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訓班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篇)
人才培訓班學習心得體會 篇1
一、收獲和感悟
1.“四個意識”樹的牢。
對上海人才工作寄予深切厚望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上海按照提出的“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的總體要求,不斷強化責任擔當,“一把手”帶頭抓“第一資源”,聚焦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分配激勵等重點環節,在改革創新人才集聚體制機制上推出了“動真格”的舉措,持續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綜合環境,為中央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積累了經驗,提供了借鑒。
2.頂層設計站位高。
上海聚焦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牢牢把握人才集聚大舉措,在充分調研、反復論證的基礎上,相繼制定出臺了人才“20條”和人才“30條”等綱領性文件,提出到20xx年基本形成與“五個中心”相適應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率先確立人才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的目標。在本次學習培訓過程中,無論是課堂講授還是現場教學,相關人員對人才“30條”的核心內容都了如指掌、滔滔不絕、引以為豪,充分說明良好的頂層設計為上海打造國際一流創新創業人才匯聚之地提供了堅強有力地政策支撐。
3.瞄準前沿視野寬。
為深化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上海謀劃布局了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航空航天等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緊圍繞產業發展方向,進一步加大緊缺急需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面向國際引進走在世界前列的“宗師泰斗”級人才,先后引進了美國工程院院士、核電廠材料在高溫高壓水環境中老化研究方面國際一流大師PeterL.Andresen博士,世界公認的平衡態和非平衡態統計物理權威FabioMarchesoni教授等127名國外高端人才,為高科技產業在高起點上創新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改革創新力度大。
從這次教育培訓了解掌握的情況看,上海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務實管用的制度機制,特別是人才“30條”,在以往政策基礎上,進一步降低門檻,增強操作性,全是干貨,滿滿都是誠意。比如外國人永久居留證,原來申請起來非常難,但上海放寬申辦條件后,外籍人才在滬申請“綠卡”的量占全國50%以上。再比充分發揮戶籍政策在國內人才引進集聚中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形成了居住證積分、居住證轉辦戶籍、直接落戶的引才政策體系,優先引進高層次人才,近五年來,上海共引進各類優秀人才21.13萬人,直接落戶引進高端人才和緊缺急需人才達3萬人,居住證轉辦常住戶口3.5萬人,戶籍政策作用充分顯現。
5.創新驅動成效好。
這次培訓采取課堂教學和現場觀摩的方式進行,特別是實地考察浦東國際人才城和蘇州工業園區過程中,人才在創新發展中的“關鍵性”“決定性”作用讓人震撼。上海科創中心的核心承載地張江科學城,集聚各類人才36萬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科學院院士24人,中央人才96人,上海市人才92人,上海市領軍人才15人,在這些全球頂尖人才的帶領下,上海已探索出天然氣直接轉化利用的有效方法,成功發現了隱藏了80余年的“幽靈粒子”,以前需要很多年才能認識的一個蛋白質,現在借助各式各樣的先進設備和儀器,最短僅需2分30秒就能認識……人才與科創資源的集聚效應越來越顯著。
二、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1.區位劣勢明顯。
從這次學習培訓的情況看,人口特別是人才向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流動的趨勢不可逆轉,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人口、人才凈流出是大勢所趨。我區地處西部偏遠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在地理位置、交通狀況、生態環境等方面根本不具備競爭優勢,一些急需緊缺人才引進難度非常大。
2.留才比較困難。
受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事業發展前景的影響,各類人才工資待遇普遍較低,發展空間明顯不足,很多優秀人才引進之后留不住,加之隨著近年來全國各地興起的“搶人大戰”愈演愈烈,外地人才新政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孔雀東南飛”的現象比較嚴重。
3.體制不夠靈活。
區縣一級在在人才引進、編制管理、職務晉升、職稱評審等方面的自主權較小,一些單位因業務發展、職能調整等原因存在專業人員需求,但由于沒有空崗、空編,無法及時補充;一些單位急需緊缺的高技能人才受限于個人身份、學歷、年齡等原因,仍然存在無法引進的問題。
三、幾點意見建議
1.強化基層人才保障。
建議積極向上呼吁,充分考慮西北地區的地理環境因素,提高我區艱苦邊遠地區的區類差、高原補貼和艱邊津貼等,從經濟收入上彌補地域差異性所造成的引才劣勢。對柔性引進的人才制定出臺相關政策,為他們提供合理合規的經費支持和良好生活待遇,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
2.適度向用人單位放權。
在省市統一組織公開招聘的基礎上,賦予縣一級和用人單位更大的自主權,使人才招錄更有針對性。適當增加鄉鎮公務員編制,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政策,使各類基層服務大學生有更多機會錄用為公務員,更好的發揮作用。
3.改革人才評價制度。
積極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合理下放職稱評審自主權,更有效的調動用人單位和基層人才的積極性。重點行業領域、基層一線和艱苦邊遠地區評聘專業技術職稱不受崗位限制。
人才培訓班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戊戌兔年,春雨紛紛,4月11日,181名組工干部,從市直各部門、從縣市區、從鄉鎮街道,齊聚一堂,構建起xx年全市組工干部業務培訓班。短短三天,我們離崗靜學,追尋了組工理論之源;專題課程,貼緊了時代和服務之任;體會交流,敘述了個人與工作之見;嚴守紀律,修煉了組工干部規矩之行。
培訓機會難能可貴,組工交流碰撞火花,此次培訓有三感,現將學習體會與大家共享:
一感、嚴格要求,紀律嚴明,學思結合,強化黨性。
開班式上甘部長動員講課,對組工干部提出殷切期望,指明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立德之魂、立業之基、立功之要,諄諄囑托猶在耳邊;培訓指南開班提醒,組織部門跟蹤全程,八項規定嚴格遵守,參加培訓守時守紀;全體學員珍惜難得的機會,沉下心來學習,聯系實際深入思考,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業務知識,提高了做好組織工作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強化了黨性。
二感、理論升華、觀念轉型,教學至臻、學有所成。
短短三天,我感到收獲是巨大的,充電在短期完成。培訓對我們進行了組織工作能力素質和實踐的培養,可謂是,短期培訓,受益永恒。三尺講壇陣地,組織工作領導和專家們,10余名授課者,圍繞組織、干部、人才基本理論和方針政策、組織工作各項業務知識、重難點工作,安排充實,張弛有度,各位組工專家傳授組織工作理論高見,課程內容既緊跟新時代組工要求,又貼合工作的實際需要,深入淺出,每一課都是難得的知識大餐、實踐的演練場、行動的基準是,幫我們理順了工作、學習的疑問。我們靜下心來,認真筆記,敏學聆聽,收獲著組織工作新要求,工作理論新源泉,黨建服務新亮點,干部工作新藍圖,人才工作新戰略,為今后的工作找到了理論和落實的鑰匙,同時也增長了知識的厚度,體會了思想的碰撞,感受了工作的奮進,使我們重返工作崗位時,心中是滿滿的充實和無比的堅定。
三感、時間恨短,春意萌動,倏爾結業,學習已成。
培訓行將結束,但學習收獲化作永恒。培訓結束后,大家都將各自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在組工戰線上奮戰。作為一名組工干部,我想說的是,組織工作任務繁重,要求甚高,干部的選拔任用和教育培訓,基層黨組織的建設,黨員隊伍建設,黨的組織生活規范開展等等工作極其繁雜、極其瑣碎的,但組織工作的規律性、規范性和規劃性又極強,每一項工作都事關重大,來不得半點含糊。這都要求我們組工干部能緊跟新時代,與時俱進,加強黨性修養,增強四個意識,不斷提高政策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增強奉獻精神,付出耐心、恒心、誠心,成為一支
“召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堅強隊伍。
人才培訓班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關鍵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而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關鍵是不斷提高干部的素質和能力.從提高履行職責的能力起步,扎扎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既是積極投身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具體體現,也是努力實現自身成長進步的重要途徑.崗位是一個人干事創業的平臺,愛崗敬業是職責,也是自身成長成才的內在要求.在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里,每一種職業都是社會發展進步所不可缺少的,都有其存在依據、規范要求和職業道德。在我國,人們無論從事哪種職業,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別。做好本職工作,不僅僅是一種生活需求,而且是應當履行的一份責任.同時,這也是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過程,它可以為自己的不斷成長進步存儲能量、奠定基礎.特別是在今天,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事業呼喚人才,也造就人才.能力來自實踐,有為才能有位。一個人如果看不起本職崗位,該干的事不干,不該干的事亂干,心浮氣躁,無所作為;或者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愿做,想入非非,好高騖遠,這樣不但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而且會喪失發展進步的機遇。
古人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做好本職工作是一個基本要求,也是一個很高要求,達到這個要求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也許有人會以為,做好本職工作不是什么難事,用不著勞神費力。其實不然。同一項工作,不同的干法會有不同的結果。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凡事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精益求精,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事業發展,而且能夠促進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反之,如果滿足于應付、湊合,馬馬虎虎,那就既干不好工作,也提高不了自己。在現代社會,新事物、新知識不斷涌現,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各項工作的標準和要求也在“水漲船高”,如果停留于老觀念、老做法,必然要落伍。從這個意義上說,提高履職能力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
只有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學習新知識、積累新經驗、掌握新本領,才能成為本職工作的行家里手,在不同崗位上有所建樹。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每個人干好本職工作,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就有了基礎。如果把社會比作一架機器,我們每個人就像是這架機器上的一個零件,只有各個零件不出毛病,整架機器才能高效運轉;如果把社會比作一個舞臺,我們每個人就猶如這個舞臺上的一個角色,只有各個角色相互配合,才能演出生動的活劇。社會的發展進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各行各業的通力協作、相互促進。作為社會這個有機整體的組成部分,處在不同崗位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細胞,發揮著各自的作用。眾人拾柴火焰高,齊心劃槳開大船。每個人盡心盡力,努力干好本職工作,就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在新世紀新階段,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需要每個人不斷提高履職能力,全面提高工作質量和水平。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同樣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從提高履職能力起步,在各項工作中更好地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實際行動促進黨的執政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