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必修三2
李淵父子雖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沒有聽說哪山哪河易姓為李,倒是韓愈一個罪臣,在海邊一塊蠻夷之地施政八月,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歷朝歷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廟建祠,但哪一塊碑哪一座廟能大過高山,永如江河呢?這是人民對辦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紀(jì)念。一個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當(dāng)他與百姓利益,與社會進(jìn)步連在一起時就價值無窮,就被社會所承認(rèn)。我遍讀祠內(nèi)憑吊之作,詩、詞、文、聯(lián),上自唐宋下迄當(dāng)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約不下百十來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種人物在這里獎韓公不知讀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漸漸泛起這樣的四句詩: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八月為民興四利,一片江山盡姓韓。
《人民文摘》 (XX年第二期)
[點評]
“春時,蘭花滿山,徑出而香遠(yuǎn);秋時,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綠水碧波繞回廊而明奏,紅墻黃瓦隨樹影而閃爍”。在我的記憶中,梁衡那韻味悠長的名句是通過教科書的灌溉而深深的植根在現(xiàn)實的土壤中的!稌x祠》是我所接觸他的第一篇力作,被選入中學(xué)語文課本。當(dāng)時的梁衡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兼領(lǐng)導(dǎo)人卻是以山水散文家的身份保存在腦海的史學(xué)之庫中的。
事隔二十年,梁衡近年來已出乎獨具個性和思想,這種新高度在于他近年來的散文傾注了濃厚的時代意識和憂患意識,傾注著他失心國家命運,人民疾苦的深沉感情,這樣的新高度就使他摒棄了以前散文模式的桎梏,陶淵明式的山水田園詩已滿足不了時代的呼喚,他以“苦吟詩人”的身份著墨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充分吸收優(yōu)美深沉,情真意切的文學(xué)語言,開啟了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另一航線:政治散文。生命的變奏從此更為響亮。
在《大有大無周恩來》中,他娓娓敘說著周恩來的大無:“死不留灰”、“勞而無怨”、“官而不顯”、“黨而不私”、“勞而無怨”、去不留言”,從而揭示出周恩來的“大有”:“化身干億”、“人人面前有總理”,形象生動地勾劃出總理的光輝形象,進(jìn)而揭示一代偉人的生命哲學(xué)。
《讀韓愈》一文更是經(jīng)典的看出了“八月為民興四利,一片江山盡姓韓”的內(nèi)在意義,這篇文章的發(fā)表,正是顯著的表現(xiàn)出梁衡政治傾向的樹立和強烈的使命感,作家對作品人物的藝術(shù)升掘,正顯示出了作家本人對這些歷史偉人由衷的情感和深沉的懷念,讓讀者感受到作家的心靈在偉人的情懷中陶冶、共鳴。他一針見血的提出人生四逆境;“生活之苦”、“心境之苦”、“事業(yè)受阻”、“存亡之!,又頗有見地的揭示處逆境之勢的心態(tài):“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見心明志”、“泰然處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時代。政局的動蕩在作家身上打下的烙印,借古的擔(dān)子已在肩膀下,作家的手終于不再吝惜!
梁衡先生的散文被同行們稱為異數(shù),但是他成就的取得絕非偶然,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tài)下,時刻保持著的,正是那清醒的思考,或許在我們的眼里,《大無大有周恩來》和《讀韓愈》可給我們留下更多思維的空間……
資料附錄:
◎韓愈和“古文運動”
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在今河南省孟縣西)人。其郡望為昌黎郡(今遼寧省遼河以西地區(qū)),故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25歲中進(jìn)士,做過唐朝中央教育機構(gòu)“國子監(jiān)”的官員。曾任吏部侍郎,故又被稱為“韓吏部”。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