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聲聲慢
借雁表忠貞。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所寫小序:“太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wǎng)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shí),號(hào)曰雁丘。時(shí)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自此成為千古名句。感動(dòng)了一輩又一輩人的句子竟源于一只雁。
雁足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shí)雁歸來”
得出結(jié)論:過雁象征離愁。
③此處詞人借雁抒發(fā)怎樣感情?
明確:孤寂與離愁。
小結(jié):詩人哀戚之際,南飛的大雁橫空而過,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繡水江邊時(shí)常見的那只呀?北來的鴻雁啊,家國可曾無恙?溪亭可免于戰(zhàn)火?耦花還那樣?jì)善G嗎?可南飛的雁群卻頭也不回地飛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獨(dú)自徘徊傷心。
⑷黃花——菊花已枯萎凋謝,殘花滿地,無人再去采摘
師:黃花是什么花?黃花象征什么?
明確:黃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黃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顏,更是愁上加愁。
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這兩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再無當(dāng)年“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這里,作者的感情已漸漸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補(bǔ)充:也有人這樣理解:“滿地黃花堆積”指菊花盛開而不是殘英滿地,“憔悴損”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而不是菊花枯萎凋謝。正因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花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dāng)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既寫出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杜秋娘所唱“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yuǎn)得多。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jià)百倍的蘭花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菊花作為意象在詩詞中主要有以下幾種象征意義。
隱士的象征——自從被陶潛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隱者也”。陶淵明《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正是體現(xiàn)了他對(duì)羨慕幽靜安逸生活的向往。東籬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tài),賦予菊花獨(dú)特的超凡脫俗的隱者風(fēng)范,菊花從此便有了隱士的靈性。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yīng)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dāng)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fēng)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金•元好問《摸魚兒》)——(借雁表忠貞。曾見一雁被殺,另一雁鳴不去投地而死)
⊙花開得盛:花凋謝在地。理解為花開之盛則是以樂景哀情反襯;理解為花凋謝在地則是以花喻人正襯,寫出詞人的凄苦憂愁。
斗士的象征——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黃巢了。“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bào)與桃花一處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在其帶有明顯寓意和傾向性的詩作里,菊花成了飽經(jīng)滄桑的勇敢堅(jiān)強(qiáng)的斗士,為民請(qǐng)命,替天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