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航空航天月桂獎個人心得體會(精選3篇)
第十四屆航空航天月桂獎個人心得體會 篇1
11月18日下午,由航空工業主辦,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國商飛、中國航發、電子科技等聯合主辦的第十四屆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晨興音樂廳成功舉辦。
本屆航空航天月桂獎得到了工信部、國資委、國防科工局、民航局等國家機關、軍委科技委及各軍兵種的關心和指導,以及各大軍工集團、民航企業、航空院校的大力支持。12個個人和團隊分別獲得了“大國工匠”“飛行精英”“英雄無畏”“技術先鋒”“領導卓越”“攜手合作”“終身奉獻”等七項大獎。
航空工業黨組書記、董事長譚瑞松,中國航發黨組書記、董事長曹建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曹淑敏,西北工業大學校長汪勁松,航空工業總經理、黨組副書記羅榮懷,中國民航局總飛行師萬向東,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二司副司長王瑞華,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任楊景百,國防科技工業局新聞宣傳中心黨委書記范興敏,航天科技黨組副書記方向明,航天科工黨組副書記陳國瑛,航空工業黨組副書記李本正,兵器工業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植玉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趙罡,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侯成義,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助理吳啟暉,來自軍委科技委、海軍裝備部、空軍裝備部、火箭軍裝備部以及中央部委、相關高校和航空航天業界的領導與嘉賓出席了本屆頒獎儀式,并分別為獲獎人頒獎。
第十四屆航空航天月桂獎個人心得體會 篇2
20__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飛船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騰空,并將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順利將3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送入太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再次開啟新征程,為實現航天夢譜寫新的篇章,中國人航天夢的不斷美夢成真,讓未來的中國夢演繹的更加精彩。
從1992年開始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兩艘無人飛船和一艘載人飛船,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建立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我國經歷了“神舟一號”到“神舟九號”再到“神舟十號”的艱苦探索階段,目前正處在由第二步向第三步邁進的關鍵階段,神舟十號飛行任務順利進入應用飛行階段。這意味著,中國未來的航天技術應用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航天科技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類。讓人在太空長期健康生活、有效工作,充分發揮人在太空中的作用,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如今三名航天員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展現了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團結人民為國家富強而奮,讓中國夢更加精彩!
第十四屆航空航天月桂獎個人心得體會 篇3
美麗的星空曾帶給我們很多很多遐想,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渴望了解那神奇的宇宙,想去神秘的宇宙探索一番。如今人類的一些夢想已變成了現實,宇宙之謎一點點的解開,可每一次發現又會帶來更多令人神往的謎團,所以茫茫宇宙中,人類永遠是牙牙學語的孩子。
最近我被《載人航天》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住了,它告訴我們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給了探索宇宙這個夢想最豐富的滋養。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嫦娥奔月”和“牛郎織女”就是人類對宇宙最初的想象和渴望,飛天夢幾千年后的新中國,在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從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直到20__年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第一次把中國航天英雄楊利偉叔叔送上太空,20__年“神舟六號”多人多天在太空飛行,20__年“神舟七號”航天英雄翟志剛叔叔出艙漫步太空,第一次在太空中留下中國人的足跡。這些偉大的成就表明我國已經從航天大國邁向了航天強國。
我為偉大祖國的偉大成就而自豪,為祖國有這么多偉大的英雄而感動,我知道這些偉大的成就凝聚了我們幾代航天人的艱辛和奉獻,無數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奉獻了青春和年華,奉獻了熱血和智慧,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想到這些,我深受鼓舞并以此激勵自己。我懂得了:宇宙是無限的,太空的奧秘是無盡的,人類探索太空的活動也永無止境。我們少年隊員一定要千百倍的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繼承前輩的事業,為人類夢想的追求而貢獻自己的智慧,實現到太空去旅游,開發和利用太空的資源為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