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Men at their birth, are naturally good.
人生之初,稟性(本來)(都)是善良的,
解釋:
英語譯成漢語時,主語Men 與 at their birth 合起來一起譯,起狀語的作用;而 naturally 原為副詞起狀語的作用,倒變成了名詞作為主語來用。這種翻譯手法在翻譯技巧中稱為“轉換”Conversion。括號里的詞語(本來)(都)是為了符合目標語的行文習慣或譯出原文中隱藏的意思另加進去的。這稱為“增益”Amplification,也是一種重要的翻譯技巧。
Their natures are much the same; 他們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
their habits become widely different. (只是后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彼此的)理性才形成了差別。
解釋:括號內句子或詞語為“增益”。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If foolishly there is no teaching, the nature will deteriorate.
如果(對幼兒)不(嚴加)教育,(幼兒善良的)稟性就(將隨環境)改變(壞)。
The right way in teaching is to attach the utmost importance in thoroughness.
教育(一個人按照人的本性發展的)方法,貴在使他(專心致志),始終(努力上進)。
注意事項:
括號內的字句是在英語譯成漢語時常用的技巧,叫做增益(Amplification),是為了符合于漢語行文的習慣或表達出原文中隱藏的含義而增加的。在漢語譯為英語時也一樣可用。“貴”字是由(importance)轉換而來。“轉換”的技巧上文已提過,不再重復介紹。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Of old, the mother of Mencius chose a neighborhood
從前,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孟子能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學有專長),曾(三次)搬遷。
and when her child would not learn, she broke the shuttle from the loom.
孟子不努力學習,孟母就生氣地割斷(正在織布的)紗線,(以此教誡孟子只有日積月累地學習,方有進益。)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Tou of the Swallow Hills had the right method
(五代)竇禹鈞(教誨兒子)有良好的方法。
He taught five son, each of whom raised the family reputation.
他(所教導)的五個兒子,(學而優則仕,)美名遠揚(天下。)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To feed without teaching, is the father's fault.
( 生養了)子女(卻)不加以教誨,(這是)做父親的過錯。
To teach without severity, is the teacher's laziness.
教育(學生)不能因為(老師的)懶惰而不嚴格(要求。)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If the child does not learn, this is not as it should be.
少年兒童不(努力)學習,(從社會發展角度講)是不應該的。
講解:
括號里的內容是增益.This=從社會發展角度講If he does not learn while young, what will he be when old ? 如果一個人在年少的時候不讀書不學習,那么到老的時候還能有所作為嗎?
講解:在“while young”及“ when old ”之間省略了he is。這種翻譯技巧稱為“省略法”。在有些從句中可以省略句中的主語及be 動詞。在譯成另一種語言時往往把含義補回來。我們不妨可以“增益”一下。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If jade is not polished, it cannot become a thing of use.
美玉如果不(經過)雕刻打磨,就不可能變成(精美的)玉器。
解說:英語的詞序原先是“如果美玉……”,現譯為漢語詞序變為:“美玉如果”。在雙語對譯時把詞序重新安排調整,這種翻譯技巧叫做“詞序調整”(Inversion)。也是一種常見的翻譯技巧。調整的目的是為了更接近目標語的行文習慣,避免過分生硬。
If a man does not learn, he cannot know his duty towards his neigh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