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隆里古城導游詞(精選3篇)
錦屏隆里古城導游詞 篇1
立夏以來,貴州錦屏縣有著600余年歷史的隆里古城旅游熱度不斷升溫,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游客。周末,伴著涼爽清風,筆者步入這座藏在貴州青山綠水中的最美鄉間古城,只見城外青山連綿,城內三三兩兩的游人背著包、挎著相機行走在幽深的街巷里,悠然、閑適。
隆里古城位于錦屏縣西南部,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至今仍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規劃布局和民居建筑群,古城居民大多為明代調北征南時屯軍的后裔,其流傳下來的文化以漢文化為主,同時糅雜當地苗、侗文化內容,形成有別于中原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亞文化群體,被專家學者稱為“貴州生態博物館”和“無法復制的漢文化古城”。
據當地居民介紹,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古城的游客都會迎來一次小爆發。“入春以來,我的酒店已經接待游客上萬人了,每月最高收入能達到近4萬元。”隆里古城酒店的老板吳大英說道。
吳大英經營農家樂已有10多年,在他印象中,前10年的收入基本是養家糊口而已,收入猛漲是近3年才開始的。“這還得感謝政府的大力開發跟宣傳,正是政府完善道路、水電、通信管網等基礎設施,修繕恢復景觀設施,游客才能源源不斷地來我們隆里玩耍,我們才有好日子過啊!”
游客也是好評如潮。來自山城重慶的程輝躍先生贊不絕口:“隆里古城很不錯!建筑群保持得很好很特別,進去之后就感覺像走進了明代的古城一樣,人也淳樸熱情,不像那些開發過度的景區,一股濃濃的商業味道。”
程先生今年65歲,退休之后寄情于山水,熱愛各種古雅小鎮和原始村落。到隆里之前,他跟團里的其他旅伴一起去過從江岜沙、黎平肇興等旅游景點,感受都很不錯。“黔東南的旅游資源特別棒,有很多傳統的原生態的東西,希望它們能被保護起來,保持原貌,不要被破壞。”程先生建議。
為保住隆里古城的原風原貌,從1999年開始,錦屏縣政府陸續加大對古城的保護和修繕力度,將古城的自然環境、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周邊的山體植被、河流、田園農耕等)整體保護起來,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范本,為旅游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空間。近年來,錦屏縣更是在如何推進農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上下了狠工夫,共投入項目資金2.3億元打造景區,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遵守“保持歷史風貌,整治古城環境,提高旅游質量,改善生活條件”的要求,保護古城傳統格局和空間形態。同時,為拉長旅游產業發展鏈條,形成旅游文化圈,錦屏縣還將古城周邊的敦寨鎮、新化鄉、龍池高效生態農業觀光園、春蕾森林公園等景點,打造為集文化體驗、康體養生、休閑度假、森林游憩、農業觀光、科普考察為一體的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聚集區。
今年初,該縣與湖南華旅集團簽約,將隆里古城委托運營,期限為40年,計劃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建設“省內一級、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5A級景區和“中國最美鄉間古城”,通過景區打造帶動就業、旅游帶動發展農業、旅游帶動發展文化產業和服務業,豐富并升級隆里古城鄉趣、野趣的景觀品質,旅游熱度不斷升溫。
據了解,去年,隆里古城共接待游客近40萬人次,帶動就業1500余人,古城居民戶均收入1.5萬多元。
錦屏隆里古城導游詞 篇2
隆里古城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南部,距省會貴陽480公里,距離州府凱里300公里,距縣城45公里,距黎平機場21公里。古城遠遠望去,稻田芬芳,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色。因為古城地處山間盆地,四周群山環抱,城外綠水相擁,小橋流水,是貴州高原地區不可多得的江南水鄉景色。
隆里古城是古時通往黎平的重要通道,隆里古城原名龍里,因當地龍溪河蜿蜒如游龍而得名。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為鎮壓苗、侗等民族的起義在此地修筑城堡——隆里守護千戶所,明朝屯邊軍士的后裔便一直居住其中,成為今年人們所看見的隆里古城。
古城經歷了6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然完整的保存明清時期的規劃布局和建筑群。這里的古民居建筑精良,古街道布局精巧,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軍事城堡之一,它是明代以來中央政府對邊遠地區統治和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滲透的產物,是湖南和貴州地區少數民族密集地區唯一的漢文化軍事古城。
軍事屯堡中的“三街六項九院”
走進隆里古城,猶如走進歷史,隆里居民的祖先大多來自江南,以安徽居多,其建筑形式、藝術手法均具有明顯的徽派特色。現存的古民居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舉第和兩座王氏宗祠最為完整和最具典型,是體驗中原地區已經消失古代漢文化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隆里古城從設計到施工都嚴格地遵循當時的作戰需要,是一座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軍事屯堡,其防御體系設計十分精密。未進城門,還在猶豫怎么沒有前進的路的時候,卻發現旁邊轉角處有另外一個門,這就是至今仍然保存比較完好的勒馬回頭式城門,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虛虛實實,軍事作用可見一斑。穿過城門,我就被這里的古街古巷迷惑住了,古城的街巷交叉均不成“十”字型而以“丁”相連,據說是因為“十”字與“失”諧音,為軍事城池所忌諱。“丁”字型寄寓了人丁興旺,城池永固的含義,表達了當時人們對于繁榮生活的向往,同時“丁”字路口令街巷錯綜復雜,有利于巷戰。
城內以當地一個觀音廟舊址為中心,往東、西、南開三條主街,為古城的主要骨架,三條大街分出六條巷道,街巷又把整個城區劃分成為相對獨立的九個居住區域,即當地俗稱的“三街六項九院子”。每條街道和九個居住區域都有自己的名字,街道均用鵝卵石鋪成龜背型花街路面,鑲嵌出各種圖案,以蜈蚣和古錢幣圖案居多。
古城里鋪的花街路面,經過數百年人們的踩磨,已經相當光滑。盡管來時天上還曬著太陽,這樣的街道卻沒有多少灰塵,不時的,還有趕著馬車歸來的鄉親,在牌樓的襯托下,一派依然自得的天然景色。據當地人說,如果是在下雨天后進入古城,街道就會被雨水沖刷得干干凈凈,光著腳丫走在鵝卵石上面,石頭清涼潤滑,還有按摩腳底的功能。
精神家園——宗祠與書院
宗祠作為古城政治文化類建筑,它是屬于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類,最初起源于宗教祭祀作用,后來逐漸被封建文化所利用,而成為一種兼具宗教和世俗意義的多功能的公共性建筑,記述了祖先遷移的歷史和對子孫的訓導,點綴在古城里,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在古城里面,保存比較完好的有江氏宗祠、陳氏宗祠、所王宗祠、西王宗祠、龍王宗祠、龍標書院等等,以它們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宗祠在修建上,因家族的背景不同而設計樣式不同。如陳氏,宗祠大門的左右兩側,從上而下分別繪有士人、虎、麒麟圖案,中間以山石相隔。大門頂上飛檐翹角凌空,中間繪二龍戲珠,門上方繪“德星堂”匾額,左右以石山花相稱,彰顯了陳氏家族的郡望和家風。
相傳,隆里是古代詩人王昌齡的貶謫地之一,他到隆里后創辦書院講學,傳道授業,當地人尊稱他為狀元,后人追慕其精神,建有狀元橋、狀元墓和龍標書院以表懷念,一座龍標書院使隆里人文蔚起,風開百代。明代以來,黎平所第一個考中舉人的便是隆里的王大臣,以后又有八人考中舉人,清代還有江有本、王之干考中進士,在整個貴州34名進士中,隆里就占了兩名。隆里至今仍為禮儀之鄉,重教好學,文化氣息十分濃厚。
古樸典雅——民居
由于當地居多大多來自江西、安徽和河南等漢族地區,其中最大王胡二姓均來自安徽和江西,故其建筑形式均具有明顯的徽派特點。由于隆里氣候濕潤,雨水較多,為適應生活的需要,在局部有所改造。
民居建筑結構采用穿斗式人字型坡頂,蓋小青瓦,外圍磚墻或泥土墻,天井用青石鋪地,底部用當地青石條作基礎,頂部做成跌落型,端部做成馬頭狀,俗稱馬頭墻。門前為三步青石臺階,兩側設護座石,大門軍開八字,大門上下檻及石柱用料石做成,門框上方式匾額,用以彰顯主人的郡望或家風,如“三槐地”、“科甲第”、 “指揮第”、“關西第”、“濟陽第”等,據當地人說,堂名題字十分講究,都是請書法上乘的先生書寫。現在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舉第和兩座王氏宗祠(所王和西王)最為完整和典型。
軍事功能在民居的建造上也得到體現,許多房舍后側的左院墻上開有小后門,通入鄰舍,以便戰亂使逃避和通風報信。
在裝飾上,民居和祠堂一律用當地優質木料建成,不用一釘一鉚,結構縝密,工藝精良,頗具講究。大門內外用青石鋪地,一色青石三步臺階,堂屋正面上下兩層窗閣,系雕鳥獸或花卉,三間兩搭型四合院建筑則木雕花窗,榫頭、梁等木質構件雕各式各樣圖案,以象鼻最為普遍。室內家具裝修典雅,設有神龕,桌椅,餐凳等。
那些歷經劫難得以幸存的房頂造型相同,風格一致,布局劃一,遠看凌次櫛比,互為相銜,近觀錯落有致,前門萬戶,平成一線的屋子似斷似連,展示了古老的意蘊。深深的高墻將院落與街道隔離,只留下臨街入口的門樓,小巷牽連萬戶門,許許多多的建筑精華就深藏在這一個個其貌不揚的小巷里。
活生生的古城
走進隆里,如同走進歷史,在懸窗掩映,相稱得體,和諧自然的古老庭院里,并沒有蕭條庭院斜風細雨,蟲門虛壁的冷清。相反,全村760戶人家,3280多的居民依然和諧的在這里居家過日,而且過的紅紅火火,有滋有味。
因為古城居民為明代來自江西、安徽、河南等九省籍漢族士兵的后裔,他們長期生活在城墻之內,很少與城外少數民族通婚,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結束不與外人通婚的歷史。固守祖先傳統的隆里人民,不僅奇跡般地保存了部分中原地區的古漢族文化,并與這里的苗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支獨特的傳統文化,迄今仍保留著玩龍燈、演漢戲、迎故事等充滿漢文化色彩的習俗。
每年春節耍龍燈是古城中一年最為熱鬧的日子,方圓幾十里的人們都要趕來觀看,與其他地方龍燈節不同的是,每個舞龍的人都要花花臉,當地人稱之為花臉龍,它取材于宋朝初年南季子會趙匡胤的故事,舞龍的人分別以生、旦、凈、丑等角色著裝花臉,無論男女都可以參加。
以民間載體留傳下來的漢戲,也是當地每年正月要演出的傳統戲劇節目,它類似于北方的京劇,表演時鑼鼓助興,京鼓伴奏,生、旦、凈、丑俱全,傳統劇目有《岳飛傳》、《斬美案》等。
三槐第
隆里古城中有龍王、所王、西王、魏王四支王姓,分別來自江西、安徽、山西,郡口均稱“三槐”王氏。龍王位于東門;所王居住南門上小街和西門張所街;西王居住人壽街和桂花街;魏王主要居住在赫門樓。其先祖王佑官至監察使員外郎。因其在庭中植三株槐樹,遂稱“三槐”王氏,明初“四王”到隆里所繁衍至今已24代,計600多年。三槐王氏乃隆里第一大姓。舊時,王姓居住的宅院多為徽派建筑風格的“窨子屋”現僅存10余棟。
錦屏隆里古城導游詞 篇3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我們美麗的七彩云南,很榮幸能認識大家,我是本次的導游小普,旁邊的是我的小伙伴小李,我們很榮幸能為大家導游。我們今日要去的地方呢是被譽為“高原姑蘇”、“東方威尼斯”的麗江古城,也許各位朋友可能會想,小普怎樣會口出狂言這樣夸贊麗江呢?其實呢我一點都沒有夸大,麗江古城就是因為玉泉水貫穿全城,又分為西河、中河、東河,在古城里再分成更多的支流走街過巷,穿墻過屋。街道自由布局,不求工整,主街傍河,小巷臨渠,清澈的泉水穿街流鎮,穿墻過屋。“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詩句是這個城市的真實寫照,所以那里雖然是云貴高原的小鎮,卻頗有江南水鄉的特色。
大研鎮
下頭我就先給大家說說麗江的歷史吧,麗江古城坐落在玉龍雪山下,四周青山環抱,城中碧水瀅瀅,宛如一方碧玉大硯,古時“硯”和“研”相通,于是明代土司將古城改名“大研”,寓意文脈昌盛,人杰地靈之意。
也許未來之麗江之前大家都聽說過麗江古城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這是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沒有城墻的古城,那為什么會沒有城墻呢,據說麗江世襲統治者都是姓木,筑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木氏土司因忌諱而不設城墻。
古城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歷代均為滇西北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和納西、汗、藏等個民族經濟文化交往的樞紐。中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寫到“宮室之麗,擬于王者”同時也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的重鎮。全城面積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萬,納西族16900人。
麗江古城在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那么到麗江我們游覽什么呢?
一、登高攬勝,可看古城形式。古城巧妙的利用了地形,西有獅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被西北而向東南,避開了雪山寒氣,接引東南暖風,占盡地利之便。
二、臨河就水,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為三,三分為九,再分成無數條水渠,潔凈而充滿靈氣。
三、走街入院,可觀古城建筑。古城建筑全為古樸院落居民,房屋建造簡潔、粗礦,而院落布置和房屋內部建筑豐富而細膩,構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四、入市過橋,可一覽全城布局。古城布局自由靈活,不拘一格,石橋、木橋、花鳥魚蟲、琴棋書畫、民風民俗,生發出無窮意趣,使古城獨具無窮樂趣。
古城入口
說話間我們已經來到古城入口了,我們面前的水車,有人說他是母子水車,也有人說它是情侶水車。怎樣就沒有看到城門呢?其實各位嘉賓是看不到的,這也是麗江古城的一奇,即看不到城門,也看不到城墻,因為古城根本沒有城墻和城門,因為納西族的頭領姓“木”,如果建了城墻和城門就變成了“困”字,所以古城沒有城墻,也沒有城門了。大家請看,這是__題詞“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照壁,端莊秀美。“三坊一照壁”是納西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往右是水龍柱。反映了當時古城土木結構建筑對防火的重視,這也算納西先民的智慧。這個是世界遺產紀念碑,標志是由圓圈與方框相連,表示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下頭我們就去古城游覽吧!
古城布局
各位嘉賓心目中必須有這樣一個問題,象這樣的古城在中國有的是,為什么這個高原上的偏僻的古城竟被評上呢?想要得到答案,各位嘉賓請隨小黎一同去游覽一翻。一條小巷、一戶人家,一不細心你就站在了一百年的歷史上了,這種感覺,在路上、在各個庭院中,您隨處都能感受到。所以這座古城不是因為拍戲或是故弄玄虛而建的,是一座真實的活著的古城,不信您看看腳下,您就會覺得比剛才走的路光滑多了,一塊塊的五花石板,象是有許多碎石沾在一齊,但它是一種麗江特有的樂角巖,采自周圍的山上,因為五顏六色,所以當地人稱五花石,人行馬踏,經過幾百年,磨得光滑透亮,雨水一流,詩意就在你腳下了,這條街就叫新華街。在街道兩旁,偶爾會看到一些人家門上貼有不一樣顏色的對聯,納西人有人仙逝,都要紀念三年,第一年白聯黑字,第二年綠聯黑字,第三年貼對聯,這是納西人對死去親人的懷念,經過一些林立的鋪面,清澈的河水,小橋垂柳便印入大家眼簾,而在各位都沒有見過的這么清澈的河邊看到了一排排的桌椅和一陣陣的音樂傳入耳中,這便是客人所謂的“洋人街”,但這條街上的鋪面并非洋人所開,那里的酒吧又書生氣的,有叛逆性的,有純生意性的,各人可各取所需。城市里的人到麗江“充電”的方便之處就是在
酒吧找感覺,尤其以外國人為多。有就有朋友,有小橋流水,只要不醉,人生是可找到一刻逍遙的。在經過酒吧街之后便看到了一座小石橋,因為早先在那里賣豌豆,所以稱為豌豆橋,橋西的小門樓便是科貢坊,科貢坊的名于坊后小巷,清朝嘉慶年間,巷內楊家有兩兄弟同時中舉,到道光年間,弟弟又中舉,此事是麗江人得意之事,官府為了表彰楊家,激勵來者,特立此坊。
站在那里向東望去,眼前一片開闊,這便是中心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廣阿場,占地約五畝,為什么叫四方街,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廣場的形狀很象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叫四方街,取“權鎮四方”之意,也有人說那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那么四方街為什么這樣有名呢?如果說我國北方又一條世界聞名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的話,我國南方也有一條被稱為“茶馬古道”的貿易通道,它是藏區以及麗江的馬匹、皮毛、藏藥等特產和南方的茶葉、絲綢、珠寶等商品的一條貿易通道,麗江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四方街則是這個重鎮的貿易中心,從古到今,四方街都是一和露天集市,這個集市從開始至今有三百年的歷史,要體會到四方街的一天才能領略到其中的奧妙,清晨,早起的人們開始買早點,是朦朦朧朧正在伸賴腰的四方街;午,買銅、買山貨、買小吃的商販組成繁榮的市面,這是精力旺盛的四方街;天剛黑,生意人回家了,又經過一次摩擦的五花石板還剩著人和陽光的余溫,在橋頭曬太陽的老人換成了孩童嬉戲,兩側酒吧又透出夜色的油光,這是化了妝的四方街;凌晨兩點左右,四方街人去街空,小巷深不測,僅有流水之聲高低起伏,這是素面朝天的麗江。接
下來讓我的小伙伴小李,繼續帶大家講解瀏覽!
古城民居
下頭我們前往“納西四合院”參觀!古城民間在廣泛吸收漢、白、藏等民族的建筑文化的同時,也把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和審美意識融于其中,構成許多具有納西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樣式。前后院一進數院的建筑形式,在門樓、前樓的設置,天井鋪地、六合門及其裝飾燈方面構成了濃郁的地方的色和民族特色。說到這我們走進去看看吧,那里的“四合五天井”就是東南西北四坊房屋,每相鄰兩坊之間有一個小天井,再加上中間的大天井共五個天井,所以叫“四合五天井”。著四坊房屋的樓上樓下都是想通的,所以也叫“走馬轉角樓”。
朋友們可能會問,納西民居哪一部分最具納西特色呢?那就是六合門和六合門上的窗芯-“四季博古”了。“四季博古”是納西語,翻譯過來意思是“福包四季”。體現納西民族對生活的厚望,這六合門,可裝可卸,方便靈活,開則為門,關則為窗,平時只開中間的兩扇,遇有紅白兩事、客人較多時,六扇門均可卸下來。窗芯在構圖上用名花異卉、吉鳥異獸和完美的典故,寄托納西人四季吉祥、福祿壽喜、耕讀傳家的完美意愿。
木府
各位朋友,大家有看過電視連續劇《木府風云》的吧?《木府風云》就是在木府內取景、拍攝的,想必大家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沉醉于麗江的美麗風光和風土人情里了。此刻就讓我們真真切切的去木府一覽究竟吧!
大家游了古城,游了四方街,如果說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那么,木府就是古城的心臟,也是麗江古城文化的“大觀園”了。納西族姓木的土司曾統治麗江470年,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共沿續了二十三代,建造了這被人稱為“麗江紫禁城”的木府。木氏土司對朝廷忠義不貳,曾多次得到皇帝的嘉獎,這忠義坊就是明朝的萬歷皇帝批準建造的,人稱“大理有名三塔寺,麗江有名石牌坊”。
大家請看,那里就是木府了。木府的整體構造,由東往西,就是我們剛剛看到的忠義坊,然后依次是眼前的大門,照壁,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過街樓,光碧樓、玉音樓、三清殿一字排開。
我們此刻看到的木府,是在1996年的七級地震后修建的。這是議事廳,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弘,是土司召見貴客的地方。看,議事廳的門梁上頭,高掛著三塊牌匾,都寫著“誠心報國”四個字,分別是明朝的洪武、永樂、嘉靖三位皇帝的褒獎。那么朝廷為什么如此倚重木氏呢這是因為,納西族生活在金沙江上游的江灣腹地,北有吐蕃,南有南詔大理。這兩大地方勢力常常成為中央王朝西南邊疆的不安定因素,所以納西族的向背舉足輕重。
這是萬卷樓,萬卷樓有三層,看,第二層沒有窗戶,從樓底看不出第二層,所以里面收藏了許多珍貴的書籍。簡單地說,這萬卷樓,一樓讀書,二樓藏書,三樓寫書,是一個書藏萬卷、書香滿屋的地方。此刻你們能夠進去自我參觀,請遵守館內秩序,書籍能看不能摸哦!萬卷樓后面便是護法殿。它是土司議家事之殿,那里除了擺放有木氏祖先的牌位外,還有長凳、棍棒等體罰的工具,一看就明白那里是木老爺動用家規家法、管教子女的地方了。看來很像平時我們所說的祠堂了。
過了護法殿,走過一條古代的過街天橋,這過街天橋可算是木氏土司因地制宜,以民為本的一個創造。這樣的設計,官民相安,互不干涉。讓我們登上木府的光碧樓。這是1:300的古城模型,在那里能夠清楚地看到古城和木府的全貌。這是玉龍橋,是古城的北入口,這是西河、中河、東河。有誰在古城中迷了路,那么,溯流而上就必須能走到玉龍橋。這些圖片表現了麗江豐厚的歷史文化和壯美的自然風光,請大家瀏覽。
大家再往前走,這便是玉音樓,一樓和樓前是土司歌舞宴樂的地方,二樓是供奉鳳詔鶴書的地方。大廳內有白沙壁畫的復制品。白沙壁畫是國家重點文物,它把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融合在一個畫面上,讓三種宗教同居一室。這種三教合一的做法,在別的地方是少見的。而在麗江,由于以木氏土司為代表的納西族是一個開放的民族,他們在文化上兼容并蓄,廣納博采。
過了玉音樓,就來到了木府中軸線上的最終一個建筑——三清殿。在那里能夠鳥瞰古城和木府,我們能夠看到徐霞客筆下的古城“居廬駢集,縈坡帶谷”,木府的“宮室之麗,擬于王者”了。
木府是一座輝煌的建筑藝術園林,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風采,同時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中的古樸粗獷。
游覽麗江古城,不應錯過還有納西古樂。納西古樂這一被國外稱為“在中國各地已經失傳的音樂”,它由《白沙細樂》和《麗江洞經音樂》兩部分組成。納西古樂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變化,構成了漢族和納西族音樂相融合的獨特風格,具有濃厚的民族民間色彩。住在麗江古城,夜晚最完美的安排莫過于去聆聽納西古樂了。
好的,游到那里,各位對古城可算是一飽眼福了,我們的旅途也要結束了。在這段歡樂的時光里,咱們瀏覽了享譽海內外,具有“中國的威尼斯”、“高原姑蘇”美稱的——麗江古城,多謝大家一路上對我和小普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大家的熱情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期望我們的服務能給大家留下一些完美的回憶。最終,我把祝福送給大家,我也衷心祝愿咱們能夠再次重逢,多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