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么會敗給劉邦(精選7篇)
項羽為什么會敗給劉邦 篇1
關于“垓下作歌”、“東城之戰”、“烏江自刎”這些對項羽末路的生動描寫,更顯然是司馬遷的悲慨抒情。清代吳見思說:“‘可奈何’、‘奈若何’,若無意義,乃一腔怒憤,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但這是寫歷史么?不,這是寫詩、寫小說、寫劇本。錢鐘書《管錐編》引清代周亮工的話說:“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馬逃亡,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歟?吾謂此數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這“筆補造化”四個字,實在是太深刻了。我覺得讀古書讀到這個份上才真的是讀出了點味來。試想,《史記》中如果沒有這段抒情性的動人描繪,項羽還能在讀者頭腦中留有如此慷慨悲壯的印象么?
不僅如此,司馬遷還要讓他的悲劇英雄在窮途末路大顯神通,他用他的二十八個人大戰灌嬰統領的五千人;他們沖進沖出,如入無人之境,光是項羽一個人就殺了漢軍“數十百人”;項羽的一聲大吼,嚇得劉邦的一位將軍連人帶馬滾出去了好幾里地。最后他面對一個投降了劉邦的楚軍叛徒說:“若非吾故人乎?……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說罷拔劍自刎而死。劉邦的部將王翳趕緊奔過去割下了項羽的人頭,其余的騎兵蜂擁而上去搶項羽的尸體,單是因為爭奪打架互相擁擠踐踏,就死了好幾十號人。司馬遷寫劉邦部下的如此卑鄙惡劣,不就是為了反襯項羽的從容、高尚么?
項羽為什么會敗給劉邦 篇2
應該來說項羽構建的霸主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橫山王、臨江王聽其調遣謀殺了義帝,雍王章邯為其死戰,但是不得不承認,春秋時代已成歷史,霸主體系所依賴的宗法秩序早已解體,項羽理想的秩序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隨著義帝被害、田榮叛亂、漢王還秦,項羽一心構建的霸主體系轉瞬間便灰飛煙滅。
由此我們再來回想鴻溝議和,或許便能理解為什么項羽會如此輕易的相信了劉邦,因為在項羽的理解中,他至死都以為劉邦只是與其爭奪霸主之位,鴻溝議和便是與之平分霸權,他以為劉邦的目的已經達成,但是他未能料到,漢王想要的不是霸權,而是整個天下。
至此對于項羽的天下秩序已經論述完畢,但是若與西周時期的分封對比,我們會發現項羽分封的一個重大不同,那就是宗室無一人受封,那么宗室在項羽對于天下的規劃中處于怎樣的地位呢?這就需要解析項羽的國內體制。
項羽為什么會敗給劉邦 篇3
項羽死后,其最后殘存的舊部駐守谷城,誓死不從劉邦。劉邦率軍“欲屠之”。雙方膠著數日后,劉邦為瓦解對方斗志,遂將項羽首級放于城下,守城將士紛紛落淚。
戰場結束后,劉邦為安撫谷城士卒百姓,就在當地厚葬項羽。
從山東省濟南市西南,上220國道行不足一百里,到達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這里就是一代英豪項羽墓地所在。
項羽墓坐落在古代谷城之南,當地村民稱其為霸王墳。原存封土直徑100余米,高10米左右,前為神道,神道前碑刻4方,漢柏數十株。老人們說,1965年,堆土,墓碑尚且保存完好。后來開荒,項羽墓被夷為平地,現在僅存舊址和毀壞的殘碑,低矮的封土堆。墓地周圍都是村民的菜園等。
兩千多年光陰轉瞬即逝,“是非成敗轉頭空”。看著靜靜躺在荒草遍布之地的項羽墓,想起陜西咸陽漢高祖劉邦的奢華陵墓,回味歷史對于項羽31年歲月功過是非的評說,不禁讓人感慨唏噓。
項羽為什么會敗給劉邦 篇4
項羽進入咸陽后,引兵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大火連續燒了三個月沒有滅,搜集寶物美女準備回江東,有人勸項羽說關中富饒,可以成王霸之業。但項羽見秦王宮都已經被毀壞,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東,于是不聽。那人又說,都說楚人性情殘暴,果然是這樣。項羽聽到后,把那個人殺了。這是暴虐,是喜好恭維,敢做還不讓別人說。
司馬遷說:“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楚國諸老將說:“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酈食其說:“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于漢王,可坐而策也。”
劉叔友說:“項王有吞岳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蔡東藩說:“惟觀于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
項羽為什么會敗給劉邦 篇5
眾所周知,在秦末的楚漢戰爭當中,最終項羽是失敗的一方,并且是一敗涂地。然而即使項羽失敗了,人們仍然給予了他非常高的評價,甚至稱他為千古無二。那么項羽究竟憑什么能夠被人們稱為千古無二呢。大概是因為他曾經創造過三個世界第一無人能及。據說,項羽長得高大,而且力大無窮,那個時候項羽起義,為了擴大自己的領地,就要去找桓楚商量,一起反秦,到那時桓楚不想答應,所以就為難項羽,說:你要是能把這個千斤大鼎舉起來之后,就答應項羽。項羽當時自持神力,就沒有辯駁,上去就把那個千斤大鼎給舉起來了,還走了幾圈。桓楚見狀,只能答應項羽的要求了。項羽這個舉千斤大鼎的記錄,到現代都沒有人能夠超越他。項羽從小就開始研習兵法,他覺得有兵法和軍隊相互呼應,能夠殺敵萬千,個人的力量就算是再強大,也比不上兵法運用的得當的軍隊。
巨鹿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戰役,項羽僅帶了數萬士兵和秦軍的幾十萬大軍對戰,在這場戰役中,大大小小的戰爭打了無數,可是項羽帶的軍隊就沒有輸過,敵我軍隊力量差距懸殊,但依然沒有失敗,這場戰爭十分具有傳奇色彩,也使得項羽在這場戰役中揚名立萬,從此天下人都聽過西楚霸王項羽的名號。雖然歷史上也是存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但卻沒有項羽這樣指揮得當,能夠鎮定從容應對的人,并且在沒有人能夠多次以少勝多。
項羽為什么會敗給劉邦 篇6
司馬遷已經向讀者交代過,項羽這二十八個對劉邦五千人的戰斗是在“自度不得脫”的前提下進行的,但讀者往往不太注意這“自度不得脫”幾個字,而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了司馬遷對項羽的抒情描寫上。他說項羽逃到烏江浦時有一只小船劃過來,船夫喊項羽上船,項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這是司馬遷為項羽最后涂飾的最壯麗的一筆。如果沒有這段話,則項羽只不過是個最后從容戰死而已;有了這段話就表現了項羽的一種人生態度:他要用他的死來殉自己的事業,來殉自己的部下,來殉一切曾經支持過自己、擁護過自己的千千萬萬的人民大眾,也包括兩千年來讀這段歷史的千萬百萬讀者;有了這段話就使項羽的最后戰死成為一種自覺的有意義的行為,這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死有輕于鴻毛,有重于泰山”。至少給人的感覺上是這樣的。
項羽為什么會敗給劉邦 篇7
《十面埋伏》 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大型琵琶曲,該曲以楚漢相爭為歷史背景,描寫了公元前220xx年楚漢二軍在垓下決戰的戰爭場景。
劉邦以三十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十面設伏包圍了項羽的十萬之眾。是夜,張良又采用攻心戰術,以一曲凄涼的楚曲簫音吹散了項羽的十萬楚軍,迫使走投無路的項羽率僅剩的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漢軍乘勝追擊,最后項羽終因寡不敵眾在烏江邊拔劍自刎。
這首樂曲號稱“武曲之圣”,采用了敘述性的表現手法,《埋伏》、《小戰》、《大戰》、《重圍》、《敗陣》、《烏江》等多段體結構。
特有的演奏技法模擬出了號角聲、鼓聲、喊殺聲、馬嘶聲等音響效果,展現了緊張、激烈、殘酷、壯觀的戰爭場面。音樂手段描繪了一幅刀光劍影,浴血鏖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古戰場音畫。其音樂形象的淋漓盡致,惟妙逼真。
烏江項王廟
暗鳴獨滅虎狼秦,絕世英雄自有真。
俎上肯貽天下笑,座中唯覺沛公親。
等閑割地分強敵,慷慨將頭贈故人。
如此殺身猶灑落,憐他功狗與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