸遼陽時題的詩:"肅將軒駕向遼陽,暖日晴熏百草芳……林間蒼蘚侵人徑,墻上新花綴女墻……"是由書法家楊玉林書寫的。這兩首詩都對首山進行了描繪贊美。而這兩位均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皇帝,他們均到過首山并留下詩篇,實在是給首山這塊寶地增添了光彩。山門內側這副對聯"駐蹕山前時有清風吹濁世,青云臺畔常將落日照迷津"是清皇帝為清風寺所提,當時曠代關東才子王爾烈伴駕乾隆東游至此,皇帝詩興大發,留下墨寶,同時王爾烈也提了"遵大路以仰瞻高山卓爾,扣禪關而徐步御風冷然",現刻于正門的門柱上,一會就可以看到了。同時王爾烈還為"清風寺"提了"曇花香遠"四個大字,也在正殿能夠看到。
正門:大家看,這就是"清風八寶"之二的"天懲罪獸"了,這是一對綠松石獅子,西邊的是雌獅子,現完好無損,東邊這只是雄獅子,你們看,雄獅子身上有個很大的裂縫,獅子幾乎是裂為了兩半,但仍端坐在那里,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里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呢。
相傳,在清風寺建寺之初,有一個云游四海的高僧來到這里,在他撫摸雄獅子頭頂時,不小心中指被劃破了,血滴在了雄石獅的天靈蓋處,正是這滴中指血,年深日久,受日月精華使這頭雄石獅具有了靈性。它得了靈性之后便不安分起來了,總想飛升,循跡山林為王,因而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張牙舞爪,準備適當的時機逃離。一天夜里,狂風大作,暴雨如注,雄石獅感到這正是它飛升的好時機,在它正欲逃離之時被巡天使者發現并急報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速派雷公電母前去將其劈為兩半。雄石獅從此虔心贖罪,縱然身為兩半,也全心全意守衛佛門,至今不倒。這段傳說更為清風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遼寧旅游的導游詞范文 篇2
“張氏帥府博物館”原“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座落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內,1988年12月對外開放。該館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76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
張學良舊居從建設至今已經有88年歷史了,沈陽人稱其為“張氏帥府”、“大帥府”,是張學良將軍及其父親張作霖的官邸和私宅。這是由青磚高墻圍起的院落和院外若干建筑所組合成的龐大建筑群,于1914年由張學良將軍的父親張作霖興建,1916年入住。以后又不斷擴建,逐步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的建筑體系,各個建筑風格各異,有中國傳統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上個世紀后期,“張氏帥府”被國家列為全國優秀近代建筑群。
1985年,沈陽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張氏帥府”稱謂公布這一建筑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遼寧省政府也以“張氏帥府”名稱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中國國務院以“張學良舊居”稱謂公布其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遼寧省在此設立“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十幾年來舉辦了各類展覽,接待了大量觀眾和游客,成為沈陽市享有崇高聲譽的博物館和旅游游泳景點。
張學良舊居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長子“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主政東北時的官邸和私宅。從1914年興建開始到1933年止逐步形成了由中院三進四合套院,東院大青樓、小青樓,西院紅樓群以及院外的趙四小姐樓、邊業銀行、帥府辦事處等風格各異的建筑體系,是我國近現代優秀建筑群之一。
舉辦各種展覽,對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該館主要功能,建館以來的基本陳列包括《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業績展》、《張作霖與奉系軍閥大事記展》、《人民海軍好參謀長張學思將軍業績展》及《名人訪帥府》等展覽。近年來,先后舉辦了《中國近現代史文物圖片展》、《紀念九一八事變六十周年文物圖片展》、《一個日本憲本的懺悔》、《紀念閻寶航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展覽》、《慶祝張學良將軍九八華誕蘭花特展》等90余個專題展覽。復原陳列包括《張作霖臥室、辦公室、書房、議事廳復原陳列展》、《張學良、于鳳至臥室復原陳列展》、《張學良辦公室復原陳列展》、《東北政務委員會辦公室復原陳列展》、《老虎廳“槍斃楊常”復原陳列展》、《張氏家廟》等近10項展覽。該館還引進了有關張學良將軍一生足跡的音像供大家觀看。該館的科研學術成果豐碩,曾出版發行了《張氏帥府》、《張學良舊居》、《張學良將軍畫冊》等多部專著,在國內外均產生一定影響。
遼寧旅游的導游詞范文 篇3
親愛的各位游客,你們好,歡迎你們的到來! 今天我很開心能在這做大家的導游,帶領大家一起去游玩遼寧省著名的本溪水洞。
大家也許早就聽說遼東山城本溪有一個億萬年的洞穴奇觀:山中藏洞、洞中有水、水潤石生、石揚城名,今天我們終于有機會能在這飽受眼福啦,哈哈~~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國各地,也曾參觀游覽過許許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穴。今天參觀游覽本溪水洞,您一定會感到還是本溪水洞美。每個旅游洞穴都有他獨具特色的精美景觀,而水洞的九曲銀河恰是其精美景觀當中的精髓。
好了,本溪水洞全程游覽到此結束,經過今天的游玩活動,相信大家對遼寧本溪水洞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和見識。感謝各位的參觀游覽!歡迎各位下次再來,謝謝大家!!
遼寧旅游的導游詞范文 篇4
游客朋友們,歡迎到鲅魚圈海濱風景區來旅游觀光!我;在游覽風光之前,我先把營口和鲅魚圈的自然概況向大;營口市位于遼東灣東北岸、大遼河的入海口處,是全國;營口市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依山傍海、山海田灘并存;早在28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我們將要瀏覽的鲅魚圈是營口市一處重要的海濱風景區;鲅魚圈海濱風景區主要特點是以大海、沙灘、陽光、
游客朋友們,歡迎到鲅魚圈海濱風景區來旅游觀光!我是_旅行社的導游員_,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游覽。我愿竭誠為大家服務,與各位一起度過這一段美好的時光。
在游覽風光之前,我先把營口和鲅魚圈的自然概況向大家做以簡略介紹,使大家更加了解營口、了解鲅魚圈。
營口市位于遼東灣東北岸、大遼河的入海口處,是全國重點沿海開放城市。現轄站前、西市、老邊和鲅魚圈4區以及大石橋、蓋州2個縣級市,總面積5402平方千米,現有人口229萬人。
營口市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依山傍海、山海田灘并存,自然資源中菱鎂礦儲量十分豐富,為世界四大鎂礦基地之一,大石橋市有“中國鎂都”之譽。年產優質水果40萬噸,是全國重點蘋果產區。水產品中以海蟄、對蝦聞名,海蟄產量、質量均居全國首位。另外,營口市交通便利、工業發達。
早在28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營口市區所在地原稱“沒溝營”,簡稱“營子”,后因這里地處遼河入海口,故在清代咸豐年前改為“營口”。營口市的旅游景觀十分豐富,月牙灣、仙人島等5個大型海濱浴場如珍珠般撒落在96千米長的海岸線上;望兒山及母親節聲名遠揚;東北四大禪林之一的楞嚴臺溫泉、金牛山古人類活動遺址和亞洲最大的植物標本園等都盡人皆知,聞名遐邇。
遼寧旅游的導游詞范文 篇5
虎山景區位于遼寧丹東市東北方向約12公里處,是鴨綠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朝鮮八景”之一的統軍亭隔江相望。景區內有明萬里長城東端起點——虎山長城、中朝邊境“一步跨”、睡觀音、長城歷史博物館、古棧道遺址等國內外知名景點,是一處以古代軍事文化旅游為主題,以中朝邊境旅游和紅色旅游為特色的景區。景區內的虎山長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當時的主要作用是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擾。而努爾哈赤稱王以后,為了保住其的“龍興之地”,他頒布了法令嚴禁山海關以內的人到關外來。關內的人也不許在滿人發祥地的范圍內耕種、狩獵。因此,他興修柳條邊,在修柳條邊時他下令將包括虎山長城在內的大部分遼東長城拆除掉了。然而歷經幾百年虎山長城幾乎是瀕于湮沒了以至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都將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誤認為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其實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有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就已明確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遼寧旅游的導游詞范文 篇6
鴨綠江風景名勝區位于鴨綠江中下游丹東市境內,東起渾江口,西至大東港,全長210公里,總面積824.2平方公里。風景區與朝鮮新義州隔江相望。這里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冬暖夏涼,山青水秀,一覽中朝兩國風光而獨具特色。
鴨綠江因為水的顏色而得名,那碧綠的江水,猶如雄鴨脖頸的瑩綠,先人們便稱其為鴨綠江,沿襲至今。鴨綠江發源于吉林省長白山南麓,流經長白、集安、寬甸、丹東等地,向南注入黃海,全長795公里,是中朝兩國的界河。鴨綠江流經丹東市約300公里。此段江面寬闊,兩岸風光秀麗,在入海口一帶,盛產大銀魚。
鴨綠江造橋歷史很早,可上溯到遼代,20世紀初,鴨綠江上始建鐵橋,先后在丹東和朝鮮新義州之間建了二座。第一座建于1920_年,是座開閉式橋梁。1950年朝鮮戰爭中被美國飛機炸毀,橋墩至今猶存,現辟有端橋游覽區。第二座橋建于1940出年,為鐵路、公路兩用橋,全長940米,屬中朝兩國共管。它是中朝兩國的交通要道,也是游人觀光覽勝的景點。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第一座大橋,又被稱作‘斷橋’。1920_年建,當時是0年,被美機炸斷,由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建造。這是條單線鐵路橋,橋面為直梁劃板式。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斷橋是志愿軍出國的主要通道,也是運輸戰略物資的大動脈。1950被美機炸斷,成為廢橋。93年開放為景點供人們游覽。
側面的這個炮樓,就是當年日本警備隊守橋的主要工事地。這5層炮樓是我國目前現存最完好的公路防御炮樓,也是日本侵華戰爭的鐵證。
在我們左側不到100米的地方,是第二座大橋,也是著名的‘鴨綠江中朝友誼橋’。這座橋是復線鐵路橋。大橋上行鐵路,下行公路。當時公路橋面鋪設木板,一九七七年換鋪水泥板后就再沒有修過。多年沒有大修過的鴨綠江大橋鋼梁已銹蝕斑斑,路面破損多達三百余處,有的橋面板移位、斷裂,致使大橋承重能力減弱。
朋友們,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虎山景區。虎山景區位于中朝界鴨綠江江畔,主要有長城、睡美人、中朝邊境一步跨、古棧道等景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便是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于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鄉。距據考證,它大約始建于1469年,是我國明朝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它橫跨祖國的千山萬水,西與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相連,可稱的上是古人留下的一座建筑豐碑。
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是1992年重修的。修復后的虎山長城以磚石結構為主。本著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后的長城走勢和各個敵樓、墻臺、烽火臺的位置都與文物考古發現原址相符合,基本上再現了歷史上虎山長城的雄姿。
這座山就是虎山,它是突起于鴨綠江的一座孤山。仔細看一下,很像一只猛虎蹲坐在那里,所以這里得名虎山。
現在請隨我登上長城。明長城的建筑結構非常完備,包括城墻、城臺、敵臺、烽火臺、關口等部分,在這虎山長城基本都可以看到。
這是虎山峰頂,為明朝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臺。站在烽火臺上放眼眺望,江城丹東的高樓大廈和朝鮮新義州市盡收眼底。
應該說,博大精深的長城文化,已經深深地凝聚了我們的民族精神。長城,作為歷史的豐碑,將永遠屹立在一個偉大民族的心靈深處!
歡迎再次光臨丹東鴨綠江風景區。再見!
遼寧旅游的導游詞范文 篇7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我是你們本次的導游,我叫哈柄旭。你們可以叫我小哈。我是一個活潑的人,大家不必拘束哦!那么下面我們就進行為期一天的北陵之旅吧!
北陵公園簡介(1分鐘)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330萬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1920_年,奉天省政府將清昭陵辟為公園。昭陵是沈陽名勝古跡之一,是我國古代建筑的精華,也是漢滿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1982年國務院公布清昭陵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城是陵園的主體部分,結構與福陵的方城相似。北陵既有古老的傳統建筑,又有現代化游園設施,置身園中,撫今追昔,令人感慨萬千。它是國內外游人來沈必游之地。清昭陵內古松參天,有許多地方值得觀看,像赑屃馱石碑、角樓、后山的陵墓等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陵墓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位于沈陽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公園(10秒)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里的古松群。現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紅墻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清昭陵正門+主體(40秒)
沈陽昭陵陵區建筑布局大致是這樣的: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下馬碑,其次,為華表和石獅。往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朱紅圍墻,又叫“風水墻”。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石象生”。最北邊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兩側有“蹬
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后是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地宮。寶城之后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筑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里許有陪葬墓。
總的來看,沈陽昭陵主體建筑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布局依然完整,古建筑與遺址未受后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皇太極歷史(1分鐘)
愛新覺羅·皇太極,即清太宗,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天命十一年(1620_年)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后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采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2]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3]。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于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愿。皇太極前后在位20_年。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于沈陽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臨即位。
皇太極和博爾濟濟特一個姑姑兩個侄女(1分鐘)
他這一生娶了十五位妻子,但博爾濟濟特家族的三位女性在歷史上尤為顯得重要。孝端文皇后(1599年05月31日-1649年05月28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皇后,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
孝莊文皇后(1620_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帝即位后,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并尊,稱圣母皇太后;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為太皇太后;
敏惠恭和元妃(1620_年-1641年),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生于萬歷三十七年,為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亦孝端文皇后之侄女。天聰八年(1634
年),時年二十六歲海蘭珠入清宮。而早在天命十年(1620_年),她年僅十三歲的妹妹布木布泰(即孝莊文皇后)就已嫁給了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冊封五大福晉時,封為關雎宮宸妃,為四妃之首,僅次于姑母哲哲,位次比妹妹本布泰(莊妃)高出兩個等級。。海蘭珠的封號和她所居宮室的名稱,充分表達了皇太極對海蘭珠的由衷喜愛。宸妃深受皇太極寵愛,兩人感情極深。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1637年8月27日),宸妃生下皇太極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這是立太子時才會有的舉措。母子最受皇太極寵愛。但此子未命名,就于崇德三年正月廿八日(1638年3月13日)逝世,不滿周歲。崇德六年,宸妃逝世。
皇太極親臨松山之戰前線指揮作戰期間,宸妃患病,得知此事的皇太極安排好一切急忙往回趕。可惜還未趕到時,噩耗已至。此后,皇太極雖百般體貼,多方撫慰,但本就時有微恙的宸妃,又遭受喪子之痛,始終難以恢復健康。從此這位身體一直健壯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崇德六年(1641年)以后,皇太極因身體不好,曾發布過大赦令,也減少了處理日常事務的負擔,甚至做過祈禱。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于盛京后宮,年52歲。
皇太極和多爾袞(40秒)
愛新覺羅·多爾袞(1620_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0_年)努爾哈赤駕崩,皇室中爭奪皇位的行動都在秘密進行,爭奪最激烈的就是多爾袞與皇太極。先帝在位時,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深受其寵,她自然也有讓多爾袞稱帝的想法。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從年齡與實力來講,多爾袞與皇太極都相差甚遠,后來阿巴亥被迫殉葬,多爾袞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這種情形下,多爾袞完全可以把皇太極當作最大的敵人,但是多爾袞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要想活命,以后為母親伸冤以及自己有所作為,現在就必須委屈求全,盡心盡力輔佐皇太極,得到皇太極的信任。皇太極能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除了心狠手辣,自然也有過人的膽識和能力,在防備的同時,他也重用多爾袞,把他視為自己的左右手,也化解了多爾袞心中的一部分怨恨。(皇太極死后為了大清的團結和安定,多爾袞也沒有和豪格正面爭奪皇位,這都是和皇太極的心計分不開的。)
皇太極死后,此時的多爾袞已有眾多的支持者,他也被皇室公認為最有才能的人。多爾袞做皇帝的美夢現在又死灰復燃,多爾袞為了摸清各大臣的態度,就去詢問索尼對皇位繼承的意見,不料索尼一點也不給多爾袞面子,直接說:“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多爾袞碰了一鼻子灰走了。
多爾袞不得不重新考慮是否爭奪這個皇位。并且他還面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憑借父親的余蔭加上多年來的南征北戰,豪格也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些條件都是他繼承皇位的極有利條件。多爾袞與豪格一直關系都不是很好,如果豪格做皇帝,多爾袞肯定不愿意,如果多爾袞做皇帝豪格也不會答應。兩方互不相讓,誰都沒有絕對的優勢壓倒對方。對于誰主動用武力解決都是一步險棋。多爾袞看局面僵持不下,就提議讓皇太極之子福臨即位,這樣一提連豪格也沒有話說了,所以此時多爾袞也沒有稱帝。多爾袞在輔佐福臨的時候,雖然以“周公”自居,但實際的做法和真正的周公都相差十萬八千里。他重用宗室、擅權執政、暗箱操作等等都表明多爾袞的野心一直都在。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兩點:其一,多爾袞一直存在稱帝的美夢,但是權衡利弊,而沒有盲目行動。其二,多爾袞在稱帝美夢破滅的情況下,才自封“周公”,尋找心理安慰罷了。我們這里僅對多爾袞在稱帝方面的事進行探討,中肯的說,多爾袞對大清的統一仍然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結束語(15秒)
我們今天的北陵之旅就到此結束,大家可以到公園內進行散步游玩,拍照留念,下午四點準時在公園門口集合哦!祝大家玩得開心,同時也要注意安全哦!
遼寧旅游的導游詞范文 篇8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建成。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并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歷史。在全國現存宮殿建筑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祥重地,也是清統一中國后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是石雕欄桿。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掾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 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殿前有大月臺,月臺東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臺上還設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水災。古代稱它是“門海”,來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撲滅火災,所以又被稱作是“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點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會議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及清天聰十年四月“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典禮就在這里舉行。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時,都在這里臨朝聽政。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過了鳳凰樓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后宮了。正中是清寧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璧,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室“端座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四間為皇帝祭神、行禮的神堂。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有一根朱紅色木桿,木桿頂端有錫斗,這木桿叫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錫斗內放米谷碎肉來喂烏鴉。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傳說:早年,努爾哈赤在明朝總兵李成梁手下做勤務兵時,因他腳下長有紅痣,認為他是未來奪取大明江山,有帝王之相者,便要除掉他。努爾哈赤聞訊倉皇逃跑,李率兵疾追,就在即將發現他時,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上,在烏鴉的掩護下,才得以生還。努爾哈赤數年后成為后金之主,為感謝烏鴉救命之恩,告喻全族,永不屠鴉。所以索倫桿飼鴉便延續下來。
遼寧旅游的導游詞范文 篇9
青城山山青水秀,風景優美,文化燦爛、歷史悠久,所以有人形象地說,青城山既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才女。美女的特征是一個字——“幽”,才女的靈魂是一個字一一“道”。先說幽。
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它象清麗脫俗的仙女,寫一下這個“幽”字,就是“山”里藏著“絲絲”,意思就是說,青城山里蘊藏著絲絲不斷、連綿不絕的生命力呀。‘
多年來,青城山的平均氣溫一直都是15攝氏度,非常宜人,年平均降雨量是1300毫米,非常濕潤:也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長,青城山風景區的林木總面積達2350公頃,可以說是植被繁茂,晶類眾多,僅木本植物就達110余科、730余種,既有挺立在廟觀旁的參天大樹,又有豐富多彩的原始森林和壯觀秀麗的大面積人工林,其中的古樹名木有銀杏,它是世界上稀有的最古樹種之一,俗稱白果樹,最著名最神奇的是青城山天師洞銀杏,傳說是張天師手植的,高50多米,徑圍20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現在已被四川省林業廳正式封為“天府樹王”,它有很多白果筍密集下垂,極為壯觀,是青城山的鎮山之寶,是中國道教誕生、發展的見證。另外,青城山還有大量的楠木、唐衫、棕樹、珙桐等珍稀樹種,青城山的花卉資源也非常豐富,青城幽蘭馳名中外。青城山的森林植被,都有很高的生態、科研、旅游價值,是大自然遺留給人類的無價之寶。植被豐茂,林木有情,空氣自然也就十分新鮮有靈氣。
此外,青城山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這里的野生動物有197科50多種。禽鳥約200余種,魚類品種有20余種,野生兩棲動物、爬行動物20多種,屬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還有青城玉鴉、紅嘴相思鳥、杜鵑鳥、娃娃魚等等。
最早用“幽”字形容青城山的,是唐朝詩圣杜甫,他在《丈人山》一詩中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后陸游贊嘆青城說“坐觀山水氣幽清”,近人吳稚暉更是直接說:“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劍閣、三峽、峨嵋皆無遜色。故以天下幽標明青城特點。”這就是常說的“青城天下幽”的來歷。
青城山與道教的關系,那可真是源遠流長,可以看到道教的整個發展歷史。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青城山支脈鶴鳴山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據說他“會三界萬神于青城黃帝壇下,立二十四治”,也就是將當時的四川及漢中的部分地區劃分為二十四個教區,分別管理,所謂“治”,與亂相對,含有管理、有序、安定、文明等內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的政權。
青城山的歷史極其悠久,在青城山的東麓發現的芒城古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已經建立了城郭,正是以此為中心,才繁衍、發展出了后來震驚天下的古蜀文明。到了秦代,青城山就已經成為皇帝敕封的國家祭祀山川的圣地,在當時,全國也只有18座山川享受這種國家祭祀的待遇。青城山的得名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座山峰環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4就象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所以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道陵張天師以清城山為基地創立天師道,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一致,山名就沒變。唐代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里,當時的皇帝唐玄宗非常崇信道教,唐朝李氏天下都非常重視道教,據說是因為道教教祖老子姓李名耳,與李唐同出一家。對青城山道佛之爭這段公案,玄宗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順勢把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并非傳說,山上保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青城山與道教的關系可謂源遠流長,從青城山這里可以看到道教的整個發展歷史。早在1800多年前,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創始人張陵來此結茅傳道,開辟了東方神秘宗教——中華民族傳統本土宗教“道教”的歷史新篇章,因此青城山也就成為了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道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近20_年的歷史發展中積累成豐富的道教文化,對我國古代社會的哲學、倫理、文學、藝術、醫學、養生學等方面乃至政治和軍事方面以及民族心理和社會習俗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和久遠的影響。道教積淀下來的大量經籍文獻及宮觀建筑、雕塑石刻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青城山是道教歷史最為悠久,道教歷史發展最為完整的道教名山;(從創教到發展至今)它歷經了道教歷史中最早的天師道正一派到后來的全真教這兩個道教中最大的道教派別的角色轉換;道教建筑也最有歷史階段性和代表性,這里有全國最集中的道教建筑群——始于晉、盛于唐,跨越了晉、隋、唐、宋、明清各個歷史時期,而且這些建筑還體現了中國西南民俗民風的特色。像天師洞就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全國重點道教宮觀。前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付圓天大師就曾居住在天師洞。道教漫長的歷史鑄就了青城山燦爛的道教文化,包括易經、青城氣功、青城武術、洞經音樂、醫藥養生、膳食等,除保存下來和已經重建的宮觀廟宇等文化勝跡之外,青城山還保存有大量的古遺址,古碑,古石刻造像,古墓藏,古摩巖題刻及道教印符等文化實物,這些實物都是道教留給全世界的寶貴遺產,這些遺產包含道教文化的歷史信息和眾多謎團。整個青城山被稱為一座活的道教博物館。聯合國著名遺產專家莫洛伊博士曾被青城山的自然與文化價值所折服。他曾感慨到:“青城山都江堰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突出范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構想在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青城山正是以它”幽甲天下”的自然風光與悠久豐厚的道教文化吸引著無數的中外名人來此游覽觀光,長駐短寓,著名的有唐明皇、杜甫、賈島、杜光庭、蘇軾、范成大、馮玉詳、于右任、張大千等。而今天道教的養生、崇尚自然的思想更令生活節奏緊張的現代都市人群、讓向往自由、向往回歸自然的人們倍受崇尚,前往青城山探幽訪古,前來探索東方神秘道教文化精髓的各界人士也越來越多。
1800多年來,青城山的宮觀經歷了很多的風風雨雨,但仍然保存得很完整,其中最大的是天師洞,也就是張道陵天師傳道所在地古常道觀,此外還有上清宮、建福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等多處宮觀,
[長生宮]在青城山新山門右側有一座四星級賓館——鶴翔山莊,它可不是一座普通的賓館,而是蜀、晉時道教著名首領范長生隱居修真故址——長生宮,范長生精通天文術數,博學多藝,居青城山,是當時蜀地天師道首領,曾幫助李特李雄籌集軍糧物資建立成漢政權,李雄曾想拜其為國君,不就。拜為宰相、尊稱為范賢,在都江堰建范賢館,青城山長生宮是他的修道之處,史傳他修道長壽,活了130多歲,后主劉禪改其為長生觀,舊名碧落觀。宮內有紫薇樹一棵,遠望蓊蓊郁郁,相傳為唐明皇為紀念楊貴妃親手種植;有巨楠數十株,高數十米,圍約三十尺,要數人才能合圍,傳說為范長生親手所植。陸游的《長生觀觀月》中寫道;”碧天萬里月正中,清夜弭節長生宮。”正如古詩中所說的那樣”萬木陰陽夏氣涼”,因其環境十分幽雅清凈,也是青城山避暑勝地。近年來林木逐漸恢復,早先的白鷺又成群飛來。故名“鶴翔山莊”。今天的鶴翔山莊因此還創造了一道道教養生素食,取名“長生宴”。在海內外屢次獲得大獎。
[山門·建福宮]建福宮,再丈人峰下,始建于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丈人峰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皇帝時的制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云,這可能就是武俠小說里面所講的“輕功”吧,寧封幫助皇帝學會“龍蹻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統一華夏,被皇帝封為統領五岳的“五岳丈人”“丈人”再古時一是對老人的尊稱,如老丈。二則是一種官銜,五岳丈人時統管三山五岳的最高統帥。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雖然青城山的地位有多高。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補建。
青城山山門雖然不是雄偉壯觀,但它體現道教的玲瓏、仙氣,采用道教典型的重檐式,重檐代表兩層以上的多層建筑,因為在道教中有道教好神仙,仙人好樓居的說法,所以道教建筑一般都是兩層以上的多層建筑,并雕塑有各種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以示喜好神仙,而所塑的蟲鳥獸則體現道教喜好自然的思想。青城山山門上有我國已故上將張愛萍手書的“青城山幽子規啼”,子規也就是杜鵑鳥,傳說是很久以前的蜀王望帝杜宇變的,他為了提醒后代的帝王要愛惜人民,所以變成了鳥兒,不斷地呼吁“民貴呀,民貴呀”,因為他不停地叫,就累得吐血了,所以,杜鵑烏的嘴巴就變成是紅色的了。
[雨亭·天然閣]游山道上散布著許多的橋、亭和牌坊,與林相配,因山取勢,形成意趣不同的風景圖畫。山亭多取枯樹為柱,以樹皮蓋頂,樹根為凳,枯枝古藤為裝飾,符合道教的清靜無為,回歸自然,與青幽的山景渾然一體。亭型也隨景而異,有隨路轉折形成的三角亭——怡樂窩;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佇立峰頂的八角亭——息心亭;還有山路穿過而減柱的臥云亭,有隨山勢而成弧形的凝翠橋,有依半巖而成的吊腳樓——步虛廓,這些山亭都應景造型,命名切景,形成亭本身是景、坐在亭子里賞外面是一道道的風景。而且這些亭子,配有貼切的楹聯,更富有詩意。各位在游程中將會不斷看到。這個雨亭的對聯是于右任先生所書的,“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這副對聯看似平淡,實際寓意很深,說出了“青城天下幽”的“幽”意,也道出了青城山多雨濕潤的氣候條件。天然閣,它就是青城山的道長們以枯樹作為柱子,留皮帶節;以樹皮蓋頂,以樹根為坐凳,用枯枝和古藤作為裝飾,不用雕工勝似雕工,一切取其自然。大家留意一下,這座涼亭上下一共三層,實際上這里面大有深意,道教很注重“三;這個數字,如等一下我們要看到的“三清”、“三天”、“三元”、“三皇”等,為什么是這樣子的呢?這其實與道教的宇宙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密切的關系。“道”的地位至高無上,所以是“一”,其中有“陰陽”,所以是“二”,陰陽二氣互相融合生成萬物,所以是“三”。道教用“三”表示萬物的生成,所以有“天、地、人”為“三才”,“日、月、星”為“三光”等等很多說法。所以,這個涼亭從用料到設計,都蘊涵了多方面的道教精神。以后大家會看到三角的、圓形的、方形的、八角的等各種形狀的亭子,三角的象征著“天、地、人”三才,圓形的象征著天是圓的,方形的象征著地是方的,八角的象征著八卦,這些建筑里面都體現著道教的理論,剛才我們介紹過,青城山是道教的圣地,道教文化已經成為青城之魂,滲透到青城山一草一木之中,道教主張清凈無為,回歸自然,所以,·這些亭子也成為完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筑藝術的代表。
[椿仙行道]伴隨著青城山曲折的石梯和鳥兒的歡暢,兩邊高大茂盛的樹木,這些樹木多數是杉木,還有楠木、柏木和柳樹,這些林木不僅增加了青城之“幽深”,也給青城山帶來了勃勃生機。古語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他說:“我們出家人;若依賴外人出條林蔭道中,不得不感謝這些樹木的栽種人——那就是以前的常道觀主持彭椿仙道長。
[上清官·老君閣]上清官位于高臺山之陽,是青城山現存38處宮觀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觀,海拔為1180米。宮門上有門樓,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手書,兩旁聯文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撰書“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說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氣的沾染,自古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臨。當然它也有“白草”代表當時的國民黨將領,圣人指蔣介石之意。因為這首楹聯是于老專程為蔣介石先生到青城山來所題寫的,當時于右任先生及部分國民黨領導人正好在青城山。
殿的右側南樓前有兩井并列,稱為鴛鴦八卦井。兩井-方一圓,其泉源相通,但一渾一清,一淺一深,井旁刻有國畫大師張大干手書“鴛鴦井”三字。殿右側廳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經》全文。殿左側有長廊通向配殿,內祀孔子和關羽,取名文武殿,兩旁有張大干所繪麻姑、王母、三豐祖師、花蕊夫人畫像石刻。文武殿右下為麻姑池,傳為麻姑浴丹處,形如半月,深廣數尺,水色碧綠,長年不竭不溢。
上清宮的山門前,可以看見這個很大的照壁,照壁又叫照墻或影壁,單獨聳立大門口或正廳的前面,也有結合圍墻,形成院落的,照壁的功能都是有屏障和遮蔽的作用,也有塑造空間曲折的效果。照壁可以兩向施用,對外辟邪和對內祈福。所以,大家看這個照壁,正面寫著一個大大的“道”字,背面寫的是“大道無為”四個字。道教崇奉的是“道”,道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呢?這個問題十分的不好回答,2520_年前,老子看見周朝日益衰落,天下就要大亂,他只好出世的時候,當時有個關令叫尹喜,就向老子請教了這個問題,老子就洋洋灑灑寫了5000字的《道德經》來回答他,開頭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2520_年來,人們一直在研究這個“道”到底是什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道就是生活,一種善良的、健康的生活就是道吧。多關注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之外的東西,這樣,就是它背后所說的“大道無為”了。大道無為實際上是道教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事態度和基本法則,道教認為天道自然無為,而產生宇宙萬物,包括人的生命過程來看應是自然的,符合自然規律的,所以做事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為者終必失敗,無為即遵循順從法則。
站在了上清宮的門口,看一下“上清宮”三個字,真是規規矩矩、方方正正。蔣介石1940年4月和7月,他曾兩次來到青城山,蔣介石在當時青城山主持易心瑩道長所托下,手書了“上清宮”三個大字。另外,在上清宮左右兩邊有兩副對聯,“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前面已經介紹過了,而另一幅“上德無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是馮玉祥將軍的手筆,都是·《道德經》中的原句,上德是指那些道行很高的人,他們順應道的要求而做事,所謂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從產生到發展宇宙萬物的過程來看是不能用任何語言可以說清楚的,它應是一種自然的法則,人們只能去效法遵從,大成若缺和大巧若拙一樣,體現了道家所追求的是內在的積累而不是外在的浮華,“天得一以清”與“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都是在論述道的偉大作用,沒有東西可以脫離了道而生存的,這里的“一”也就是指的是道的意思。在上清宮大門的左側,有“瑤池闕”,在上清官大門的右側,有“玄圃門”。進宮后的左右兩邊象許多道觀一樣是左青龍和右白虎兩毆,青龍,白虎是道教的兩大護法天神,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竺豆象學說和動物崇拜演變而來,我國古代的星象學家把苧(即太陽和月亮經過的天空區域)中的所有星座分為28星宿,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每一方位各七個星宿,東邊的七個星苧排似龍,而東方屬木,色青故稱青龍,西方屬金色白稱白虎,南方七星宿形似雀,方位屬火,色赤古語亦稱朱,取朱雀,北方千星宿形如龜蛇,龜蛇古稱“武”,方位屬水、色黑古稱“玄”,取玄武,它們共同構成四方天界的神,也代表著中國古建筑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
這里還有兩眼神秘的井,這兩口井一方一圓、一渾一清、一深一淺,并列在一起,就象一對恩愛的夫妻朝夕相守,因此,就口曠鴛鴦井”,這“鴛鴦井”三今大字,就是張大千先生的手筆,大千先生與青城山的緣分非同一般。鴛鴦井下邊的泉源是相通的,但水面卻一高一低,很是神奇。
三清殿供奉的是三清尊神,中間這位是玉清原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世紀;右邊這位是上清靈寶天尊,他懷抱如意,象征混元世紀;左邊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寶扇象征太初世紀,張道陵創教時把他尊為教祖。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老君閣]92年動工,94年落成,95年開光,它位于青城第一峰絕頂(即彭祖峰頂,或稱高臺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多米。老君閣閣基寬四百平方米,共六層。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為藍本,經許多學者、藝術家和鑒賞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繪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規范,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絕無僅有,乃融老子的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及古老樸素唯物辯證相對論者之道教祖師光輝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