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及其發展教學設計
第5課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一、教材分析:本課教材從兩個方面介紹了西方人文主義的起源: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后古代希臘產生的智者學派,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觀點,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與智者學派同時代的蘇格拉底更重視人的倫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諦。這些思想對后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關于“人是萬物的尺度”的關于人文主義精神的基本內涵。
識記理解蘇格拉底“知識即美德”這一觀點
2、過程與方法:情景分析法、比較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學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繼承古典文化
三、重點和重點
重點:智者學派、蘇格拉底。
難點:哲學觀點
四、學情分析
五、教學方法:情景分析法、比較法
六、課前準備:什么是人文主義思想?起源于何時?又是如何發展的?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 單元引言簡析:標題引出“人文主義”概念,起源于何時,如何發展的?
(三) 學習新課
一、智者學派
1、 智者學派:
(1)產生時間:(2)代表人物:(3)主要觀點(4)意義(5)明顯局限
二、蘇格拉底
1、人物:蘇格拉底
2、主要觀點:“美德即是知識”“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認識你自己”
“美德來源與教育”(知德合一)
3、 意義:
探究:蘇格拉底心目中完美的人應具備什么必要的素質?。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及其發展教學設計
《閱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學設計
之二
佚名
教學目標 :
一、 學會學習文章時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 了解體會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是有感情朗讀課文。
三、 體會《七子之歌――中國臺灣》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 導入 。文章的特點: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而發。
二、 學習《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1、 學生默讀,適當圈畫。
2、 討論:體會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哪些?設身處地;感情朗讀。
3、 復習前面學過的課文,用以上一種方法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 閱讀《七子之歌――中國臺灣》。
《草原》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通用17篇)
《草原》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 篇1
《草原》一課是一篇敘事散文。課文著重記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通過學習本課,要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通過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重點句子。
教學方法:針對高年級學生特點,用網絡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讀書自悟、悟中體情。
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授課人:趙婭巍
授課地點:網絡教室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大屏幕上播放草原的美麗景色,渲染氣氛。使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景,仿佛置身于美麗的草原。
文章是按照作者進入草原以后所經歷事情的順序來寫的。學生利用課件,自學文章的第一部分。此部分的課件中為學生提供了與文中重點語句所描述的情景相符的圖片,錄像等資料輔助學生的理解,把抽象的文字轉換成直觀的圖像,降低理解上的難度,讓學生充分感受草原的美。
本段內容首先講作者初次見到的草原景色。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沒有遮攔,格外開闊,空氣新鮮,使人感到特別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盡管一望無際,但是草原沒有污染,向遠處仍是那樣清清楚楚,沒有模糊的感覺。因為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所以在作者看來,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個長句子中,小丘舒緩柔美,沒有棱角,作者把綠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國畫,有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效。作者覺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一片翠綠,又濃又潤,像要流下來似的,流到云彩的邊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一句是講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的心情。“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是作者的想象,他把動物人格化了,在他看來,動物的靜立不動,似乎是在回味草原的無限樂趣。明寫“駿馬和大牛”,實寫作者被深深陶醉其中了。這個想象非常奇特,但又非常貼切自然。這一段描寫情景交融,文字雋永,令人回味無窮,使教學的重點,也是理解的難點。
九年級上冊《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教學設計(精選2篇)
九年級上冊《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世界古代文化在科技、文化、戲劇、建筑方面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2.過程與方法:通過歸納本課知識,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筑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筑的興趣,能根據自己的認識去欣賞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探究科學真理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荷馬史詩》《天方夜譚》、阿基米德及主要貢獻、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2.教學難點:掌握世界古代東西方建筑的主要特點。
三、教學策略
1.“預習導案—自主探究—自主歸納—小結提升—即時鞏固”的教學法。
2.讓學生動手搜集資料,探究學習,在動手、動口的過程中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筑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預習導案
知識點一:杰出的科學家
1.“eureka!尤里卡!”──“我找到啦!”“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不要動我的圓!”這句話是誰說的?他是哪里人?做出了哪些貢獻?
2.古代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誰?
知識點二:文學與戲劇
1.本課在文學與戲劇方面介紹了哪幾部名著?它們各屬于哪個古代文明?
2.你能說出下列著作各自記載了哪些生動的外國故事嗎?
3.你知道哪幾位古代希臘著名戲劇家及其作品呢?(可自主搜集資料。)
《草原》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通用15篇)
《草原》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 篇1
《草原》一課是一篇敘事散文。課文著重記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通過學習本課,要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通過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重點句子。
教學方法:針對高年級學生特點,用網絡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讀書自悟、悟中體情。
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授課人:趙婭巍
授課地點:網絡教室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大屏幕上播放草原的美麗景色,渲染氣氛。使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景,仿佛置身于美麗的草原。
文章是按照作者進入草原以后所經歷事情的順序來寫的。學生利用課件,自學文章的第一部分。此部分的課件中為學生提供了與文中重點語句所描述的情景相符的圖片,錄像等資料輔助學生的理解,把抽象的文字轉換成直觀的圖像,降低理解上的難度,讓學生充分感受草原的美。
本段內容首先講作者初次見到的草原景色。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沒有遮攔,格外開闊,空氣新鮮,使人感到特別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盡管一望無際,但是草原沒有污染,向遠處仍是那樣清清楚楚,沒有模糊的感覺。因為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所以在作者看來,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個長句子中,小丘舒緩柔美,沒有棱角,作者把綠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國畫,有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效。作者覺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一片翠綠,又濃又潤,像要流下來似的,流到云彩的邊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一句是講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的心情。“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是作者的想象,他把動物人格化了,在他看來,動物的靜立不動,似乎是在回味草原的無限樂趣。明寫“駿馬和大牛”,實寫作者被深深陶醉其中了。這個想象非常奇特,但又非常貼切自然。這一段描寫情景交融,文字雋永,令人回味無窮,使教學的重點,也是理解的難點。
年級思想品德第四課《走進青春 成長不煩惱》教學設計
年級思想品德第四課《走進青春 成長不煩惱》教學設計
案例描述:走進青春 成長不煩惱
背景介紹:“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陸續都將進入青春期。進入青春期,學生的身體發育加速,出現一系列生理變化,學生往往會因知識的缺乏、心理的羞怯、同學的說三道四等因素產生許多心理矛盾和困惑,如果這些心理矛盾和困惑不能消除,學生就會產生迷茫的心理,進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人際交往。因此希望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選自《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人教版)第四課《歡快的青春節拍》中的“走進青春 成長不煩惱”。)引導學生全面了解青春期帶來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及相關常識,從容面對青春期的變化,幫助學生消除因身體發育成熟而引起的心理障礙,培養健全的人格,使學生盡快適應初中生活,力求順利地度過青春期。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flash動畫】:播放動畫片《快樂星球》的插曲——flash動畫《小小少年》
【提問】:1、在剛才的動畫中,小小少年說太煩,他們煩什么呢?
2、同學們有沒有同樣的感受?
(播放動畫創設教學情境,動畫中的小小少年很煩惱:每天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父母沒完沒了的嘮叨,生活單調乏味,創設的情境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從動畫中小小少年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下子就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拉近了學生與課堂教學的距離,體現了新課程所提倡的課堂教學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理念。)
【師導】升入初中后,同學們進入了青春期,生理、心理都發生了變化,煩惱也隨之多起來,那么同學們能夠說說你們都有哪些煩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