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
【注】 ①金勒:金飾的帶嚼子的馬籠頭,這里借指騎馬者。
6.下列選項中關于“籪橋”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籪橋”是與漁人用蘆蒿、竹竿等編連起來捕魚蝦的“籪”相伴的一種橋。
b.“籪橋”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漁人用籪捕捉魚蟹。
c.“白堤”東端的“籪橋”即今日西湖斷橋,原是為方便漁人捕捉魚蟹而設。
d.“籪橋”在張祜的詩中寫作“斷橋”的原因是那時“籪”字可能還沒有產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答案 c
7.下列不屬于用“籪”捕捉魚蟹的方法逐漸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項是 ( )
a.古代官府對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魚籪或蟹籪有所限制。
b.近代以來,人工養殖業的興起。
c.五代以后,錢塘江的魚蟹經西湖而洄流的現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發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答案 d
解析 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魚籪或蟹籪過多對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響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來,這種捕魚蟹的方法,隨著人工養殖業的興起而逐漸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別是自吳越王錢穆筑垾海塘以來,錢塘江的魚蟹經西湖而洄游的現象消失,漁人也就逐漸不再用籪捕捉魚蟹了”幾個句子。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唐代詩人張祜的《題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見到的記載西湖斷橋的最早文獻。
b.西湖十景之“斷橋”在南宋時又稱寶祐橋,還曾因“斷”“段”諧音而被稱作“段家橋”。
c.第三段列舉了趙乘文等人的詩,說明除西湖斷橋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斷之斷橋”。
d.第四段引用海鹽才女李壬的詩,說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帶用魚籪或蟹籪捕魚蟹的方法很常見。
答案 d
二、(XX年海南、寧夏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1)唐詩現在又開始讓人感覺真切和親切了,這是經歷了和傳統文化分別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內心感覺。經歷了千年,唐詩還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當時的創作盛況。那么多唐詩顯然不可能都是為了功名而寫作的。它是一種流行的東西,是社會場合的一種交流方式,更多時候就像現在的歌詞。王之渙和高適、王昌齡幾個去歌臺舞榭,聽歌女唱他們的詩。幾輪下來,獨獨聽不到王之渙的詩。王之渙指著歌女中最美的一個,對在座的詩人們說,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詩,他從此就不寫詩了。那個最美的歌女出場唱的果然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那一首。這說明我們所景仰的唐詩,在當時很可能多是傳唱的歌詞。當時寫詩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過小李杜和溫庭筠吧?杜甫的詩,可能文本些,難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數十年后才建立,應該和唐詩本真的歌詞性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