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序》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名人傳》是一部獨具魅力的人物傳記,著者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讓讀者在傳記中跟三位大師接觸,分擔他們的痛苦、失敗;也分享他們的誠摯、成功。本文是一篇表明寫作目的和宗旨的序言,又是一篇語言精簡,激情洋溢,思想深邃的抒情散文。鑒于此,教學目的側重于通過閱讀序言,把握《名人傳》的主旨和格調,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現的信念和情感,讓學生得到情感上的啟迪。在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問題引導、點撥,以“英雄”為契入口,有重點地幫助學生解決有關問題,養成讀書先讀序言的良好習慣。同時,通過朗讀、點評個別語段,初步體會本文抒情濃郁的語言特點。
教學目的:
1、 通過閱讀序言,把握《名人傳》的主旨和格調,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現的信念、情感。
2、 初步體會課文詩意的,激情充沛的語言特點。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師提問:哪位同學知道迄今為止世界上演奏次數最多的交響樂是哪部作品?(明確為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播放音樂,學生聽音樂,談感受。
師總結:從音樂的旋律中,我們感受到了這位音樂大師在生活是逆流中永不屈服,奮發向上的抗爭精神。也可以通過閱讀有關文學作品,深入地走進他們的心靈。今天,帶領我們遨游偉人精神世界的是同樣杰出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
二、 介紹作家及作品(插入課件)
法國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因約翰克利斯多夫獲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名人傳分別為《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5)、《托爾斯泰傳》(1911)。本序為合傳總序。
三、 賞析課文
1、 通過閱讀全文,根據課文內容,給傳主令擬一個稱呼:英雄。
2、 學生談心目中的英雄。
3、 學生朗讀課文四、五兩段,思考:羅筆下的英雄跟傳統意義上的英雄有什么區別?
4、 討論、分析
① 羅認為怎樣的人才是英雄?找出原句。
“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提問:心靈可以用那些詞語替換?羅認為怎樣的心靈才能成就偉大?
明確:品質、人格、精神等。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堅毅的人才能成就偉大。與功利、世俗無關。所以,他心目中的英雄并不是古希臘智慧絕倫的思想圣哲,如蘇格拉底、阿里士多德;也不是古羅馬開拓疆土的元老帝王,如愷撒、屋大維等。而是那些以偉大的人格,作為精神表率,解救民眾苦難的道德英雄。
② 羅認為功業的成敗重要嗎?找出原句。
“主要是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
提問:“成為”和“顯得”怎樣理解?兩者的最終結果一樣嗎?
明確:成為強調過程,顯得只強調結果,并且僅僅是從表面上像英雄。羅再次強調了心目中的英雄是非功利的、非世俗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更注重的是英雄們悲壯、美麗的奮斗過程。
③ 除了品質外,羅認為成就英雄必備的因素是什么?找出原句。
“他們固然由于毅力而成為偉大,可是也由于災患而成為偉大。”
提問:這些災患是傳主的必然命運嗎?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以托爾斯泰為例。毅力使他們戰勝災患,而磨難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們的精神更高貴,使他們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響大眾,給大眾帶來精神上的鼓舞。
④ 播放三位傳主的圖片,讓學生看他們的眼睛,挖掘出眼神中蘊涵的深意。
這些英雄的眼神或是犀利堅毅,或是憂郁深邃,我們毋須探詢他們作品或傾聽聲音,就在他們的眼里,即可看到生命從沒像處于患難時那么偉大,那么豐滿,那么幸福。
5、 根據以上內容,請你推測《名人傳》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明確:主要寫這些不甘于平庸的人在不幸、磨難中奮起抗爭的經歷。
6、 羅為什么要寫這部英雄傳記呢?明確:重新鼓起對生命對人類的信仰。作者為什么強調“重新”?請以學生朗讀一、二兩節。從兩方面進行概括。
明確:(一)時代呼喚英雄
(二)人類需要英雄的救助
四、 由此我們知道本文作為序言,主要是介紹寫作的目的和宗旨。但羅既沒作理性的分析,也沒有平實的記敘,你體會得到文章語言的整體風格嗎?舉例說明(找出一兩個你認為最能引起情感共鳴的句子或者你認為優美的句子)。
總結語言特點:(一)詩意的語言(二)充沛的激情
五、 在這個追求物欲,崇拜金錢的時代,我們需要英雄,呼喚英雄,電影《英雄》、《天地英雄》的問世,非典的有效控制,神州五號的升空,讓我們對“英雄”有了更多的理解。仿照羅,也用一句話給你心目中的英雄下個定義。
六、 總結:英雄就是那些能推動社會向正方向前進的人類優秀分子。大約在一百六十年前,哲人托馬斯卡萊爾曾充滿激情地寫下這樣一段話:“為人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我們能接近他便是幸福和快樂,這光源燦爛奪目,照亮了黑暗的世界,他不是一枝被點燃的蠟燭,不是上天恩賜我們的天然陽光,沐浴在這光輝中,所有的靈魂都會感到暢快。”
七、 布置作業 :
1、寫一篇題為《與 的對話》作文,橫線處為你心目中的一位英雄。
2、查閱有關資料,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名人的首席送給貝多芬。
- 《序言》教學設計11
江蘇省江都市丁溝中學張廣祥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進行賞析性閱讀――找到切入點,進行深入探討。 2、透過本文主旨,進行創造人格的熏陶,培養對新事物理解、寬容的態度。 3、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能正確、全面、透徹的看待問題。...
- 《序言》教學設計10
烏蘭浩特市第四中學侯朝暉 教學目標: 1.聯系人類的演進,理解、寬容新事物; 2.把握故事的哲理,學習思維的深刻性; 3.理解文體的特點,探求事物的象征意義。...
- 《序言》教學設計9
福建福州二中董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理解本序言的獨特寫法。 2、 理解文中的象征意義和“先驅者”與“守舊老人”這兩個形象的典型意義。 能力目標 1、 學習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 《阿Q正傳》教學設計4
[創新設計] 一、教學內容 認識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認識阿Q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一個落后的不覺悟的農民的典型。理解和鑒賞社會環境的描寫在表現作品主題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 《阿Q正傳》教學設計3
【導學新概念】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杰作。...
- 《阿Q正傳》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一)透過藝術形象領會思想內容,學習魯迅清醒的識別能力和熱切的愛國情懷。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1.通過心理描寫展示人物性格; 2.通過對比刻畫人物性格; 3.讓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態顯示性格。...
- 《阿Q正傳》教學設計
阜陽市高中語文優質課評選參評課教案 課題:高中語文第五冊《阿Q正傳》(第七章革命) 授課時間地點:10月8日下午多媒體教室 授課班級:高三(一) 教材分析:課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動地描繪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莊時的心理及行為,具有...
- 《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教學設計3
一、課文悟讀 一代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以說,想像是人類最杰出的本領。...
- 藥教案(精選12篇)
一、教學目的: 1 、了解小說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社會。 2 、了解小說明、暗兩條線索。 3 、認識小說中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4 、深刻認識小說主題。 二、教學重點: 小說的情節、人物和主題。...
- 高三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