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題解題方法講練
1.整體鑒賞:抓住詩眼、知人論世、推己及人
(一) 把握內容(寫什么內容):寫登山觀海的寬闊雄偉的景象
(二)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表現了曹操壯闊的胸襟、叱咤風云的氣概和宏遠的政治抱負。
(三)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辭手法:互文、夸張
表達方式:虛實結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現手法:照應、正襯、反襯
例2
使至塞上 (唐)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戶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故鄉水;詩人自己)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懷念故鄉,熱愛故鄉。“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常用它來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
2、 尾聯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業的心情,這個典故隱含在 燕然 兩個字中。
3、 頸聯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圓”準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柔和溫暖。
①簡介
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歲的李白離開四川老家,沿長江東下,開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長途游歷。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駛去。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②簡介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西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尉,察訪軍情。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于赴邊途中。
注:燕然:本是地名,即愛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國境內,因為東漢將軍竇憲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記功,所以后來以“燕然勒石“作為保衛祖國、立功邊疆”的代稱。
例3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把握內容 (寫什么內容)寫作者面對美景懷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 (抒什么感情)抒發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把握技巧 (用什么方法)用了設問、比喻手法。
1、 請分析詞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國”、“雕欄玉砌”、“朱顏改”的含義。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為失國之君的李煜無心欣賞,討厭它的無盡無休。
往事:是指昔日尊貴的帝王生活。
故國:“故國”是指已滅亡的南唐。
雕欄玉砌:“雕欄玉砌”指代舊日的宮殿,用宮殿概括一切繁華美富的東西。
朱顏改:語含雙關,概括一切過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為什么“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兩句倍受人稱道?
答:這兩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設問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愁的彌漫、深濃、綿長,表現了詞人內心無盡的哀傷,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簡介:作者李煜曾經是顯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詞時已是北宋的階下囚,因而詞中充溢著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兩句以春水喻愁思廣為傳頌,此詞也因此被喻為“詞中之帝”。李煜在他41歲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為詞中明言“故國”、“雕欄玉砌”,宋太宗聞知后,覺得他有故國之思,賜牽機藥毒死他。因此,這詞便成了李煜的絕筆。結尾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