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聯考題匯編文學作品類
佛家曾有“一切有情,眾生平等”之說。其實人生一世與世上其它生靈的一生就其過程來講,并無二致。人若托生是國色天香,魏紫姚黃,時時遭人羨慕當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盡如人意,在這個世界之上,高官厚祿的幸運者終歸是極少數,多數人不論從事什么職業,努力的結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當然不喜歡貧窮,現今社會,一個終身懷有衣食之憂的人是很難成就事業的。但是我也從不企盼錦衣玉食,大富大貴,憑組織的培養,個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歡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無憂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給他換一個溫室環境,怕還真是難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長,開花的,也恰恰是這苦寒,才使她蓄滿了成長的動力。苦寒之于梅,何嘗不是一份財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樣,心想事成,萬事順遂,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難同樣是人生的必含內容。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同樣是一筆特殊的財富,它來之不易,自然也不會輕易喪失。梅是在病態的環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變這種生存環境,糾正這種不公,討還個正確的說法呢?這也許是永遠做不到的事情。對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態度,正是這種承受,才使得她在萬花叢中始終能獨樹一幟!人若失去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達觀的心態,還會有生存的信念嗎?(選自《人民日報》,略有改動)
16.文章第一段寫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獨特個性及其植梅放鶴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 “品逸如梅”,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脫俗,如一樹傲然的梅花,獨樹眾香國。他又喜愛梅,人
品襯梅品,為后文頌梅張本(或作鋪墊)。
17.“我委實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從文中看,作者汲取了哪些教益?
答案 (1)梅花無怨無悔傲雪凌霜的品格,給我戰勝挫折,擺脫磨難與不幸的勇氣(信念)。
(2)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且不會輕易喪失。
(3)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人應當具備承受的能力和達觀的心態,進而產生堅強生存的信念。
18.作者說“梅花在中國文化中得寵,說來說去還是文人的筆力所致”的依據是什么? 請根據第二段文意,分條列舉回答。
答案 (1)中國的文人往往自詡為以天下為己任,自視甚高,而梅花的韻致高格、清雅幽香與他們寄寓的
志向一致,因而大加贊賞。
(2)文人中的那些正人君子、賢達官宦,往往懷才不遇,或是屢遭貶謫,處境危惡,而梅花盛開于惡劣環境
之中,清香如故,兩者暗合,因此,古仁人常以生花妙筆,用梅花比擬自己的意志和胸懷。
(3)中國文人將自身淡泊、孤高的個性賦予了梅,因而著筆渲染且廣為傳播。(意思對即可)
19.作者引用佛家語“一切有情,眾生平等”是為了表達怎樣的觀點?結合本文,談談自己對這一觀點的認識。
答案 (1)人生一世與世上其它生靈的一生就其過程來講,并無二致。
(2)認識參考示例:世界上的眾多生靈沒有選擇生存環境的權利,有的是國色天香,魏紫姚黃,讓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