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熱點:基礎知識備考實用糾錯
易錯6 混淆形近字
易錯分析:有的形近字讀音不同,因此讀準字音,往往就能迅速確定這些字的字形。這些字在實際書寫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如讀準“奴顏婢(bì)膝”,就不會誤寫成“奴顏卑(bēi)膝”;讀準“火中取栗(lì)”,就不會誤寫成“火中取粟(sù)”;讀準“病入膏肓(huānɡ)”,就不會誤寫成“病入膏盲(mánɡ)”。還有許多漢字,孤立地記憶,常常比較困難,但如果將其同與之形似的或意思相關的字或詞聯系在一起,往往就能準確記憶。如這樣記“澡噪躁燥”:“澡”對“噪”、“躁”、“燥”說,你們一個開口就叫,噪音;一個跺腳就跳,暴躁;一個總用火烤,干燥,實在受不了啦,我得用水沖沖,洗澡去嘍!
易錯7 混淆音近字和同音字
易錯分析:對詞義理解不到位時造成混淆音近字和同音字的原因。作為音形義的統一體,漢字在生活中一般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所以要正字,就應該做到字不離詞,以義正字。如“一籌莫展”中的“籌”是“計策、辦法”的意思,不能寫成“愁”;“察言觀色”中的“言”是“語言”的意思,不能寫成“顏”。同時,現代漢語中有不少聯合式的詞語,可根據對對應位置字形的辨析確定字形。如“披星戴月”,從“披”就會自然聯想出“戴月”而非“帶月”;“山清水秀”,與“秀”對應的只能是形容詞詞性的“清”。
易錯8 混淆近義字
易錯分析:辨不清具體詞語中關鍵字與別字在意義上的細微差別,是造成混淆近義字的原因。有些漢字,特別是一些讀音和意義都相近的詞語中的特定的字,必須結合具體語言環境才能確定。如“溝通”與“勾通”,在表示貶義的語境中,只能用偏重勾結相通意思的“勾通”;在沒有貶義的語境中,則要用中性詞“溝通”。又如在“為了偵察敵情,他們化妝成回娘家的新婚小夫妻”這句話中,“化妝”應改為“化裝”。
易錯9 受前后偏旁的干擾導致失誤
易錯分析:要向生活學習,巧辨字形。有些字,只要結合生活常理就可以作出判斷了。如“嘔心瀝血”,如果寫成“漚心”,豈不滿肚子“壞水”,又怎么能為事業、工作等費盡心思?又如“異口同聲”,如果是“一口”,那么與誰“同聲”?學問即生活,用心體味,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另外,有些詞語,特別是成語,其形成與特定的典故有關,了解其來源,就能準確判定字形。如“墨守成規”中的“墨”原指墨子,不能寫成“默”。
易錯10 實詞詞義把握不準
易錯分析:從構成近義詞的語素及近義詞的結構方式來分析,可以找出近義詞之間在意義上的細微差別。如從“測”與“控”這兩個語素可以推知“監測”側重于數據,“監控”側重于事物的發展態勢;從“賴”有“依靠”意可見,“信賴”比“相信”在程度上更深;“囊括”和“包括”都是偏正結構的合成詞,從“囊”的“像袋子一樣”的意思可見,其范圍比“包括”范圍大。
易錯11 實詞色彩不當
易錯分析:把握不準感情色彩或語體色彩是造成實詞色彩不當的原因。詞語在長期的使用中有其約定俗成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違背了這種“約定俗成”,就違背了語言規范。如“大肆”、“充斥”都是貶義詞;“商量”是口語用語等。每一個句子都會給我們提供一個特定的語境,每一個語境都具有自身的語體色彩,并寄寓著作者特定的情感色彩,作者或褒揚什么,或貶斥什么。所以,在用詞時就要有所講究:書面語境一般不用口語,口語語境一般不用書面語;褒義語境一般不用貶義詞,貶義語境一般不用褒義詞。這要求我們:首先,從認知的角度把握特定詞語的語體色彩和感情色彩;其次,我們要讀懂句子并理解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