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禮儀的主題演講(精選8篇)
關于禮儀的主題演講 篇1
個人禮儀是社會個體生活行為的規范和待人接物的準則。是個人外貌、外貌、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的個體調節。是個人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教育良心等精神內涵的外在表現。其核心是尊重他人,與人友好,內外一致。
我們今天提倡的個人禮儀是一種文明行為的標準,它在個人行為中的具體規定都是以高尚真誠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特征的。注重個人禮儀是社會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和友誼的表現,也是一種道德,是一個人的公共道德修養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眾所周知,“一個人的行為表明一個人的內心,但一個人的話說出一個人的內心”。如果一個人的個人禮儀不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共道德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個人品德修養和文化修養上,那就會適得其反。因為它不能在本質上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和友誼,不能真正打動和感染對方,增進他們的友誼,協調他們的關系。那些裝模作樣,附庸風雅,心中不敬的行為,或者說前兩種人的虛偽文明,虛偽溫柔的嘴臉,都屬于那些“超越了黃金寶藏,卻失去了黃金寶藏”的人,每個人都會嗤之以鼻。對個人來說,個人禮儀是文明行為的道德規范和標準;對于國家來說,個人禮儀是一種社會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是一個國家文化和傳統的象征,是治國安邦、教書育人的經典。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的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禮儀”,十分重視禮儀教育。歷代君主和圣賢都把禮儀作為一切的準繩,認為一切都要以禮治國,以禮施教。我們的祖先也有很多關于個人禮儀和社會文明的討論。比如《論語為政》說:“道為政,齊王誅,民不要臉;道是賢德,是謙謙謙君子。”大意是宣揚一種有政治權力的“道”,用刑法懲罰違反者。老百姓要的是不看行為對錯和榮辱如何逃避懲罰,以德揚“道”,以禮育人。老百姓知是非知榮辱,會自覺遵守。這清楚地表明,在古代,人們對個人禮儀產生的社會影響有了更深的理解。《天子》年,“禮與恥,國之四維”明確而直接地將“禮”列為建國四大精神要素之首,也顯示出其突出的社會作用。無數事實證明,個人禮儀對凈化和美化一個社會有著積極的作用。個人禮儀是一種具有強大約束力的道德力量,它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根據社會文明的要求,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摒棄不良習慣,最終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時代的儀式,從而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可以說,個人禮儀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可見,個人禮儀不僅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和是否受過教育的尺度,也是一個社會和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關于禮儀的主題演講 篇2
個人禮儀是社會個體的生活行為規范與待人處世的準則,是個人儀表、儀容、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個體規定,是個人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教養良知等精神內涵的外在表現。其核心是尊重他人,與人友善,表里如一,內外一致。
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個人禮儀是一種文明行為標準,其在個人行為方面的具體規定,無一不帶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尚而誠摯的特點。講究個人禮儀是社會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這也是一種德,是一個人的公共道德修養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行為心表,言為心聲”是眾所周知的,個人禮儀如果不以社會主義公德為基礎,以個人品格修養、文化素養為基礎,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勢必事與愿違。因為它無法從本質上表現出對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動對方,感染對方,增進彼此間的友誼,融洽彼此間的關系。那些故作姿態,附庸風雅而內心不懂禮,不知禮的行為,或人前人后兩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徑均屬“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者所為,眾人將對此嗤之以鼻。“誠于中則形于外”,對個人來說,個人禮儀是文明行為的道德規范與標準,就國家而論,個人禮儀乃屬一種社會文化,它是構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與傳統的象征,更是一國治國教民的經典。素有“禮儀之邦”美譽的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禮”,也極為重視禮儀教化。歷代君主、諸路圣賢均把禮儀視作是一切的準繩,認為一切應以禮為治,以禮為教。關于個人禮儀與社會文明的問題,我們的先人也有過不少的論述。如《論語·為政》中說:“道之以政,齊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王以禮,有恥且格。”其大意為:用政權推行一種“道”,并用刑律懲處違“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懲處而不看行為的對錯和榮辱,用德來推行“道”,以禮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對錯、榮辱,并會自覺地遵守之。這十分清楚地說明了在古代,人們對個人禮儀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就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禮儀謙恥,國之四維”,更明白、直接地將“禮”列為立國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見其突出的社會作用。無數事實證明了個人禮儀對一個社會的凈化與美化起著積極的作用。個人禮儀所形成的一種具有較強約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會成員能夠自覺按社會文明的要求,調整行為,唾棄陋習,最終將自己的言行納入符合時代之禮的軌道,以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可以說,個人禮儀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見,個人禮儀不僅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低和有無教養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關于禮儀的主題演講 篇3
我記得一句很好的話:今天輸了,不算失敗,因為明天還會再來。如果你輸了錢,你不是失敗者,因為生命的價值不在錢包里。如果你失去了禮貌,那將是徹底的失敗,因為你將沒有機會見證自我發光的未來。
什么是禮貌?禮貌是在路上遇到時的微笑,是學生遇到困難時的熱情幫助,是與人相處時的善意,是遇到老師時的提前問候,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對不起”,是有意識的把垃圾扔進垃圾箱的行為,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主動停止禮貌。
請聽一個我班上的真實故事。在數學課上,學生們正在認真計算習題。突然,他們只聽到我的同桌許錢文在說“啊”。學生們把目光轉向她,想看看發生了什么。原來她不小心把徐嘉航在他前桌買的新衣服上的圓珠筆尖劃了一下。徐嘉航看到自己的新衣服上標著一條長長的黑線,臉漲得通紅,眼看一場大戰即將爆發。這時,許對說道,“對不起,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你能原諒我嗎?下課我幫你洗。”徐嘉航憤怒地看著許和他的同學。所有人的目光似乎都在說:“原諒他!”徐嘉航想了一下,說:“沒關系,以后注意就好。就這樣,一句簡單的“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化解了同學之間的矛盾,這就是禮儀的魅力。
親愛的同學們,在今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除了考試分數的多少,我們還應該特別注意禮貌、良好習慣的培養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在我們完美的學校,還是有很多不禮貌的行為。同學們,不伸出手,怎么能無視飛向自己心滿意足的果皮紙屑呢?怎么能讓干凈的墻壁留下各種字跡和腳印,發出幸災樂禍的笑聲?怎么能在老朋友面前玩劍打劍,插隊搶?怎么能背著老師走出校門,走進網吧的游戲室,完全無視老師的感受?同學們,一個美麗的學校不僅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還需要你們的禮貌和我的舉止。
我們充滿渴望和活力,我們追求成長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靠近禮貌,表現禮貌,踐行禮貌,讓禮貌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伴隨我們一生。
關于禮儀的主題演講 篇4
禮儀是人類為了維持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遵守的最低道德標準。它是人們長期共同生活、相互作用而逐漸形成的,是由習俗、習慣、傳統固定下來的。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和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于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禮儀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禮儀教育已經成為道德實踐的重要材料。禮儀是人類為了維持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遵守的最低道德標準。它是人們長期共同生活、相互作用而逐漸形成的,是由習俗、習慣、傳統所固定的。
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和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于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禮貌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重要素材。禮儀教育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數據來看,有禮儀,有表情,有服飾,有談吐,有待人接物。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禮儀、待客禮儀、餐桌禮儀、禮品禮儀、禮貌交際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行為準則稱為禮儀,禮儀在言語和行動中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要注重禮儀,讓人們本著“尊重人、自律、中庸、真誠”的原則相互溝通,告別不禮貌的言行。禮儀、禮儀、禮貌信息豐富。
“禮貌和禮儀,和我一起成長”已經成為我們青少年成長階段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尊重人的原則;二、自律原則;第三是中庸之道,適可而止,掌握分寸;四、真誠原則,真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禮儀歷史的國家的公民,從小的角度來看,從小培養自我禮儀,有利于在以后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與他人保持和諧的關系,非常有利于人們的期待。從大的方面來看,在這個日益開放和全球化的時代,良好的禮儀可以使我們向世界各地的人展示我們中華民族的良好品德和精神面貌,幫助我們在未來與世界交流和貿易。
關于禮儀的主題演講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免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旁若無人地坐在公交車的老弱病殘席上;也許會聽到兩個高談闊論的時髦姑娘,如何興高采烈地發出不文明之聲;也許會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揚長而去的情況。
一個有高素質、有道德,懂禮儀的人,必定會引來旁人的贊許和祝福。在生活中,很多不經意間發生的事,足以反映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禮儀文化,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一個很小很小的動作。
“孔融讓梨”—— 一個大家再也熟悉不過的故事。四歲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為他懂得謙讓,懂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懂得使別人快樂。他雖然還是一個四歲的孩子,但是他的那種精神足以讓人敬佩一生。比那些滿腹經文,卻只懂得說不會做的大人要強上百倍。這件小事之所以會被后人所傳頌贊揚,就是因為四歲的孔融做到了道德禮儀。
文明禮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事情。生活處處有禮儀。在單位,在家中,在各種公共場所,都不要忘記禮儀。文明禮儀不是靠一個人遵守的,它靠的是我們大家,一個集體,只要人人都遵守禮儀,講道德,那么世界才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而一個不講文明禮儀的人,也將跟不上潮流,被社會所淘汰。 所以當我們站起來扶著老人坐下,我們的文明前進了一小步在學校,我們應該做到尊敬師長,認真聽講,和同學之間和睦相處。回到家應該孝敬父母,要懂得感恩。在一些公共場所應該講秩序、舉止文明、輕聲細語。我們還要愛護花草樹木,熱愛大自然,熱愛一切生命。
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把文明禮儀深深地刻在心中,爭做一個合格的小學生,成為一個新世紀的公民。
關于禮儀的主題演講 篇6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西游記》嗎?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學都喜歡看。《西游記》中,有一次豬八戒深山探路,見一村婦開口便道:“喂,胖婦人,前面這條路怎么走?”氣得村婦要用扁擔打他。后來孫悟空變做和尚上前施禮道:“這位大嫂有請了,前面是什么去處?”正是由于孫悟空的禮貌待人,這才得到村婦的指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出門問路,工作學習上少不了向人請教。有求與人,卻又不尊重別人,自然也就得不到別人的幫助。文明禮貌是人們相互幫助聯系的紐帶,是通向友好的橋梁。
記得有人說過:“人,一撇一捺,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要經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人,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在每一個答案的背后都有一個基點,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個文明的人。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早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
從前有一只小老鼠,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對別人很不禮貌。一次他去上學,一只蝸牛迎面走了過來,擋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兇巴巴地說:“小不點兒,滾開,別擋我的路!”小老鼠說著一腳踢了過去,把蝸牛踢得滾出去很遠。有一次,小老鼠到河邊喝水,覺得河里的一條小魚妨礙了他,于是,撿起一塊石頭就扔了過去。小魚受到襲擊,嚇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說:“知道我的厲害了吧!”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只小豬躺在路邊,就趾高氣昂地說:“誰給你這么大的膽子,竟敢擋住我的路!”說著,一腳踢了過去。“嘭”地一聲,小老鼠正好踢到小豬的腳上,小豬倒沒什么事,小老鼠卻“唉呦,唉呦”地叫了起來,原來他的腳腫起了一個大包。小豬站起來對小老鼠說:“你對別人傲慢無禮,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嘗到苦頭了吧!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小老鼠看著受傷的腳,羞愧地低下了頭。同學們,你們有過小老鼠這樣的舉動或心理嗎?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做這只粗魯的小老鼠哦。
我們要爭做文明之人,要會用文明語,做文明事。再簡單地講就是要懂禮貌,明事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如果不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就不能真正做一個快樂的人。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作為祖國花朵的我們,應帶好頭,做好文明的標兵。同學們,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校園,為了我們的家鄉龍泉;為了我們的社會,讓我們攜起手來,講文明、懂禮儀。我們一起來呼吁:
文明禮儀,人人有責。
文明禮儀,從我們做起。
愿文明禮儀之花四季常開,開遍千家萬戶,永駐你我心間!謝謝大家!
關于禮儀的主題演講 篇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在坐的各位嘉賓:
大家上/下午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讓文明禮儀之花處處盛開》。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出自《管子》里的一句格言。這不是危言聳聽。短短的十六個字,卻如十六字箴言,字字珠璣。它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禮義廉恥,不僅關乎一個民族的命運,更關乎整個社稷的安危。
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華夏,曾以禮儀著稱于世。忠孝節義,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禮義廉恥,是我們行事做人的基本準則。禮義可以興邦。漢文帝劉恒是個著名的孝子,對其母親薄氏更是孝悌有加。薄氏曾經生病三年,文帝晚上不合眼,不解衣帶,盡心服侍母親。母親喝的湯藥,不是自己親口嘗過,就不進獻給她。文帝的仁孝傳聞于天下。而他,更以德政治天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同樣,知恥而后勇,沒有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哪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雄闊氣勢?
有兩則報道不得不提:全國流通英語的新加坡,在公園里卻偏用中文書寫諸如“不準吸煙”、“不準隨地吐痰”、“不準亂仍紙屑”等文明標牌的原因;央視晚間新聞曾播出的國慶節后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令人觸目驚心。這些報道,毫無疑問都在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不文明不單單是個人的修養問題,它已經上升為一種國恥了!
是啊,讀了這樣的標語,聽著這樣的報道,得到這樣的評價,我們心里會怎么想?我們會有怎樣的觸動?我們還會心安理得無動于衷嗎?就因為平時不經意間的一舉手一投足,就因為我們認為是很平常很無所謂的一些細枝末節,就讓號稱“禮儀之邦”后裔的我們蒙羞!就讓現代文明遠離了我們一大步!就讓我們與社會公德、與傳統美德失之交臂、擦肩而過!!
過去,只要一提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每個中國人都會憤怒,都會奮起反抗,而如今,聽到外國友人對中國游客如此的“款待”,物質文明越來越令舉世矚目的我們,為何反而只剩感嘆,只剩慚愧,只剩臉紅心跳的份了呢?
很多單位的辦公樓前,常常會巍巍然佇立著這樣一面立柜式的大鏡子,上邊總會有那么幾行大字:“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每當走過這里,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湊上前去對著鏡子照照自己,瞅瞅自己的衣著,瞄瞄自己的發式,正正自己的衣冠,甚至會下意識地拂弄一下自己頗感得意的頭發。不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沒有理由不愛惜自己的羽毛,我們沒有理由不在乎自己的榮譽。
人類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類能通過后天的努力做到知書達理,明曉是非,懂禮儀。禮儀是需要學的,并不是先天就具備。學禮儀,方能見賢思齊,見不賢,方能自斂自省。孔子曾經說過: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我國明代著名思想家顏元也說過: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其實,文明只在一瞬間。現實生活中,何處沒有文明禮儀,何處沒有良好風尚的體現:大娘過馬路,是誰,爭先恐后地跑上前去小心攙扶?顛簸不止的大客車上,是誰,讓行動不便的孕婦一迭聲地說著感激不盡的話語?小區寧靜的月光下,是誰,讓溫馨伴著酣夢入眠,再不聞往昔那通宵徹夜的喧囂?又是誰,手里攥著一張皺巴巴的糖果紙,在經過幾個路口后,才把它丟進好不容易找到的垃圾箱?!
總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才是人間正道!文明,是人類社會最大的美德;文明,是衡量人類進步的標尺;文明,是人類奔向美好未來的直通車。文明是相互的,亞圣孟子有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換位思考,多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他人也會為你設身處地著想。一個家庭的幸福安寧,一個社會的和諧穩定,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曾經是真正的“禮儀之邦”,我們有著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史,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灌輸在每個華夏子民滾燙的血液之中,我們有什么理由玷污他們的圣明辜負他們的殷殷厚望呢?文明禮儀如此重要,如此不可或缺,那么,就讓文明禮儀之花處處盛開吧!就讓我們的傳統美德繼續發揚光大吧!我們崇尚社會公德,我們向往文明之光!我們堅信:有文明禮儀一路相伴,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幸福,我們的祖國會更加強大,我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謝謝大家!
關于禮儀的主題演講 篇8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做一個講文明的好少年》。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文明的風尚源遠流長。文明是尊重別人,更是尊重自己。文明是一種美德!有人說,從細微之處觀察人。當我走在馬路上,看到行人車輛遵守交通秩序的時候,我看到了文明;當我踏入校園,看到同學向老師敬禮問候的時候,我看到了文明;當父母善待老人的時候,我看到了文明;當同學們向貧困山區孩子捐款的時候,我也看到了文明……
還記得中央電視臺的一則公益廣告嗎?一個晨練的青年,一邊跑步鍛煉身體,一邊幫孩子拿下了不小心扔到了樹上的籃球,把路邊的垃圾扔到了垃圾箱,幫助一位費力上坡的三輪車老人推車,早晨跑了一條路,好事做了一條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了別人也快樂了自己。一個人如果不講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
在清朝的時候,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個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左右人生的寬度;我們不能預知明天,但可以利用今天;我們不能樣樣順利,但可以事事盡力;我們不能改變容貌,但可以展現笑容;我們不能選擇出身,但我們能選擇文明!我相信,經過我們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校園。讓文明之花在校園競相開放。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