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魏書生教育》心得體會(精選3篇)
學習《魏書生教育》心得體會 篇1
培養自學習慣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關鍵。
心理學指出,學習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系統性和穩定性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行為方式,是個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就是培養習慣。”
從教育是發展學生個性來說,音樂教學就是要從審美中,理解和運用音樂技能來完善學生的個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培養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是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
魏書生老師是非常重視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他認為:“自學能力是一個具有不同層次的、主體的范疇,是較為復雜的特殊能力。這就不能幻想通過一兩次自學行動的過程使學生具備這種能力。每次自學過程好像點,自學習慣好像線,線才能組成面,最終構成自學能力體。培養習慣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關鍵,這個關鍵一接通,學生大腦這部機器就持久的運轉起來了。”從他介紹的經驗我們看到,通過他的三年訓練,學生的自學已習慣初步養成。魏老師培養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看上去似乎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哪一樣卻都需要花費心血。其中最需要的、最考驗人的就是教師的耐心和學生的持久性。
魏老師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其中的困難,結合學生特點,制定了具體實施的計劃。他的大體做法是:
第一,首次慢動。開始時注意求穩、求慢,以使學生有一個適應過程。第二,逐漸加速。經過一兩個月訓練之后,大家都轉動起來后,適當加快動的速度。第三,系統計劃。引導學生把自己看做一個完整的系統,注意德智體美勞之間的關系。第四,控制時空。要保證良好的習慣在足夠的時空內發展,就要控制壞習慣在時空內的活動范圍。班里將好同學與差同學組成互助組,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同時注意發揮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作用。第五,形成習慣。經過緩慢的首次推動,渡過了困難期,制定了系統的計劃,又創設了一個執行計劃的時空環境。
研究魏老師培養學生自學習慣的方法和過程,我們至少應該注意這樣兩點:
(一)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科學有序的過程
教育學上有一條基本原理,就是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訓練。訓練到自動化的程度才能成為習慣,成為習慣才能隨時運用。
分析一下魏老師培養學生自學習慣的過程,我們會看到他采用的五個步驟,是從學生接受程度和形成規律出發的,形成了一個由淺入深的有序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每一個學生認同的(經過了學生的充分討論研究決定的),這樣就使學生能夠把計劃變為比較自覺的行動。因為學生年齡的原因,心理發展的原因,以及每個學生意志品質的差異,在養成自覺習慣的過程中,會出現動搖或反復。魏老師針對不同的情況的學生和不同階段的問題,在具體幫助個別學生的同時,努力營造班集體學習的氛圍,采用組對互助的形式,促進耳慣的養成。這些做法的意義和道理都值得我們從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方面做進一步探討。
(二)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嚴格的要求
魏老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注意安排科學有序的步驟,同時又不放松對學生的要求。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如果放松要求就不會成功,這已被無數教師的無數經驗和教訓所證明。
心理學告訴我們,先天素質是個性發展的前提條件,就一般人來說這種條件是相差不遠的;后天養成是個性發展的決定條件,而這種條件是相差甚遠的。所以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也。”而且,完整的個性正是在良好習慣的養成中形成的。王夫之說:“習成而性成也。”音樂教學重要的工作不完全在于教學生多少歌曲、教學生認識多少樂理知識,而是要使學生在后天的學習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一定意義上說,習慣的養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教學中忽視學生良好習慣培養的教學不會是成功的教學。魏老師注重培養學生自學習慣,確實探到了教學中的真諦。
學習《魏書生教育》心得體會 篇2
認真品讀了《向魏書生學什么》第二章,細讀了魏書生教育學生的八條要求,每一字每一句都飽含人生哲理,如果教育者真能立足于此,將這八條要求作為教育學生的信條,那對于學生的修身養性,培養良好的品德及較強的意志力必須大有幫忙。
第一條,辯證地分析自我,牢記“自勝者強”。一個能夠戰勝自身弱點的人,首先必然要學會自我反思,自我分析,僅有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認識自我,改變自我。所以,魏書生讓學生先做一個善于反思的學生,這是很明智的。身為教師,我想我們也務必“日省吾身”,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我首先務必爭取做到。我想,魏書生必須是做到了,否則他何以能成為今日的教育名家?育人者,先要育己,此話的確言之有理。
第二條,尊重別人,對別人負責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條,尊重群眾、國家,對群眾、國家負職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也是我早在四年級時就借來送給學生的一句話。而魏書生把此言作為第二條要求提出來,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教育學生,首先要教他們懂得尊重。無論是尊重他人還是尊重自我,無論是尊重群眾還是個人,僅有懂得維護他人與自身尊網嚴的孩子,才能更看重尊嚴,才能更自信、自強。
第四條,充滿信心。即使失敗一千次,也要堅信下一次的努力是走向成功。
第五條,意志堅強。有經受失敗、打擊、挫折、逆境的心理準備。
第六條,胸懷開闊。不陷入雞毛蒜皮的斤斤計較之中,更不陷入窩里斗的怪圈,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有吃虧思想,有容人之量。很多時候,這些道理我們都清楚,但真正能做到卻難于上青天。我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我自我就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很多時候,我們會害怕吃苦,害怕失敗,我們會陷入斤斤計較。我們總能給自我的失敗找出很多理由,總覺得工作讓自我沮喪。很多時候,教師為了轉化一個學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更別談那么多孩子需要為之操心了,而所有的努力最終可能都會收效甚微,此時,我們會因為自身的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而懷疑自我的工作潛力,我們會因為工作成就感的缺失而找不到職業的幸福。于是,我們不再自信,不再熱愛。其實,我們錯了,我們不能因為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努力的過程不就應被那收效甚微的結果給無情地遮蔽與放逐,不能被“一果”給折磨。
第七條,除關注學校生活,教科書學習之外,對社會對世界的問題有較廣泛的興趣。
第八條,能做實事,有潛心實干的精神。在沒有更夢想的實事可做時,先潛心做好眼前的、手中的實事。手中的實事雖不是最夢想的,但必須能做成同類事中最好的。做好眼前正在做的,做好自我能做的,或許這就是無悔人生,無愧與事業的關鍵所在。對學生的教育,魏書生無疑是高瞻遠矚、立足長遠,要求嚴格的,他看到了學生今后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這樣的教師,毫無疑問是大師,是嚴師,更是人師!人的一生,能遇到幾個“人師”,那是多么的難能可貴阿。讓我們努力做學生生命里的貴人,尋覓教育的幸福吧。
學習《魏書生教育》心得體會 篇3
認真品讀了《向魏書生學什么》第二章,細讀了魏書生教育學生的八條要求,每一字每一句都飽含人生哲理,如果教育者真能立足于此,將這八條要求作為教育學生的信條,那對于學生的修身養性,培養良好的品德及較強的意志力一定大有幫助。
第一條,辯證地分析自己,牢記“自勝者強”。
一個能夠戰勝自身弱點的人,首先必然要學會自我反思,自我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因此,魏書生讓學生先做一個善于反思的學生,這是很明智的。身為教師,我想我們也必須“日省吾身”,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首先必須爭取做到。我想,魏書生一定是做到了,否則他何以能成為今日的教育名家?育人者,先要育己,此話的確言之有理。
第二條,尊重別人,對別人負責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條,尊重集體、國家,對集體、國家負責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也是我早在四年級時就借來送給學生的一句話。而魏書生把此言作為第二條要求提出來,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教育學生,首先要教他們懂得尊重。無論是尊重他人還是尊重自己,無論是尊重集體還是個人,只有懂得維護他人與自身尊網嚴的孩子,才能更看重尊嚴,才能更自信、自強。
第四條,充滿信心。即使失敗一千次,也要堅信下一次的努力是走向成功。
第五條,意志堅強。有經受失敗、打擊、挫折、逆境的心理準備。
第六條,胸懷開闊。不陷入雞毛蒜皮的斤斤計較之中,更不陷入窩里斗的怪圈,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有吃虧思想,有容人之量。
很多時候,這些道理我們都清楚,但真正能做到卻難于上青天。我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我自己就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很多時候,我們會害怕吃苦,害怕失敗,我們會陷入斤斤計較。我們總能給自己的失敗找出很多理由,總覺得工作讓自己沮喪。很多時候,教師為了轉化一個學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更別談那么多孩子需要為之操心了,而所有的努力最終可能都會收效甚微,此時,我們會因為自身的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而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我們會因為工作成就感的缺失而找不到職業的幸福。于是,我們不再自信,不再熱愛。
其實,我們錯了,我們不能因為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努力的過程不應該被那收效甚微的結果給無情地遮蔽與放逐,不能被“一果”給折磨。
第七條,除關注學校生活,教科書學習之外,對社會對世界的問題有較廣泛的興趣。
第八條,能做實事,有潛心實干的精神。在沒有更理想的實事可做時,先潛心做好眼前的、手中的實事。手中的實事雖不是最理想的,但一定能做成同類事中最好的。
做好眼前正在做的,做好自己能做的,或許這就是無悔人生,無愧與事業的關鍵所在。
對學生的教育,魏書生無疑是高瞻遠矚、立足長遠,要求嚴格的,他看到了學生今后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這樣的老師,毫無疑問是大師,是嚴師,更是人師!人的一生,能遇到幾個“人師”,那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啊。
讓我們努力做學生生命里的貴人,尋覓教育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