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監察》個人觀后心得(精選5篇)
《國家監察》個人觀后心得 篇1
近日,電視專題片《國家監察》每晚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引起全國人民的極大關注。怎么懲治腐敗問題又成為人民關心的問題。
反腐敗,要從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著手,構建起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三道堅固“防線”。
強化思想教育,構建“不想腐”的第一道防線。花花世界,誘惑甚多,凡塵眾生,面對財物、美色等誘惑,稍有貪婪,意志不堅定,并會陷入腐敗的萬丈深淵。因此,要構建起教育制度體系,把干部的廉政思想建設納入預防腐敗的范圍,探索定期接受反腐敗思想教育等方式,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信念和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構成“廉潔光榮、腐敗可恥”的行為價值取向,做到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從思想上筑牢預防腐敗第一道“防線”。
強化制度設計,構建“不能腐”的第二道防線。要通過制度設計,增加不法分子圍獵干部的難度和避免干部大事要事一人拍板定調的情況發生。如:規定哪些事項需經過黨委會討論并通過才能實施,哪些事項應經過紀委監委審核等形式,避免地方黨政一把、單位一把手權力過大、過于集中等現象,做到有效限制一把手大事要事一人拍板定調的弊病。打造干部即使想腐敗都沒有機會的制度設計。只有構建“不能腐”的第二道防線,才能有效預防腐敗行為,特別是重大腐敗行為的發生,避免對社會帶來重大危害。
堅持高壓態勢,維持“不敢腐”的第三道防線。如干部越過第一第二道防線,即越過預防腐敗防線,實施了腐敗行為,那么要依法依規給予堅決的懲罰。一方面讓腐敗分子依法受到懲罰,讓其知道腐敗行為得不償失;另一方面,對潛在的腐敗分子也是一種震懾,讓其攝于反腐的高壓態勢,不敢摸腐敗這顆“高壓線”,從而達到一般預防作用。
反腐敗,要著重構建起不想腐、不能腐的第一、第二道預防腐敗行為的防線,把腐敗扼殺在未實施行為之前,才能有效避免對社會造成損害,同時起到保護干部的作用。但,如果腐敗分子已越過第一第二兩道防線,實施了腐敗行為,要果斷給予黨紀國法處罰,彰顯反腐敗威懾力度,才能在達到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的作用。總之,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是一個有機整體,在不同階段發揮著不同作用,要整合反腐敗的“三道”防線,構建起反腐敗網絡,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勢作用,最終杜絕腐敗行為的發生。
《國家監察》個人觀后心得 篇2
1月12--13日,央視播放的專題片《國家監察》共五集,分別為《擘畫藍圖》、《全面監督》、《聚焦脫貧》、《護航民生》、《打造鐵軍》
通過觀看該專題片,原來對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理解不深不到位,看了專題片,理解深刻了,也比較到位了。不僅讓思想和靈魂受到洗禮,受到了警示教育。
“嚴”字當頭,磨礪依規執紀的利刃。黨的十八大以來,強化黨風廉政建設,重拳出擊反腐倡廉,以黨內監督作為重要抓手,以建章立制固本培元,全面從嚴治黨取得輝煌成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風建設一直在路上。《條例》從原來的13條擴充到27條,嚴字當頭的主基調始終不變,全面從嚴治黨從治標為主走向標本兼治、縱深發展。從思想到行動,從線下到線上,黨紀法規的“牙齒”日益齊整、鋒利,已然成為帶電的高壓線,威懾力不斷增強。
“實”字為本,厚實實事求是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各位階、各領域、各層面、各環節的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有序展開,形成了以黨章為根本、若干配套黨內法規為支撐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體現了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強決心和科學部署,為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供了可靠制度保障。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黨內法規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問責的震懾力來自公信力,事實、依據、程序是公信力的基石,《條例》始終將“依規依紀、實事求是”作為黨的問責工作的首要原則,在執行實施過程中必須緊抓不放、一以貫之。
“準”字落腳,激發負責守責的動力。《條例》新增加了“權責一致、錯責相當,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同時將原本的“分級負責、層層落實責任”修改為“集體決定、分清責任”,體現了黨的問責工作精準性進一步提升,為持續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激情和活力注入動能。弘揚正氣、祛除邪氣是健康黨的肌體的目標,如何精巧使用問責的“手術刀”是當前擺在各級紀檢監察組織面前的重大課題。各級黨組織要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讓有為者有位,既要問責一人警示一片,又要防止問責泛化簡單化,在彰顯黨紀剛性的同時體現組織的溫暖。
國有國法,黨有黨規,黨紀嚴于國法。精準使用從嚴治黨的利器,提高黨的問責工作政治性、精準性、實效性,必將推動全面從嚴治黨走深走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強保障。
《國家監察》個人觀后心得 篇3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一個組成部分,是課堂學習的知識技能及時鞏固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解決問題、創新實踐、思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課上聽講基本只能達到會用”,要使學習的知識形成技能,轉化為能力,還必須通過復習、完成作業等活動才能實現。
現今,孩子的課業壓力是比較大的,有些孩子寫作業都要寫到晚上很遲。這是個大問題。在“雙減”政策下,要想解放孩子,最關鍵是要解決作業設計的問題。
昨晚聽了陳特關于“雙減”政策下的有效作業設計的分享,收獲滿滿。接下來講講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要設計好作業的時間。
作業時間不是越長越好,超過了一定時間以后,學生可能作業做的時間越長,學習效果就越不好。如果導致睡眠不足,還會影響第二天的學習狀態和效率。
二、要設計分層作業。
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業的效果也就不同。從培養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作業應該具有情境化,注重學習知識和技能,要圍繞一定的主題來完成,注重作業的開放性。越開放的題目,就越能夠激發孩子探索精神。
三、設計趣味性作業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制約,動機興趣就會直接影響學習活動,促使他們思維處于積極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設計具有童趣和親近性的作業,能使學生有極大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四、設計生活化作業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所以應把數學作業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經常布置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讓所學的知識得到應用拓展與延伸。
五、設計探究性作業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于鞏固知識,導致作業機械重復。為此,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探索性作業。其他還可以設計“多題解”作業、題組練習、變式練習、操作體驗類作業等。
總之,在設計作業時注重目標和內容的一致,既要設計科學,又要設計合理。在“雙減”政策下,作業設計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國家監察》個人觀后心得 篇4
1937年12月的南京,是一片荒涼的死城,它彌漫著死氣沉沉和絕望的氣息。
電影開始了,電腦上顯示出了四個巨大的字:“南京!南京!”然后過了一會兒,電影上出來了幾行書法字,上面寫著從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初,僅僅6個星期內,毫無人性的日本人侵略入江蘇省南京市,將南京的老百性一個也不放過地給殘忍地殺了。他們以槍殺、刀砍、焚燒、活埋,水溺等許多殘忍的酷刑對待我無辜的市民,日本人們將燒光、殺光,槍過作為口號,向我國的南京人民進行大屠殺。
他們將五萬四千七百名老百姓趕到一片洼地里,架起機關槍,對著那些痛苦的人群掃所射……除了個別的幸存者外,絕大多數都躺在了滿是血腥味的血泊里,連一幢大多數完好的樓房也沒有,都被可惡的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將南京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歷史名城變成了人間地獄,可怕極了!日本軍隊還齊心協力將孫中山的雕像用鐵鏈拉起來推倒,扔到大江深處。再看看一些勇敢的人們:當姜淑云講出日軍需要一百名慰安婦的時候,她是第一個站出來的,小江的勇氣是為了能夠讓所有人換取更多的食物,帶來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間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復返。她是一個很悲慘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去。一批人死前,他們大大聲地大喊:“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
看完了電影,我的心情沉重,這刻苦銘心的國恥,我們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中國不會亡!
篇二:國家公祭日觀后心得體會范文
翻開歷史的篇章,回憶那段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日本軍隊闖進南京時,城內的軍人們用身軀鑄成了一道道人墻。可這些都無濟于事,日本軍隊以強大的沖擊力沖垮了人墻,把軍人們踏在腳底。大肆的闖進南京。
南京城內所有的戰俘都被抓起來了。有的人,葬身在機關槍接二連三的掃射中;有的人被帶到海邊,又是一陣瘋狂的掃射,人們倒在海邊,海水沖刷著他們的身體,將他們輕輕拖入海中,頓時鮮血染紅了整個海面……
我怎么能不痛恨日本人,我何嘗不想讓他們付出血的代價。想一想,當他們的孩子在搖籃中甜甜的入睡時,我們的嬰兒卻被殘忍的摔在地上;想一想,當他們的兒童享受美好的童年時,我們兒童卻要面對死亡;想一想,當他們的老人在家安享晚年時,我們的老爺爺、老奶奶卻流浪在街頭無家可歸;
正如電影里所說“中國不會亡!”是的,中國沒有滅亡,但祖國現在的興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多少英雄沖鋒陷陣,用鮮血和平,他們何嘗不想在家和一家老小過平安、幸福的日子可是日本的侵略打破了這樣的生活。為了祖國他們必須要上陣殺敵。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為國家做出貢獻,使中國更加強大這樣才不愧對那些抗日英雄,中國才不會重蹈覆轍。
《國家監察》個人觀后心得 篇5
關于“雙減”政策的認識和理解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主要指導思想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
作為一名在職教師,我認為“雙減”政策堅持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障學生休息權利,讓學生的學習回歸學校,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家長負擔,緩解家長焦慮情緒,回應社會關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是利好政策。“雙減”政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學校的'教學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科學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體育、閱讀、文學、藝術等教育,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制定課后服務實施方案,提升學校課后服務質量,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就要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自治區黨委工作要求,時時刻刻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放在心上,承擔起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使命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