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二輪•古代詩詞鑒賞
2.分析積極修辭手法
古代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借代、設問、反問、反語、雙關等。如李煜《虞美人》最后兩句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里先用設問,后用比喻,兩種修辭手法綜合運用,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綿長久遠的愁思
分析修辭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達意的作用
例3
晚 春
韓 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從詩題看,這是一首描寫晚春之景的七言絕句。春將歸去,草木得知這個消息而想留住春色,各自使出渾生招數,吐艷爭芳,一剎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的是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寥寥數筆,就給讀者滿眼風光的印象。
進一步研讀不難發現,本詩生動的效果與詩中運用的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大有關系。“草樹”本是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稱奇。最奇的還是“無才思”三字。“楊花榆莢”缺少色澤香味,比“萬般紅紫”大為遜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飛”,確有幾分揶揄的意味,然而從這幅晚春圖中抹去如雪的飛絮,也是一種缺憾,至少“紅紫”缺了陪襯。而這“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不“飛”。它敢于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這豈不是可愛?這樣看來,這首寫晚春景色的小詩,其實包含著一種生活的哲理。這就可以看出分析修辭技巧對鑒賞詩歌的作用
3.評析詩人煉字煉句的作用
古人作詩寫詞講究煉字煉句,以使傳神動人。閱讀古代詩歌,評析詩人煉字煉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體會詩歌豐富的內蘊。可以從以下三點來看:
(1)評析“題眼”。
所謂“題眼”,就是指詩歌標題中提挈全篇、精練傳神的字詞。如XX年高考選用的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題中“聞笛”二字便是“題眼”,所以全詩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來寫笛聲,把讀者引到一個美妙的音樂境界中來,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詩人的本意。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題眼。八句詩中雖然未用一個“喜”字,但字里行間處處透露著“喜”意。在閱讀中,發現并評析“題眼”,可以幫助體會詩歌豐富的內涵
(2)評析“詩眼”。
優秀的作品中,詩有“詩眼”,詞有“詞眼”。這里的“詩眼”、“詞眼”,有時是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有時是傳達主旨的關鍵詞、關鍵句。如李清照《醉花陰》寫主人公多愁善感、憐花自憐的性格情態,結尾寫道:“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一個“瘦”字便是全篇的詞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詞意,畫龍點睛,使人物形象與環境顯得十分協調。
例4
從軍行
李 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從軍行”是樂府舊題,與詩歌內容無必然聯系。這首詩描寫了一位英勇無比的將軍形象。首句寫他過去的戎馬生涯,“碎鐵衣”,可見征戰時間之長,戰斗之酷烈;次句寫眼前的境遇,“數重圍”,可見危險之極;最后兩句寫其突破重圍、奇路而歸。一個“獨”字,便是本詩的詩眼,這一個“獨”字似有千鈞之力,壓倒了敵人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對這位老將軍的英雄氣概,竭盡了贊頌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