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暴見孟子
教學目的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領會孟子“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
3.學習理解對比在論辯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民本思想和對比手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提示法。
第一課時 詞句疏通與文段朗讀
一.教學導入 :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談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課教學。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然后齊聲朗讀課文。
三.詞語點讀:
1.王語暴以好樂 語:告訴
2.直好世俗之樂耳 直:同“只”,只是
3.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樂:第一、第三兩個“樂”讀yue,意思是欣賞音樂;第二、四、五三個“樂”讀le,意思是快樂。
4.舉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舉:全都
5.兄弟妻子離散 妻子:妻子和兒女
6.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王:第一個是“大王”,第二個是“行王道一統天下”的意思。
四.一詞多義理解:
1.見
A 拜見
B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 接見
C父子不相見 見面
D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 看見
E居有日,扁鵲復見 進見
F誠恐見欺于秦 被
2.以
A暴未有以對也 來
B王嘗語莊子以好樂 把
C以嚙人,無愈之者 如果
D無以,則王乎 同“已”,停止
E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用來
F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憑
3.直
A直好世俗之樂耳 同“只”,只是
B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與“曲”相對
C而直為此廩廩也 竟然
D半皮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同“值”,價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挺直
4.舉
A舉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全都
B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抬起
C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推薦,選用
D舉數人以訓汝 列舉
E舉大計亦死 發動
F戊卒叫,函谷舉 占領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句首助詞
B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人
C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丈夫
五.判斷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情況。
1.王語暴以好樂 語:名詞作動詞,告訴
2.獨樂樂,與人樂樂 前一個“樂”:名詞作動詞,欣賞音樂
3.與少樂樂,與眾樂樂 少,眾:形容詞作名詞,少數人,多數人
4.今王鼓樂于此 鼓:名詞作動詞,彈奏、演奏
5.吾王庶幾無疾病與 疾病:生疾病
6.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王(后一個):名詞作動詞,行王道。
六.自讀自譯全文,然后解譯下面的文段。
1.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梁惠王上》)
2.與民同樂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優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無敵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梁惠王上》)
4.為民父母
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下》)
(這幾段文字均較簡單,容易翻譯。翻譯后,讓學生說說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說理技巧。)
七.作業 :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分析內容
一.再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
二.分析課文:
本文記述了兩次有關齊王“好樂”的談話,表現了孟子主張人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莊暴與孟子的談話。莊暴與孟子的談話是一個引子,只有短短幾句,由莊暴之言,提出齊王“好樂”,而孟子的簡單回答,則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論題,齊王好樂與齊國大治的關系:“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但這一部分的對話沒有論述為什么齊王好樂齊國就能大冶,也許是孟子根本沒與莊暴詳談,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記載與齊王談話時再寫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對齊王展開論述與民同樂的觀點前,引出一段莊暴與孟子的對話,至少有這樣幾個作用:正面提出論題;制造議論懸念;以莊暴無言以對齊王,說明此論題的難度,反襯孟子論辯術的高明。《孟子》是對話體的文章,這種以對話形式切入論題,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見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齊王闡述自己的觀點,仍是用對話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與齊王的談話。這部分才是正文。這一部分又分為三層,前兩層只是為了把齊王引入自己設計好的論題中,最后一層才是本文的重點。
第一層(從“他日,見于王”至“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緊承與莊暴的談話,再次提出論題。孟子與齊王的談話,也從齊王好樂開始。但話不投機,齊王變了瞼色,并稱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樂,只是世俗之樂。齊王變了臉色,固然是“慚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為自己不喜歡先王之樂而愛好世俗之樂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張先王之樂反對世俗之樂的,他正面承認自己愛好世俗之樂,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場對立起來了。這時的談話氣氛并不融洽。如果此時孟子順著齊王的話題去談先王之樂和世俗之樂的雅俗高下,談話氣氛必然更為緊張,勸說齊王與民同樂、行仁政的目的也不可能達到。所以孟子轉換談話內容,再提前文與莊暴談話時已提到的論題:“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不僅迎合了齊王,引起了齊王的興趣,改變了談話的氣氛,而且巧妙地把談話由音樂引入政冶領域。然后再補充一句“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既是承接齊王“先王之樂”“世俗之樂”之言而來,又改變了原來的概念,進一步轉換話題。先王之樂、世俗之樂和“古之樂”“今之樂”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區分明顯,后者無論今樂古樂,都有雅有俗。在偷換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轉換了話題。“其實,今樂古樂何可同也?但與民同樂之意,則無古今之異耳。”(朱熹《孟子集注》)避開容易引起齊王反感的音樂的雅俗問題,借題發揮,巧妙地把音樂話題轉為政治話題,既不喪失自己對音樂的一貫立場,又把談話引入了自己想說的領域。
第二層(從“曰:‘可得聞與?’”至“不若與眾”),孟子果然改變了齊王的情緒,激起了他的興趣,忍不住主動問道“可得聞與?”向齊王進說的時機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開始闡發他的道理,而是再以兩問進一步加重談活氣氛,誘導齊王在思想感情上趨向自己與民同樂的觀點。既然齊王同意獨樂不如與人同樂,與少數人同樂不如與多數人同樂,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與民同樂的觀點。
第三層(從“臣請為王言樂”至篇末),經過前兩層的鋪墊,齊王在不知不覺中,終于說出了“不若與眾”時,談話條件已完全具備,孟子滔滔不絕“為王言樂”,但仍不是談音樂本身,而是談齊王的音樂和田獵活動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與民同樂的主題。這里,孟子沒有講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兩幅生動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畫面的對比,來揭示是否與民同樂的不同政治效果:國君只圖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的悲慘局面,人民對國君怨聲載道。國君在享樂時,也能考慮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寧的生活,他們就會“欣欣然有喜色”,就會祝福國君身體健康。孟子在以兩幅畫面展現兩種不同的政治局面時,分別結以“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和“此無他,與民同樂也”,說明了造成兩種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點出了本文的主題思想。最后以“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作結,進一步升華主題,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便能統一天下。
三.分析寫作特點
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顯示了孟子高明的論辯藝術。
1.循循導人,借題發揮。
作者并不是開門見山地把自己的論點擺出來,而是巧妙地運用對話的方式,在談話中自然地轉換話題,借題發揮,從齊王好樂切入,歸結到與民同樂的主旨上。在與莊暴的談話中,孟子只有一句話“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點出了齊王好樂與齊國政治的關系這個論題,但未加論述。在與齊王談話中,孟子又從好樂切入,巧妙地重提論題,然后與齊王兩問兩答,從談話氣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齊王引導到自己的論題上后,孟子才進入自己的談話主題。
2.對比和重復。
本文寫國君是否與民同樂,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運用的是對比方式。兩段話在內容上是對立的,但語言上既有相對之句(如“舉疾首……相告”和“舉欣欣……相告”),又有重復之語(如“今王鼓樂……之音”和“今王田措……之美”)。這樣論述,就強調了國君同樣的享樂活動,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與民同樂,從而突出了論題。
3.生動形象的議論語言。
本文雖是議論文,語言卻很生動形象,如寫齊王的“變乎色”,寫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論述自己觀點時,完全沒有用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兩幅圖畫,生動自然地得出結論。
四.完成課后練習一。(略)
五.完成課后練習二。(略)
六.完成課后練習三。(略)
七.江總書記結合當代我國社會實際,提出“以德治國”的號召,這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關系?(討論)
八.作業 :
完成同步訓練。
九.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