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考點闡釋講義2
尾聯寫臨別之時的頻來之約,充分表現了詩人與農家心會神契、親密無間的友情,以及對農村生活的熱愛。詩人為日后的再訪勾畫了如詩如畫的優(yōu)美動人的境界:月色下,詩人乘興手拄拐杖,踏著月光,悠閑地微笑著漫步而來,在鄉(xiāng)村夜晚的一片靜謐中,輕輕地敲響了農家的柴門……
其次,這些詩歌往往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
宋人翁卷的《鄉(xiāng)村四月》,就描寫了江南農村初夏的美麗風光: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詩的前兩句寫初夏農村的自然景象。詩人以樹木蔥郁的“綠遍”來寫“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滿”來寫“川”,對比之色鮮明,呈現出初夏山水的精神,為人們展示了一幅壯闊秀美、明麗動人的山水圖景。次句“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一方面形象地描繪出初夏時節(jié)江南地區(qū)如煙似霧、迷蒙一片的毛毛細雨,一方面又為我們傳來了“田家候之,以興農事”的子規(guī)鳥的鳴啼聲,巧妙地烘托了農忙季節(jié)的到來。
詩的三、四兩句寫農事的繁忙。“鄉(xiāng)村四月”點明時間和地域,為前兩句的寫景畫龍點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啟下之妙。“閑人少”三字,概括了農家忙碌的情景。末句“才了蠶桑又插田”又進一步補足此意,突出了農事的繁忙緊張和農家的辛勤勞苦。“才”與“又”前后連結,緊張繁忙不言自明。同時,“蠶桑”與首句的“綠遍山原”相呼應;“插田”與首句“白滿川”相映照,挑明了河水漲滿、水田汪洋、田水映著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詩作前后照應,看似平淡,實則精心結撰而成。
第三,在藝術風格上,這些詩大多具有質樸清新的特點。
最能體現這種風格的要數辛棄疾描寫江西東部農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
《清平樂》: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首詞構思巧妙,頗為新穎。茅檐、小溪、青草,這本是農村司空見慣的一般化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就顯得格外清新優(yōu)美。這是寫景。在寫人方面,寫一對翁媼,身邊有大、中、小三子。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鳥籠,小兒臥剝蓮蓬,尤其是“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把小兒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調皮玩耍,溪頭臥剝蓮蓬吃的神情寫得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臥”字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活躍紙上,可謂神來一筆。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jié)安排,就把充滿著一片生機、和平寧靜、樸素安定的農村生活景象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真是詩情畫意,清新悅耳。這樣的構思,不僅頗為巧妙,而且色彩也顯得和諧而鮮明,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4:思婦閨情詩
所謂思婦閨情詩,指的是以閨中思婦的情懷或愁緒為主要寫作內容的詩歌。這些詩歌思想內容不是很高,但在藝術技巧上卻很值得我們去探討。在傳統的思婦閨情題材中,又有三種情況。
一是抒發(fā)別離苦情的。五代詞人李璟的《攤破浣溪沙》堪為這方面的代表:
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韻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