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經歷影響他什么(精選4篇)
漢武帝的經歷影響他什么 篇1
此外,漢武帝還在軍隊和法律方面,在打擊地方豪強勢力方面,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的集權。在經濟方面,漢武帝采取了四項重大的措施。其一是統一幣制:漢朝初年,幣制十分混亂,地方諸侯王甚而至于一些富商豪強,都可以自行鑄錢。
這樣各種貨幣都在市場上流通,輕重不等,大小不一,同時成色也很不一樣,給財政管理帶來很多不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公元前20xx年,漢武帝下令,嚴禁郡國鑄幣,把鑄幣的權力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的新幣稱為五銖錢,這是當時國家頒行的唯一合法的貨幣。其二是鹽鐵專賣:西漢初年,為了取得地方豪強的支持,允許鹽鐵私營,國家只是征稅而已。這樣,一些封建侯王、富商大賈掌握著鹽鐵之利,大發橫財。同時,漢武帝多年對外用兵,財政也十分困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嗎,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任命桑弘羊為理財官,宣布鹽鐵經營之權歸中央,鹽鐵專賣不僅增加了封建中央政府的收入,而且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
其三是平準均輸:所謂平準均輸,就是由國家掌握物價和調劑運輸。漢武帝時在各郡設均輸官,又在京師設平準官。國家所需要的物資由各地收購,經過均輸官運往京師,由平淮官負責平衡物價,防止商人投機牟利,搗亂市場。
平準均輸政策加上鹽鐵官營政策,給西漢政府帶來巨大的利益,使它聚攏了大量財富;其四是算緡和告緡:算緡是向商人、高利貸者征收財產稅,告緡是號召人們揭發商人、高利貸者的隱瞞不實行為。
漢武帝的經歷影響他什么 篇2
如我們在本書中設置了“(漢)武帝改革”這一名詞組合,它所包含的名詞解釋有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酎金奪爵、中朝、刺史、察舉制、五銖錢、均輸平準、算緡告緡、董仲舒、獨尊儒術及巫蠱之禍。只要大家把“武帝改革”掌握純熟,那么不僅這一組合之下的所有名詞解釋都可以掌握徹底,那么順便對“論述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這一論述題也就不陌生了。同時,“武帝改革”還包括了作為邊角料的“巫蠱之禍”,“巫蠱之禍”是不會出現在“論述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中的,但是它卻可以被整合進“武帝改革”這一名詞組合中。
漢武帝的經歷影響他什么 篇3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有過很多創舉、功業,但也曾導致天下疲敝,他在位期間的宰相也大多沒有善終,往往不是被殺就是自殺。司馬光評價道,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
漢武帝不僅是通俗史書所津津樂道的君主,他也是歷史考研的重點考察對象。基本上,每一年都會有學校以論述題的形式來考察漢武帝的改革措施。
本文將以論述題與名詞組合兩種形式,解讀一下漢武帝到底做了哪些改革,有什么影響。
漢武帝的經歷影響他什么 篇4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非常著名的皇帝。“秦皇漢武”,人們常常這樣稱呼我國前期封建社會的兩位帝王。秦始皇開創的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正是由漢武帝繼承、鞏固了下來。漢武帝是漢景帝之子,名劉徹。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16歲時即位當皇帝,在位五十多年,他憑著歷史所造就的形勢,也憑著自己的雄才大略,帶領滿朝文武,指揮千軍萬馬,干出了一番對中國歷史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的大事業。
漢朝初年,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西漢政府一直奉行著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黃老思想。六、七十年過去了,漢朝的政治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到漢武帝時,雄厚的經濟實力,使年輕有為的漢武帝感到,不能再像他的先輩那樣“清靜無為”了,而是要憑借著歷史所提供的舞臺,振奮精神,內外開拓,干一番大事業。
首先,漢武帝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在政治上,漢武帝繼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采納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議,對諸侯王實行推恩策。所謂推恩策,就是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取得王國的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管轄,列侯越多,王國越小。國王有苦難言,列侯“人人喜得所愿”,這樣就擴大了中央的權力。
為了真正把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漢武帝還削弱丞相的權力,由自己身邊的較低級的官吏,組成決策機構,稱為“中朝”,原來的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外朝”,只負責處理一般行政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