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孩子上網課事跡心得體會(精選3篇)
貧困孩子上網課事跡心得體會 篇1
古有鑿壁借光 今有攀山蹭網
躺在床上,吹著空調,左手可樂、右手薯片,這大概是一些人上網課的現實或期待中的模樣。
但是,古有鑿壁借光,今有攀山蹭網。
西藏昌都,她一直跑到雪山山頂信號才流暢,地上是皚皚白雪,抬頭是茫茫雪山,在這里聽課,她感覺太好了。
四川廣元,她走了近一個小時的山路,找到一處能收到信號的崖壁。她為實現心中理想,不辭辛苦。
河南南陽,他向鄰居家借網,但為了不打擾鄰居,屋頂便成了他的“教室”。
病毒會隔離校園,但病毒隔離不了少年的夢想。
20__年的寒假,對于一個初三學生的我,本該是短暫的、艱辛的。但這種平靜,卻被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所打破。
當我懷著好奇與期待上第一節網課時,我才發現這并不是想象中的美好。
手忙腳亂地記著筆記,瘋狂截屏,時不時還卡一下;在各種APP里收到各科作業,東一題、西一題,還要手不抖地拍照、上傳;看不見老師,看不見同學,整天對著冰冷的屏幕。這樣的現實讓我失落。
曾經,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耳邊傳來朗朗書聲。但我們卻在幻想,不用來學校、在家上課的美好情景。
現在,真的在家上網課的我又在抱怨課多、作業多。而那些坐在雪山、崖壁、屋頂的同齡人們,讓我無比愧疚,無臉抱怨。
或許,比起抱怨環境差,不如“抱怨”自己努力少、意志差。
我們不用像匡衡那樣鑿壁借光,也不用像大山深處的學子們那樣攀山蹭網。但我們同樣應該珍惜,珍惜上課的機會,堅定意志,努力學習。
疫情總會過去,為了夢想好好努力,終將春暖花開!
貧困孩子上網課事跡心得體會 篇2
這里是選調生小楊的“Vlog”,用故事傳遞鄉村振興好政策,品味平凡中的酸甜苦辣,記錄駐村美好生活。今天要帶大家走進山東臨沂市郯城街道馬屯社區,認識一群沉下心、俯下身的“麥田守望者”,擁抱希望的田野。
這是我作為馬屯社區黨總支書記助理的第一年9個月,第654天,在春夏秋冬、寒來暑往中,我看到了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大道串起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夢想,見證了一排排整齊的房屋粉刷上村民嘴角難以掩飾的微笑,也聽到了干群關系融洽發展其樂融融的樂音,期待著未來迸發出更加團結一致的力量和一往無前的精神風貌。
春光明媚難自棄,一派祥和滿村樂。4月的馬屯社區早已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經過社區的關口,可以看見搭建的警衛室,社區的值守人員在為入村人員測量體溫、車輛登記,做好防疫工作。這項細致又繁瑣的工作已經持續了三個月,值守人員是社區的黨員干部,自發排班值守,沒有人喊苦,也沒有人喊累,將小事做實落地,是責任也是義務。沿著這條向東的筆直馬路,路邊的格桑花在綠化樹中影影綽綽,它們是春的使者,傳遞著希望的訊號。
如果時光倒流到2年前,這條路或許會讓你“大跌眼鏡”,在也無風雨也無雪的日子,行走的腳步便是自帶的“黑旋風”,引起一陣泥土的尾隨,而每每下雨天變搖身一變泥濘不堪,上演卷著褲腿趟著過“河”的幕劇。而掀開了社區這層霧蒙蒙“面紗”的是縣紀委派駐的第一書記。要想富、先修路,這是打通鄉村的“第一公里”。
村主街道路常年無人看管,雜草叢生,旱廁“三五成堆”,而修路便會遇到占農田等一系列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如何做通思想工作,成為擺在第一書記這群“外來戶”面前老大難的問題。為了打通這條3050米的道路,第一書記是下足了功夫。他們用腳丈量田間土地,召開黨員大會,與德高望重的鄉賢共同商議,挨家挨戶征求修路意見,做通了群眾工作。鄉親們自發捐款,黨員們更是率先垂范,放下地里的農活,不計報酬,義務參與修路。就這樣,計劃5個月的工程硬是在4個月內順利完成。竣工的那一天,村書記買了一萬響的鞭炮串子,噼里啪啦的聲響沸騰了整個村子,從群眾臉上洋溢的笑容,我們看到了對第一書記的認可,也看到了真正的共產黨人形象。
志愿服務暖人心,最是真情留得住。蛻變的背后離不開一支擔當作為的干部隊伍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村莊院落似乎顯得格外安靜。但在馬屯社區的大街小巷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村書記帶領黨員干部如火如荼地進行人居環境整治的身影。馬屯社區社區共有178名黨員干部,以村為區域劃分,成立了8支服務隊,廣大志愿者從自身做起,對自家房前屋后進行清理,協助村街進行公共區域的清理政治,清理柴草堆、垃圾堆、糞堆,政治村莊內外、道路沿線、溝渠汪塘環境等“三清四整”工作,消滅衛生死角,切實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
眼前這處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是村西的汪塘改造。大理石搭建出小橋流水,配齊運動基礎設施,讓群眾有了靜心休息的好去處。20__年底,我們設計了16處文化墻,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營造濃厚文化氛圍。同時,我們進行了婦聯執委換屆,以征求意見、確定候選名單、宣講、投票的方式,選出群眾心目中的巾幗模范,讓執委發揮出“婦女也頂半邊天”的作用。
在20__年,我們通過“云網絡”,進行了“鄉村振興好青年”、最美“五四青年”、“美在農家”、“三八紅旗手”的評比,征集“我身邊的防疫故事”,在微信群發起討論,討論數量達到4371條,充分調動群眾在家參與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再一次凝聚群眾向心力,激發群體新作為。
一枝一葉總關情,夜闌臥聽風雨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尺寸之功,決戰成功。13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73戶低保戶,32次入村排查,20戶五保戶,16次志愿活動,8次春風行動。這里記錄著時光,書寫了脫貧攻堅一線的奮斗。20__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為打贏這場硬仗,社區上下擰成一股繩,帶領貧困戶奔走在小康路上,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風雨同舟,一葉行舟。干部的付出群眾都看在眼里,也轉化為落地有聲的行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區發起捐款和物資捐助活動,金額高達一萬余元。網格員更是充分發揮“組織細胞”作用,對摸排出的武漢返鄉人員及時上報社區,進行隔離觀察;疑似與確診人員密切接觸者,及時與醫院對接,做到“早發現、早觀察、早診斷、早治療”,守護了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鑄就與病毒隔離的“銅墻鐵壁”。對于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社區也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成“紅馬甲”志愿隊,既當跑腿員、送貨員,又當守門員、宣傳員,定期送去生活物資、醫用物資,并發起捐贈智能手機互動,幫助學生解決上網課缺乏設備的難題,督促學生及時完成作業……
“萬籟聽吹奏,支頤聽秋水問蜉蝣”,有幸成為一名選調生,與嶺南頭村相遇,與第一書記相知,與村民相識,與這片土地相愛,也期待創造更多美好。駐村故事還在繼續,感動也在繼續,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很堅定……
貧困孩子上網課事跡心得體會 篇3
20__年的非典過后,我國又遭遇了一場空前巨大的災難,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速度之快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在疫情之間,我們學生只能宅在家里,足不出戶,但停課不停學,學習是我們學生的主要任務,怎能因為疫情而白白浪費大好學習時光呢?
最近,有一則新聞感動了我:四川旺蒼的楊秀花,每天花一個小時,走兩公路里山路,爬上山坐在懸崖邊蹭網上課。我不禁感慨到,這是多么可貴的精神啊!在疫情期間,她在艱難的環境下,不辭辛苦,爬到山崖邊蹭網學習,只為實現心中理想。
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西藏昌都姑娘斯朗巴珍不畏嚴寒,每天爬三十分鐘雪山,她只為學習;一位同學家里沒有網絡,只能在鄰居家蹭網,他只為學習;患新型冠狀病毒的小姑娘,一邊治療一邊上網課,她只為學習......
可在我們身邊,有些同學不珍惜美好的學習時光,不珍惜父母老師創造的良好學習條件,逃避網課、逃避作業,只想著玩游戲、看電視等等,對比楊秀花,這些同學該何等慚愧。
媽媽曾對我說“不怕同桌是學霸,就怕學霸放寒假。”一過寒假,同學之間的差距一目了然,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其實,這就是與時間賽跑,有的同學爭分奪秒學習,而有的同學則浪費時間,這個網課學習過后,同學們的差距會更加明顯,那些混時間聽課的同學怎能跟一分一秒認真聽網課學習的同學相比呢?
同學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讓我們奮發圖強,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吧!