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流程》的教學設計(精選2篇)
《認識流程》的教學設計 篇1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通用
技術(必修2)技術與設計2
第二單元 流程與設計
第一節 生活和生產中的流程
《認識流程》的教學設計
依據普通高中技術課程立足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倡導“做中學”和“學中做”,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為基礎,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讓每個學習者通過觀察、調查、試驗、操作體驗等活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獲得技術能力,形成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設計中,注意聯系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自經歷,利用“做中學”和“學中做”,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掌握重、難點知識,完成教學任務。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第二單元“流程與設計”第一節“生活和生產中的流程”,認識流程是本單元最為關鍵的部分,,是后面將要學習生產與流程、生活與流程、流程的設計等知識的基礎,也為學習掌握流程優化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時序和環節的概念,掌握流程的含義,并學會閱讀簡單的流程圖。
。2)、能力目標
學會用文字、表格、圖示等方式表達流程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僮寣W生參與課堂親身經歷活動,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②通過流程中時序的學習,培養學生優化組合的意識。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流程中環節和時序的概念,掌握流程的含義。
難點:描述簡單的流程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接觸過簡單的流程操作,對流程的理解只認為是做一件事情的順序,這樣的理解不夠準確,對如何表達流程還不清晰。為了使學生準確的理解流程的含義,學會表達流程,本節課力求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比較、分析、歸納理解流程的含義,掌握流程的表達。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題教學法、活動教學法
四、學習方式:
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比較歸納、自主合作探究、動手操作。
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六、教學流程圖:
激情導入
探究新知
課外延伸
學習和掌握
流程的表達
實踐應用
鞏固提升
及時應用
(一展伸手)手)
認識和
學習流程
課堂小結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用宋丹丹的小品《大象裝冰箱》 分幾步?(引入課題)
。ㄔO計意圖:目的是引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關注和興趣,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師:出示課題:生產和生活中的流程—認識流程
師:(幻燈)展示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流程的含義,以及流程中的時序和環節的含義,并學會閱讀簡單的流程圖。
能力目標
學會用文字、表格、圖示等方式表達流程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賲⑴c課堂親身經歷活動,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谕ㄟ^流程中時序的學習,培養學生優化組合的意識。
二、探究新知
。ㄒ唬、認識和學習流程
環節1:
1、師:播放神六飛天的視頻
生:觀看、分析、記錄神六飛天的過程:
師:根據學生的分析、記錄,板書神六飛天的過程:(點火、發射升空、進入軌道、在軌道中運行、離開軌道、回到地球)
2、師:課件展示
xx年男子足球世界杯淘汰賽階段的比賽結構圖
生:觀看,同桌互相議一議劃分出過程,上臺板書過程。(八分之一過程、四分之一過程、二分之一過程、決賽)
3、 對實例的分析
上面我們舉的例子,看起來相距甚遠,一個是和科學有關的,一個是和生活有關的,但是這兩個過程卻有兩個相同點,請同學門找一找,它們有哪兩點是相同的?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并反饋討論結果
(組一)全部過程,可以分解 成若干個小過程,每個過程,都有明確的任務
師:評價:引導小過程還能稱為什么呢?(引出環節)講解環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依據問題性質的不同和不同人的理解,環節的劃分可能會有所不同。環節中又可包含若干可以分解的、目標更具體的事項。(環節的可分解性)
。ńM二)多個環節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完成工作
師|:引導時間順序簡稱為什么呢?(引出時序)
提問:時序能否顛倒呢?
學生:同桌說一說,并舉例說明。
師:同學們說得很精彩,環節和時序你們掌握了,哪位同學能根據上面的事例分析概括出流程的含義?(出示流程的含義)并做簡單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流程的含義。
。ㄔO計意圖:通過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獲得新知,以此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節2、及時應用(一展伸手)
根據你的理解,選擇1---2個說明其基本流程(視頻展示如下)
1、 旅游圖片
2、 包鉸子圖片
3、 北京吉祥物
(設計意圖:通過一展伸手,主要是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品質,促進學生廣泛參與,合作交流,形成積極學習的氛圍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學習和掌握流程的表達
環節1、學習流程表達的方式
1、 復習回顧
學生:回顧《技術與設計1》中設計的一般過程
師:出示 發現與明確問題——制定設計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優化方案——編制產品說明書
2、 回想
在生活、生產、學習中所見到的流程表達方式有哪些?并舉例說明
3、 流程圖的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文字的表達、表格表達、圖片表達、模型表達、動畫演示等
文字的表達:工序、會議程序
表格表達:列車時間刻表
圖示表達:公交車的線路圖、公用游覽線路圖
程序圖表達:計算機程序
……
……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技術與設計1》中設計的一般過程,通過舊知引新知,引出最簡單、最常見的方框流程圖,接著讓學生回想所見到的流程表達方式,通過典型事例的思考和分析,以達到對教學難點的突破,使學生掌握和理解“流程的表達方式!保
環節2、實踐應用,鞏固提升
用恰當的流程表達方式,描述你所理解的下列活動的流程。
1、郵寄一封信給遠方的朋友,信件從寄出到對方收到的流程。
2、高一新生入學注冊的流程。
3、在銀行存取款的流程。
4、野炊活動的工作流程設計
5、煎雞蛋的流程
生:小組合作,用恰當的形式表達上述流程并反饋交流合作學習的成果
師:(投影儀)打出學生學習的成果和學生一起點評
。ㄔO計意圖:鞏固提升,對所學知識的檢驗是否掌握,上列流程選用學生生活周圍的事例,貼近生活,易于理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引導學生明白,“學有所用、學有致用”的道理,激發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的關注和興趣)
三、課堂小結
師:出示板書設計,讓學生歸納、總結說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四、課外延伸
出示:本田廣告,(要求:學生分析寫出流程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公開課材料
《認 識 流 程》
教學設計
單位:青銅峽市一中
姓名:文 桂 紅
《認識流程》的教學設計 篇2
第二章:流程與設計
第一節:認識流程
[問題引入]對于“流程”這個詞,大家可能不會像“結構”那樣熟悉,不知同學們能不能憑直覺說一說你們對“流程”的理解?
為了說明什么是流程,我們先來看兩個實例。
一、兩個實例
1.照片的沖印
僅管目前數碼照相機已經非常流行,但傳統的模擬照相仍然占有很大的份量。為什么?一是因為原來的模擬相機已經大量存在,二是電腦的普及還有一個過程。你們知道模擬感光相片是怎樣沖印出來的嗎?
沖印照片有如下的過程:
。1)將潛影變為顯影——顯影。裝入相機的膠卷經過拍照曝光后,得到的是“潛影”。這種潛影不經過化學處理,是看不出影像來的。由此,首先需要將潛影片泡在“顯影液”里,經過一段時間后,被拍照的影像才能在膠片上顯現出來。這個過程,通常叫做“顯影”。
。2)將顯現的影像固定——定影。經過顯影的膠片,還不能用來印制照片,因為這種膠片的影像容易被摸掉,不能保存。由此,要將顯影后的膠片放在定影液中浸泡一定時間后,才能用于照片的洗印。
以上兩個過程,合起來稱為沖片。它的作用是將感光膠片變為底片。
。3)從底片洗印出照片——印相。首先將感光紙通過底片進行曝光,再經過顯影和定影處理,就了得到照片。
2.土豆的種植過程
土豆,學名馬鈴薯,土豆通常是用它的地下塊莖來繁殖的。在每個馬鈴薯上都生長有許多個凹坑,俗稱為芽坑,當條件合適時,這些芽坑內就會長出小芽來。人們用刀將一個馬鈴薯切成很多塊,每一塊上保留一個芽坑。這樣的一小塊,就是馬鈴薯的一顆種子。俗稱“土豆栽子”。
種植土豆的第一個程序就是切出“土豆栽子”,這個程序叫做切種。
1.切種——準備“土豆栽子”。
2.布種。
先將疏松的土地“起好垅”,再在每條垅上按植株要求的距離(株距),挖小坑,然后逐個將“土豆栽子”放入小坑內,這就是“布種”。
3.掩種。這個過程的主要內容是,用就近的土將土豆種蓋上,并輕輕將其壓實。其目的是不讓種子受到傷害,還可以保護未出土的嫩芽。
二、流程的涵義
1.對實例的分析:
上面我們舉的兩個例子,看起來相距甚遠,一個是和化學有關的技術,一個是農業技術,但是,這兩個過程卻有著兩個相同點,請同學們找一找,它們有哪兩點是相同的?
(首先,它們的全部過程,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小的過程,每個小過程,都有明確的任務。這些小的過程,我們叫它們為“環節”。比如顯影環節,定影環節,切種環節等。
其次,我們看到,在過程的進行中,各環節都按時間順序先后完成,不完成前一個環節,就不能進行下一個環節,這種時間順序,我們稱為“時序”。)
小結1:環節:分法不一性,可分解性。
練習:請同學們想想,還有哪些時序是不可顛倒的?
如:世界杯足球賽,小組賽->8分一->4分一->半決賽->決賽
時序,除了這種不可顛倒的以外,還有一種是可顛倒的,也就是說,幾個環節的出現,誰先誰后都可以,都沒影響。例如:我們將完成作業看成一個過程,那么完成第一題是一個環節,完成第二題又是一個環節,------,當所有的環節完成,也就是完成了所有的題目。那么,這些環節的出現沒有必須的先后順序,也就是說,先完成哪一道題目都可以。
練習:請同學們舉例,還那哪些時序是可顛倒的?
如:段考要考9科,每考一科看成一個環節,先考哪一科沒有一定的先后順序,由學校安排,這種時序是可顛倒的。
練習:請同學們舉例,還那哪些時序是可同時進行的?
如:一邊聽音樂一邊看報紙
小結2:時序:可顛倒、不可顛倒、可同時進行
2.流程的涵義
在對上面的實例進行分析之后,我們發現,很多過程都有這種共同點,由此,我們就把“具有若干環節,且各環節是按時間順序先后完成的過程”叫做流程。
3.為什么要研究流程?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和研究流程?這是因為在日常的生活、生產和工作、學習中,我們會遇到后多的流程問題,而流程又是和時間、目的直接相關的。如何以較短的時間去完成一項工作,顯然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結果;同時,流程又是由環節組成的,不同環節又有其自身的任務,怎樣改進環節,提高質量,又我們應該追求的。也就是說,學習和研究環節的目的是,提高效率,提高質量。我們舉一個學習的例子。
1)當你拿到一道一元二次方程題目 ax²+bx+c=0 時,你首先做的事是什么?如果你沒有流程的觀念,就會盲目地尋求解法。其實你首先應該做的事是用“判別式”δ=b²-4ac,來判斷方程的解。即:當 δ=0時,知道它有相同的兩個實數解;當δ>0時,有相異兩個實數解;當δ<0時,方程無實數解。有了這樣的判斷之后,你解起來就會很有目的,方法也就出來了。
2)又比如,早上起來,你有三件事必須做:晨練、早餐、洗漱,如果從有益于健康及提高效果的角度出發,這三個環節應該怎樣安排?可以肯定,早餐必須放到最后,晨練放到最前面。
由此可以看到,流程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和我們的生活、學習以及生產直接相關。
如果再把“流程”和“程序”聯系起來,那流程的意義就更重要了。在漢語中,事件進行的過程叫程序,事件進行的先后順序叫程序,計算機的控制編碼也叫程序,這些程序其實都和流程相通,因此,如何安排事件的過程,都得了解流程。當然,我們最主要的著眼點還是因為流程是技術活動的核心要素來學習和研究流程的。
三、流程的表達
教材p42列舉了常用流程的表達方式,請同學們自己閱讀教材,并歸納出有哪些表達方法。并各自再舉出一個實例。
文字表達:工序、會議程序。(優:清楚,明確。缺點:煩瑣。)
表格表達:課程表、列車時刻表等。(優:簡單,明了;缺:只能描述簡單的、線性的流程。)
圖示表達:公交車的線路圖、公園游覽線路圖等。
程序圖表達:計算機編程。
結構圖表達:比賽程序(世界杯)。
四、生產中的流程
生產活動是技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份,而流程又是技術活動的核心要素,因此,流程對生產活動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在工農業生產中,是根據什么來組織生產呢?在技術與設計1中,我們已經知道,工廠中的加工活動,都是根據工序來進行的,工序實際就是一個流程的文字表達。所以,流程就是企業管理、生產組織的依據。在工農業生產中,有各式各樣的流程,比如,加工流程、裝配流程、包裝流程、檢驗流程、原料采購流程、產品倉儲流程、銷售流程等等,教材p45列舉的軟皮椅的生產流程,請同學們看看教材。生產中的這些流程,都是一種物質資料的流動:原材料——零件——部件——產品——商品,物質資料的這種流動稱為“物流”。
“物流”是近年來受到高度重視的一門知識。什么是物流?簡單地說,物流就是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到需求者之間的一種物理性流動。這種流動,是一種創造價值的流動。也就是說,生產中的流程是一個增值的過程。這種增值,主要是創造“時間價值”和“場所價值”。
時間價值:
時間價值的獲得有以下幾種方式:
。1) 縮短時間創造價值。縮短物流時間,可獲得多方面的好處,如減少物流損失,降低物流消耗,增加物的周轉,節約資金等。馬克思從資本角度早就指出過:“流通時間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資本的職能就越大,資本的生產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這里,馬克思所講的流通時間完全可以理解為物流時間,因為物流周期的結束是資本周轉的前提條件。這個時間越短,資本周轉越快,表現出資本的較高增殖速度。現代物流學著重研究的一個課題,就是如何采取技術的、管理的、系統的等等方法來盡量縮短物流的時間,從而取得高的時間價值。這也是我們學習和研究流程的價值之一。
。2) 彌補時間差創造價值。
需要和供給普遍地存在著時間性差。
例如: 糧食生產有嚴格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即使人類已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創造人工條件使糧食種植不受季節影響,但周期性仍是改變不了的。這就決定了糧食的集中產出(一般是在秋天收獲糧食),但是人們的消費是一年365天,天天有所需求,因而供給和需求之間出現時間差。
又比如,水泥工廠、鋼鐵廠一旦點火,生產就必須連續進行,每時、每天都在生產產品,但是其消費卻帶有一定時間隔的集中性。也就是說,有時需要很多,有時又不需要。
再比如,凌晨磨制的鮮豆漿只能在上午出售;前日采摘的菜、果只能在次日上市等等,都說明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時間差,可以說這是一種普通的客觀存在。
如果彌補了這個時間差,商品就能取得自身最高價值,就能獲得十分理想的效益。但是商品本身是不會自動彌合這個時間差的,如果沒有有效的方法,集中生產出的糧食除了當時的少量消耗外,就會損壞掉、腐爛掉,而在非產出時間,人們就會找不到糧食吃;如果沒有有效的方法,集中施工季節就會出現水泥供給不足,造成停工待料,而其他不消費季節生產出的水泥便不會無處可放,最終損失掉。由此就必須安排“倉儲流程”和“保鮮流程”。 用以彌補,或者改變這種時間差,以實現其“時間價值”。
(3)延長時間差創造價值。前面說的“加速物流速度,縮短物流時間”這一規律,以盡量縮小時間差來創造價值,這是從普遍意義上來說的。 但是,在某些具體情況下也存在人為地能動地延長物流時間來創造價值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待價而沽”。當然,一般來講,這是一種特例,不是普遍的規律現象。
場所價值:
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往往處于不同的場所,也就是說,“物”從供給者到需求者之間有一段空間差,由于改變這一場所的差別,創造的價值叫做“場所價值”。
物流創造場所價值是由現代社會產業結構、社會分工所決定的。“場所價值”的獲得有以下幾種具體形式:
。1)從集中生產場所流入分散需求場所創造價值,F代化大生產的特點之一,往往是通過集中的、大規模的生產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在一個小范圍集中生產的產品可以覆蓋大面積的需求地區,有時甚至可覆蓋一個國家乃至若干國家。通過物流將產品從集中生產的低價位區轉移到分散于各處的高價位區有時可以獲得很高的利益。例如,現代生產中鋼鐵、水泥、煤炭等原材料生產往往以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噸的大量生產密集在一個地區,汽車生產有時也可達百萬輛以上,這些產品、車輛都需通過物流流入分散需求地區,物流的“場所價值”也依此決定。
(2) 從分散生產場所流入集中需求場所創造價值。和上面一種情況相反的情況在現代社會中也不少見,例如糧食是在一畝地一畝地上分散生產出來的,而一個大城市的需求卻相對大規模集中,一個大汽車廠的零配件生產也分布得非常廣,但卻集中在一個大廠中裝配,這也形成了分散生產和集中需求,物流便依此取得了場所價值。
(3) 從甲地生產流入乙地需求創造場所價值,F代社會中供應與需求的空間差比比皆是,十分普遍,除了大生產所決定之外,有不少是自然地理和社會發展因素決定的,例如農村生產糧食、蔬菜而異地于城市消費,南方生產荔枝而異地于各地消費,北方生產高粱而異地于各地消費等等,F代人每日消費的物品幾乎都是相距一定距離甚至十分遙遠的地方生產的。這么復雜交錯的供給與需求的空間差都是靠科學合理地安排物質資料的流程來彌合的,同時也就創造了商品更高的價值。
應該指出的是,“物流”和“流程”并不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在在生產中的某些階段上,它們是可以相融的。
[練習]:
1、下面關于流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c )
a、在生產活動中,針對各種不同的生產過程和工藝要求,往往會有響應的流程。
b、流程有幾個或多個環節組成。
c、流程中各個環節出現的時間順序是不能改變的。
d、流程是指若干環節隨著時間變化,依序完成的進程流。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