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帶頭人學習體會
11月26日到29日省物理學科帶頭人在xx市xx高中進行第三次集體教學研討,十八位物理教師每人上一節課,然后談自己的教學特色,最后再評一節課。
備課的體會
我先談談自己對本節課準備過程中的體會。牛頓第一定律這節課初中9年級教材講過,但是對初中和高中的教材比較后發現很多地方是相同,教材主要是講述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三人對力和運動之間關系的認識。教材是以人們對規律的認識順序展開的。
一、初中、高中教材講的內容幾乎一樣,但是詳略不同。初中講亞里士多德是用不受力就停止,高中是受力才動起來,撤去力就停下來。在伽利略方面,初中只是給出一句話“通過實驗表明”接下來就是一個探究實驗。高中教材詳細論述了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內容。對于牛頓第一定律初中和高中表述不一樣。初中“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高中“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而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該書中是這樣寫的“每個物體都保持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變那個狀態”(北京大學出版社xx年1月出版)。初高中都談到了慣性和慣性定律,但是高中在閱讀教材中增加了慣性系的內容,其實是告訴我們牛頓第一定律給出了慣性系的概念。
二、教材的編寫上,初中主要是從感性方面認識運動和力之間的關系,高中偏重于理性即邏輯推理方面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因此初中教材設計了探究實驗“平面上摩擦力小運動比較遠”高中教材在提出兩個現象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然后用理想實驗證明這個猜想。這樣比較符合人們認識規律的過程,觀察現象、提出猜想、實驗驗證。只有經過實驗檢驗的理論才是真正的理論。我個人認為高中的教學更應注重理性思維的訓練,實驗可以做但是更應理性思維的角度分析總結實驗,不能停留在實驗的現象的層面。
三、不論初中教材還是高中教材的文本都暗含這樣一樣思想,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的持續運動需要力的作用”,伽利略否定了這個觀點,他認為“物體的持續運動不需要力的維持”至于為什么這樣的運動他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牛頓第一定律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不受力的時候物體持續運動是物體本身的固有屬性決定的”就是通常所說的慣性。愛因斯坦后來對這個解釋是“空間的屬性決定了物體運動的規律”。
四、我認為教材對亞里士多德的文本的不公正,是個反面例子出現的。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應該讓學生在課后閱讀關于亞里士多德的文章。另一個目的也是向學生傳遞怎樣利用現代媒體獲得信息。
五、作業的處理,就用書后的習題就可以了,一個是落體偏東和拋體偏西的解釋,這個問題的處理要稍微的超前一點,目前的處理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告訴學生地球可以近似認為是慣性系,嚴格上來說地球是個非慣性性。另一個習題是通過非慣性系理解慣性系的概念。
上課思路
引導同學回憶初中的教材內容從而引入新課
1、 初中這一課中有三位科學家大家還能記住他們關于力與物體運動的觀點嗎?
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亞里士多德關于力與物體運動的觀點是什么?(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2、亞里士多德提出這個觀點以后多年里沒有人反對過,直到300多年前的伽利略對其觀點提出了質疑。你能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也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錯誤嗎?
(同學們只要列舉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維持的例子就可以了。
亞里士多德得出錯誤的結論的根本原因是;通過觀察加上直覺得出結論)
3、下面給同學一短時間,同學之間研究討論或者看書學習都行,請用自己理解的語言復述伽利略推翻亞里士多德觀點的思維過程。
第一步 觀察物體從下面滑下來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滑上斜面的物體的速度越來越小。觀察物體在平面上運動的過程中,平面越光滑,物體運行的越遠。
第二步 猜想 在平面上運動的物體速度既不增大的也不減小,勻速運動。
猜想 如果平面是絕對光滑的物體就永遠運動下去。
第三步 理想實驗:物體從斜面上滑下來同時滑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斜面越光滑物體就越接近同一個高度。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的角度,物體還要上升到同一個高度。如果斜面的變成水平那么永遠不能到達同一個高度,物體就一直的運動下去。這個運動的過程中沒有水平的力持續的作用的物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